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第七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 > 正文
 

巫英堅: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二次創業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5日 16:57 新浪財經

  12月25日第七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新浪財經作全程現場直播。以下為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巫英堅主任演講實錄。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巫英堅主任為我們做主題演講,巫主任演講的主題是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二次創業”。

  巫英堅: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高新區二次創業今天上午馬頌德部長在上午的講座中談到了高新區是我們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同時談到國家正在面臨三個轉變期。在這個轉變期中高新區也同樣存在一個轉變期間,在這個期間里面,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研究,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所以我們這個標題上打了一個光華新年論壇上的招才引智,我們是帶著問題來的。我們在工作中碰到了高新區二次創業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性的問題,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和經濟、制度、管理、科技的創新相關。北大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夠促進北大和高新區的結合,促進在高新區的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上面的研究來指導我們未來的工作。

  這里前兩部分高新區和科技型企業孵化器,主要在高新區二次創業這部分提出一些問題來。高新區的成立是和改革開放的步調是一致的,最早是從1988年建立北京新技術開發試驗區,這個是開啟了我國高新區建設的先河。一直到1997年成立楊陵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目前有國家級高新區53個。這53個分布的情況主要是依托在知識比較密集,經濟處在地區的中心或者是副中心地區,在東部沿海比較密集,最多的是在廣東有六個國家級高新區。在山東有五個,在江蘇有四個。高新區目前的土地規劃面積總共是七百三十平方公里,現在在高新區的地方建設中實際空置面積已經超過了這個面積。

  (MBAhome公稿)這兒羅列了高新區的主要功能,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實施一個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相對傳統的管理機構,高新區普遍都采用管委會制,管委會一個是管委會的人員比較年輕,第二個機構不像原來那么臃腫,所以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同時高新區還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優惠,尤其是重要區域的優惠政策在區域內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占所得稅是15%。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改造傳統產業的基地。也是一個科技創新創業的功能區,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城區,最重要的一點它是通過開辟一個空間,形成一個新的管理機制,創造一個局部優化的發展環境。這樣在國家整個經濟建設百廢待興,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有很大阻力的時候,這樣一個局部的優化環境,就顯示了很強的生命力,在十幾年的建設中高新區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這里是簡單羅列了一下高新區主要的經濟指數,在今年年初高新區的汽工貿總收入,就是營業總收入已經超過了兩萬億,工業總產值是一萬七千多億,這里出口是510億美元,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現在全國2003年的工業增加值是5萬億,2003年全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是1千億美元,高新區的人均GDP已經大家了一萬美元,全國現在是突破一千美元。

  它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我們看看它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情況,國家審核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全部的企業數是三萬多家,在區內有兩萬多家,區外是一萬多家,占的比例是67%。在從業人數上面,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從業人數占比例是39%,營業總收入方面是占到46%,工業總產值方面占到42%,工業增加值占到41%,實現利潤是42%,上繳稅額39%,出口創匯是46%。大家可以看到高新區在比較小的面積上,創造了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半份額。

  (MBAhome公稿) 在高新區中作為創新孵化的載體,普遍在高新區中都建設了科技型的企業孵化器, 企業孵化器的概念是從國外學習的,我們管它叫做“創業服務中心”,任務這個上面寫了,就是作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的企業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向高新區輸送成功的高新技術企業。到2003年底,目前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器已經成為一個事業,全國有489家,其中在國家高新區內有257家,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的孵化器98家,另外還有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45家,大學科技園58家。這個孵化場地的面積是近兩千萬平方米,在孵的企業有三萬多家,創造的就業機會是55萬人,累計畢業企業九千多家。企業創造的營業總收入是850億元,工業總產值是790億元,申請專利一萬多項。在和前面一張圖表比較的時候,可能能看出來,就是高新區工業的產值,從目前來說更主要的還是來自于招商引資,自主孵化的產值還是占了一個比較小的份額。

  科技型企業孵化器作為一個事業,它目前正在向這幾個方向發展,一個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就不光是政府來投,有企業投的,有民營資本投的,有各類的孵化器。運行模式也是多樣化的,有的作為政府事業單位的,有作為企業的,企業的孵化是趨向專業化,比如說為生物、信息、材料、提供一些專業化的服務。區域合作呈現一個網絡化的形式,同時正在積極探索國際化。前面是簡單介紹一下現在的現狀。

  十年建設以來,高薪區建設發展的主要依靠一個是土地供應,一個是土地開發,在高新區建設之初一般設立一個機構,政府不給錢,但是給一片地,在土地的開發上面來維持高新區的發展。再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招商引資,各地都把招商引資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高新區作為一個地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第三個是企業孵化,剛才說的創業孵化中心。高新區在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積累,一個是土地的集約化開發,已經形成了很好的集約化利用土地,是利用土地資源變成土地資本來滾動發展的模式。還有資金運作能力,有部分資金是返回給高新區的,所以資本運作能力大大增強,有一定的企業和產業的基礎。

  (MBAhome公稿) 同時高新區的發展,又面臨著一種新的問題,新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政治和體制的問題,第二是土地供應的問題,第三是創新體系的問題,對于政策和體制來說,因為隨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些其他的各類園區的發展,以及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在轉變過程中,政府的職能轉變,原有的局部優化的環境正在惡化。同時高新區十幾年的開發,開始的時候我們當時都學習國外的科技園的發展經驗,面積都比較小,目前土地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第三是經濟的增長方式存在問題,這是全國性的,就像這幾年依靠投入來發展而產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一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在經濟結構中存在著問題,一個方面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小,另外一個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服務業的發展不充分,使得分工就不明顯,分工不明顯,產業就缺少競爭力,后兩個問題我們歸結為屬于創新體系建設的問題。

  “二次創業”的概念是2001年在武漢全國高新區會議上提出的概念,最近各個地方都在二次創業的概念上、內涵上進行了探索,在今年召開的研討會上,我們提出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在于提高能力,所以在這兒寫了二此創業的核心在于建設區域創新體系。這個區域創新體系形成三個彌補,第一是彌補市場的失效,因為高新技術產業是作為創新型的產業,它發展中存在著產業弱小的問題,高新技術企業普遍都是中小型企業,也有一個企業弱小的問題,這個地方和壟斷性的國外大企業競爭存在著失效。第二個是彌補政府的失效,政府現在在促進產業發展的方面,一個方面條塊的分割成為一個制約的因素,所謂條就是政府的各個部門的所有,所謂塊地方區域的所有,這個條塊把市場劃分得非常小,小的市場很難培育大的產業。還有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這兩個方面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都存在著失效。還有一個是系統失效,就是在知識流動方面,存在著問題。二次創業就是要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一個戰略轉變,重點是兩個方面的創新,一個是制度創新,就是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包括產權制度,金融制度,體制和機制。再有一個方面是技術創新,提高社會財富的生產效率,包括產學研的結合,以及金融、科技與中介和政府的促進。從現在開始我是覺得這里講的每個問題都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都是一些開放性的、探索性的問題。(MBAhome公稿)

  我們同時面臨著兩個挑戰,一個是從農業化向工業化轉變的過程中,一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工業經濟向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發達國家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在中國結合,使中國的創新體系和發達國家的創新體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知識學習,在創新主體等方面,在這兒有一個生態圈的設想。首先創新的主體在于企業,企業多,創新多。促進企業還是促進創新,這個方面也是一個“雞生蛋”的關系。首先工業化來增加服務的需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分工,分工促進產業形成競爭力,競爭力帶動專業的集聚,而專業的集聚才是真正促進知識流動的,那么知識的流動促進創新,這是一個生態鏈。

  再一個從時間上的創新曲線,都通過緩慢積累起步的一個階段,到一個快速變化應用推廣的階段,再到一個緩慢結束,達到極限了,創新沒有這種線型發展的,都是跨越式發展,這條紅線代表了創新型企業主要的利潤區,可見各國的政府都在緩慢起步知識積累的階段給予很重要的支持,來彌補在競爭中的不足。高新區的二次創業,我們理解創新創業園加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園的一個設想,這個設想里頭要承擔四項主要任務,第一就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繼續創造局部優化的環境,國際接軌和市場接軌的體制機制。第二個是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通過服務業促進專業化的分工、競爭要素的優化與合理配置。第三是培育創新能力,創新孵化體系、科技中介和現代服務業。總之要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使得靠投資的拉動轉變為內生增長的動力機制,實現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目標。

  這里涉及到中國的幅員遼闊,53個開發區所處的環境差別很大,經濟發展的程度也很不同,所以創新對他們的要求也應該有所不同。(MBAhome公稿)在這里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到創新優勢,有一個不同的分析。一個首先對于高新區來說,區域比較優勢的利用還存在著空間,所謂比較優勢主要是用地區的資源稟賦所構成的,當然政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比較優勢發展經濟,最常用的就是招商引資,總資源特色吸引龍頭企業。從內地來說,目前提高外資使用效率和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是為內地發揮比較優勢又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同時,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還要依靠自主、孵化,發展適合地區特色的中小企業,這個方面面臨著人才、資金和服務這方面的短缺。 土地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目前來說還是有著急迫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想談談地方政府怎么樣促進經濟發展。高新區建設到十幾年以后,地方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說透了就是批土地、賣土地、蓋房子,把房子蓋好了以后大家來住,大家來發展。是不是就中國的政府是這樣,其實外國的政府比我們好不到哪兒去,大家都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都是這樣一種做法。而不同的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社會承擔了大量的創新孵化和知識傳遞的功能。在依靠比較優勢,說了仍有空間,但是邊際效益還在下降,所以急需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增長模式做出改變,這個時候就要強調競爭,產業競爭力優勢需要培育,我們在這兒尤其是對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園,按照柏特的競爭理論,他的鉆石模型有四個要素,一個是當地的要素構成,當地的需求層次,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當地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戰略主要是三大戰略,成本領先、差異化和目標集聚。對于地方政府的努力就是以產業為基礎,發展服務來促進分工,知識科技來提高增值。在產業競爭上就是培育特色產業,避免區域的趨同,一方面是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團簇,產業團簇形成規模經濟,然后通過產業鏈實現上下游的結合來降低成本和提高五定價的能力,再一個是技術推廣,提高創新的能力。另外就是放在發展服務業,促進專業化的分工,這個也是信息的廣泛利用,使得外包、企業聯盟和雙應變成競爭的一個普遍戰略。這里需要的是信用核彈報和金融的服務工具,科技工作是組織重大科技項目的產業化,包括技術推廣中心、試點示范項目和技術中介。

  第三個層次,就是建設區域創新體系,作為二次創業的核心。創新創業園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創新體系的三大主要核心,一個是要促進知識的流動,剛才說的知識流動需要有很強的專業化的集聚,大家熟悉的硅谷就是一個典型的,它的專業特色很明顯就是信息技術。產、學、研各個創新要素,創新主體之間在專業化集聚的基礎上促進知識的流動。第二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包括在知識會聚階段,知識學習階段,知識生產階段和知識應用階段的四個階段的廣泛應用。(MBAhome公稿)第三個是長信孵化體系,兩大平臺,一個是科技支撐平臺,一個是融資擔保平臺,一個是知識的供應,一個是資本的供應。區域就要強調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在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的產業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的機制包括企業之間的合作研究,包括企業、大學。企業大學的相互作用,促進技術轉移,尤其是人才流動。

  實際上到這兒就可以總結一下,我們目前的工作在這三個方面就是產業要有特色,區域強調創新,促進國際化。這個工作都是開放型的,一方面需要實踐的探索,另一方面需要戰略的研究。我們科技部和北大光華學院合辦一個高新區發展的研究院。創業服務中心要提高服務能力,包括前面兩大服務,技術服務和融資服務是最緊迫的,還有市場服務、管理服務。特色產業基地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在這方面主要是在構建產業鏈方面。國際化促進科技型企業走出去,包括海外科技園的建設,重點產業的國際化和中國的產品走向海外。還有就是探索本身的項目管理模式改革,使得我們火炬計劃為企業的中式和新產品生產提供流動資金。創新基金,今天上午馬部長的介紹也講了,政府是支持中小企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創新基金,每年政府的投入是五到八個億,都是針對中小企業給予創業孵化階段的資金支持。這是通過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生產,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專業化的分工。

  今天是圣誕節,祝大家圣誕快樂,謝謝大家。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blockquote id="6osss"></blockquote>
<small id="6osss"><center id="6osss"></center></small>
      • <dl id="6osss"></dl>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