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11:22 CENET

  文 / 田國強

  (德克薩斯A&M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近些年來,不時看到有人從研究方法到結論對現代經濟學大肆進行批判,否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并宣稱要創造出自己的經濟學。但這些所謂的經濟學往往只給出了觀點
,既沒有明確的前提假設條件和分析框架,也沒有邏輯推理和嚴格證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數據做依據,又不引用基本的經濟理論,隨隨便便就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并將所謂“自己創新的觀點”的作用無限放大。另外,我們還不時聽到有人聳人聽聞地宣稱:自己或某人的理論對現代經濟學造成了沖擊,他們往往用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來否定現代經濟學。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大眾以及學生。

  不少人還以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只能用來研究規范市場制度安排下的經濟問題,從而對現代經濟學以及它的分析框架和適應范圍持懷疑、批判、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不能用現代經濟學來研究中國經濟及其轉型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一直到現在“西方經濟學” 一直是“現代經濟學” 最流行的代名詞。許多人直觀地認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僅適用于“西方” 社會,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研究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東方”經濟學,甚至“中國特色” 的經濟學。持有這些觀點和說法的學者中還有一些著名的“海龜” 經濟學家,由于他們的海外留學背景,使得他們的觀點更具有誤導性。筆者認為,其實是這些人對現代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還沒有弄清楚,不知道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這些觀點和說法誤導了不少人,特別是對現代經濟學還不太了解的人。并且,由于相對其他學科,經濟學與經濟社會更休戚相關,甚至會影響到經濟政策的制定,因而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討論清楚。

  當然,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現代經濟學主要研究現代市場制度,而大多外文教科書的作者和讀者對象都生活在市場經濟制度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中,這些教科書一般也不討論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另外,由于現代經濟學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理論,許多理論似乎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其中不少理論還用到了高深的數學,這些讓不少人感到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難以把握,從而對現代經濟學產生了誤解或畏懼。在他們看來,現代經濟學似乎高深莫測,難以理解其中許多似乎不一致的理論結論。

  筆者作為20多年來一直學習、講授以及研究現代經濟學的一名學者,經歷了對現代經濟學從無知到有所悟的過程。寫作本文的動機就是為了澄清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誤解,幫助讀者理解現代經濟學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討論它們在學習、研究、乃至日常工作中所起的現實作用。它們看似簡單,但人們對現代經濟學的誤解,往往正是沒有弄清楚這些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包括錢穎一、林毅夫及筆者本人,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作過一些討論。但談及分析框架的,筆者只見到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讀的文章。盡管本文所討論的問題與錢文所討論的問題基本相同,但側重點不太一樣,分析框架的劃分也不太一樣。本文特別對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基本上所共有的分析框架作了較詳細介紹,并且討論了其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現實作用。錢穎一教授和筆者的兩篇文章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可結合起來看。另外,文中有些內容在筆者的講義、書和一些文章中也零散地討論過,見田國強、張帆( 1993) ,田國強(1996) 及Tian( 2004)。

  本文結構如下:第一節討論掌握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節介紹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基本組成部分。第三節討論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所要注意的要點。第四節討論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具體現實作用。第五節總結本文,并給出結束語。

  一、掌握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及人們如何進行權衡取舍的學問。正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與人的欲望的無止境性這一對基本沖突才產生了經濟學,逼迫人們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而現代經濟學則按照科學的方法并運用分析工具---通過觀察、理論和再觀察---來系統地探索人類經濟行為和社會經濟現象,從而它是一門科學,代表了科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種系統探索,既涉及到理論的形式,也為經濟數據的考察提供了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起來的,通過六十年的蓬勃發展,現已成為一門規模龐大、分支眾多、體系嚴謹、模型化的社會科學領域,在社會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并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正確理解和學好現代經濟學以及對現代經濟學的創新和應用都十分重要。它能幫助人們正確地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經濟環境、不同經濟人行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類經濟問題。經常聽到有人批評現代經濟學存在著太多不同的經濟理論,覺得經濟學流派觀點各異,不知道孰對孰錯,甚至有人借此諷刺經濟學家,100個經濟學家會有101個不同的觀點和說法,從而否認現代經濟學及其科學性。其實他們沒有弄清楚,正是由于不同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才需要發展出不同的經濟理論模型和經濟制度安排。經濟學家之所以對于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恰恰說明經濟學的嚴謹和完善,因為前提變了,環境變了,結論自然就要相應的變,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性的“好”結論,否則就不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在這里請讀者注意: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但決不是不同的“經濟學” ;創建不同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所使用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現代經濟學中的不同學派、不同理論本身就說明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由于不同理論采用了不同的假設和不同的具體模型設定,它們可用來解釋不同的經濟現象,并能在接近理論假設的各類經濟環境下,給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或進行科學的預測與推斷。因而,要批評現代經濟學中某個理論,就需要指出理論中所刻畫的經濟環境和人的行為假設中哪些地方不合實際,模型設置中有哪些地方不甚合理,所實施的經濟機制或經濟制度安排存在什么問題,邏輯推理又有什么問題。即使如此,這樣的批評也不能導致對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否定,至多只是需要修正對制度環境的刻畫和行為假設條件的設定以及理論模型的設置,但是仍然可以使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得出新的合理結果或經濟理論。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是無地域和國家界限的,可以用來研究任何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安排下的各種經濟問題,從而中國實際經濟環境下的各種經濟問題也可通過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研究。從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并不存在獨立于他國的經濟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現代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用來研究特定地區在特定時間內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事實上,這正是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它的精髓是要人們在做研究時必須考慮到,并界定清楚某時某地具體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條件,F代經濟學不僅可以用來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風俗和文化的人類行為(無論自私自利與否) 下的經濟問題和現象,它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甚至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決策,特別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接人待物與管理方面的決策。事實證明:由于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規范性,在過去20年,現代經濟學的許多分析方法和理論已被延伸到政治學、社會學、人文學科等學科。

  本文不想對經濟學中的某個具體理論作出討論和價值判斷(這并不代表筆者個人沒有這樣的判斷) ,只是想指出幾乎所有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都可以通過下面要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和比較。

  二、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現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于人們處理個人、家庭、經濟、政治、社會各類事務時所采用的方式。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與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國情和民風,也就是要知道現實環境和所要打交道人的品行和性格;在此基礎上,決定相應的待人處事規則,從而在權衡利弊后作出激勵反應,爭取達到盡可能最佳的結果;最后對所選擇的結果及所采用的規則進行價值判斷和評估比較。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這種方式來研究經濟現象和人類行為的。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給出想要研究的問題,或想要解釋的某種經濟現象,即經濟學家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目標,然后試圖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釋的問題。比如,下列問題是現代經濟學直到現在仍在試圖研究或回答的一些問題:為什么會出現經濟周期和經濟衰退?面對經濟周期和經濟衰退,政府應采用什么樣的宏觀經濟政策?為什么一些國家非常富裕,同時另外一些國家卻非常貧窮,而不是整個世界同時富裕起來?人們生活在其中的市場制度安排是如何運作的,它有什么樣的優越性?市場在什么時候會失靈,如何解決?如何解決經濟外部性問題,是通過政府干預,通過明晰產權的辦法來解決,還是通過其它辦法來解決?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解決經濟人的激勵問題?中國經濟學家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經濟制度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比如:如何改革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如何解決經濟效率與公平的兩難,以及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看起來非常不一樣,但研究這些問題的基本分析框架卻可以是一樣的。任何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可以這樣認為,任何一篇邏輯清楚、層次分明、論證合理的經濟學論文,無論結論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識到,都基本上由這五部分組成,特別是前四部份?梢哉f,寫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就是對這些部分進行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填空式寫作。掌握了這些組成部分,就掌握了現代經濟學論文的基本寫作方式,更容易學習和研究現代經濟學。

  在對這5個部分逐一進行討論之前,先對制度(institution)這一術語進行界定。制度通常被定義為一組行事規則的集合,這些規則與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有關,支配和約束社會各階層的行為(Schultz,1968;Ruttan,1978;North,1990)。由于人們在考慮問題時,總是把一部分因素作為外生變量或參數給定,另外一部分則作為內生變量或因變量,這些內生變量是由外生變量所導致的,從而是這些外生變量的函數。于是,按照Davis-North( 1971,pp6-7) 的劃分方法,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又可以將制度劃分成兩個范疇:制度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和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制度環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法律規則的集合,它是制定生產、交換以及分配規則的基礎。在這些規則中,支配經濟活動、產權和合約權利的基本法則和政策構成了經濟制度環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和競爭的規則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游戲規則,不同的游戲規則導致人們不同的激勵反應。盡管從長遠看,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會互相影響和發生變化,但如Davis-North明確指出的那樣,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通常將經濟制度環境作為外生變量給定,而經濟制度安排(如市場制度安排) 則根據所要研究或討論的問題,可以看成外生給定也可內生決定。

  1、界定經濟環境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組成部分,就是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或對象所處的經濟環境(economic environment)作出界定。如前所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國情、所處的周圍環境或現實背景,F代經濟學在研究問題時也完全如此。在作經濟問題研究時要從實際出發,對經濟環境進行界定。經濟環境通常由經濟人、經濟人的特征、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以及信息結構等組成。對經濟環境的界定可分為兩個層次: (1) 客觀描述經濟環境和 (2) 精煉刻畫經濟環境特征。要做好這兩點,前者是科學,后者是藝術。對經濟環境描述的越清楚、準確,理論結論就會越正確;對經濟環境刻畫的越精煉和深刻,論證起來就越簡單,理論結論也越能讓人理解和接受。界定好一個經濟環境,就是要將這兩個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現代經濟學大多數問題的研究中,經濟環境都假定為外生給定的,而不是由理論模型延伸出來的,否則就無法討論問題,因為總需要將一些經濟因素或變量當作參數給定。

  描述經濟環境:現代經濟學中任何一個經濟理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所要研究的對象或問題所處的經濟環境作近似地描述。一個合理、有用的經濟理論應正確、恰當地描述其研究對象所處的具體經濟環境。盡管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經濟環境往往存在著差異,從而所得到的理論結論多半會不同,但是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卻是一樣。經濟問題研究的一個基本共同點就是要對經濟環境進行描述。對經濟環境描述地越清楚、準確,理論結論就會越正確。

  刻畫經濟環境:在描述經濟環境時,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做到既清楚、準確地描述了經濟環境,又精煉、深刻地刻畫了經濟環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所要研究問題的本質。一個現實經濟環境包括眾多方面,非常復雜。比如,作為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對象--人類,就有高矮、胖瘦、老少、男女、貧富之分,人的智力有高低,嗜好有差異,品行有好壞等等。不同企業可能采用不同的生產技術,不同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出不同的商品。如果把所有這些情況都統統描述出來,當然可以說是非常準確而真實地描述了現狀或經濟環境;但是如果只是將環境的所有要素簡單羅列,就抓不住重點,或者說,不知道哪些方面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最重要,就會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而讓大量繁雜的事實弄暈了頭腦。

  因此,為了避開細枝末節,把注意力引向最關鍵、核心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所考慮的問題,對經濟環境進行特征化的刻畫。例如,在現代微觀經濟理論中,為了研究經濟人的選擇問題,一個消費者的經濟特征(characteristic) 就簡單地假定由經濟人的消費集、偏好關系(或效用函數)、初始稟賦和信息結構(如考慮不確定性) 來描述 ;一個廠商的經濟特征則由它的生產可能性集合或生產函數來表示;所有經濟人的經濟特征便組成了經濟環境。同樣,在研究區域經濟的時候,需要描述經濟區域環境和刻畫其經濟特征;在研究轉型國家,如中國經濟轉型問題時,人們也需要刻畫不規范經濟制度環境下的經濟環境特征。這樣,對經濟制度環境不規范的轉型國家,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照搬在規范經濟環境下所得出的理論結果,而是需要刻畫出轉型經濟的具體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研究轉型經濟問題。有人將錢穎一教授所研究的轉型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對立起來,其原因就是這些人沒有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們也許比較容易理解,不同的經濟環境可能導致不同的經濟理論。但不少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么即使現實經濟環境相同,所要研究的問題相同,還會得出不同的經濟理論呢?有些人因此導致了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其實,許多經濟理論間的結論差異往往是經濟學家對經濟環境界定的差異所造成的。這種差異不僅可能是客觀經濟環境上的差異所造成的,而且這種差異還可能是由經濟學家對經濟環境界定的主觀判斷所造成的。如上所述,由于經濟環境十分復雜,在許多情況下,經濟學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只進行描述性分析,還需要對經濟環境行為方式進行抽象式的精煉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征,這往往會讓經濟學家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觀判斷。不同的主觀判斷,就會導致對經濟環境的不同界定,從而導致了不同的經濟理論、經濟學派或理論結果,F舉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關于宏觀經濟學的。宏觀經濟學中有眾多的學派: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或稱為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供給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等。其實,這些學派之間的對立并不像非經濟學家或媒體所渲染的那么大,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經濟模型和市場均衡來分析市場)及對象相同(在市場制度安排下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它們都相信市場制度,相信從經濟運作的長期或總的趨勢來說,都會趨向最優的市場均衡,這些理論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刻畫經濟環境時的差異所造成的,特別是對經濟系統的沖擊或干擾是來自需求方面還是供給方面、關于經濟波動的信息是充分的還是不充分的,以及對干擾的時間效應是滯后還是瞬間的等諸多假設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

  比如,在回答為什么會出現經濟周期和經濟衰退及應指定什么樣的宏觀經濟政策問題時,凱恩斯學派認為關于經濟或非經濟因素波動的信息是完全的,這種波動主要是來自于需求方面,并且價格在短期內變化極慢,使之這種波動會破壞 “最優”市場均衡。為了避免或減輕經濟周期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損失,政府應對經濟施行干預,使用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對社會總需求進行刺激或控制,從而抵消各種干擾的影響。

  而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Friedman)認為,現實經濟中對波動存在“信息不充分”及“時間滯后”效應,使得自身趨于穩定的經濟在經過政策調節之后,反而變得更加振蕩了,因而政府應對經濟盡量減少施行干預,只對貨幣實行控制,保持不變的貨幣增長率。而以盧卡斯(R. Lucas) 和薩金特(T. Sargent)為代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在定義經濟環境時卻假定:波動的“時間滯后”效應只是瞬時現象;并在經濟環境中添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經濟單位(廠商和家庭),從而使得整個理論建立在堅實的微觀經濟理論基礎之上;經濟活動中基本經濟單位所需要的經濟信息是不充分的。基于對經濟環境的這種界定,并在理性假設下,理性預期學派于是認為,凱恩斯理論沒有把公眾對政府政策以及其它經濟信息的反應考慮進去,人們往往會通過“理性預期” 的行為方式,使得政府的經濟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而,政府應該盡量不干預經濟,即使在不得不使用政策去干預經濟活動時,要注意政策的信譽,即政策的連貫性。盧卡斯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新古典現已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的主流。

  而剛剛獲得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德蘭德(F.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 C. Prescott),也是屬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中的重要人物。他們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他們對經濟環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他們假定:宏觀經濟的波動主要是供給方面引起的;價格和工資在短期也是瞬間發生變化。他們進而認為,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是經濟對生產技術及生產率變動的自然且有效的反應,正的技術沖擊引起勞動生產率提高,就業、投資和產出也隨之提高,總供給曲線上移,經濟上漲,反之亦然。他們由此認為,經濟周期不是對市場均衡的偏離,而是市場均衡本身暫時的波動,既然是市場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所以不存在市場失靈,因而政府沒有干預經濟的必要,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政策一樣無效。

  這個例子說明了,在一個領域中,即使研究的問題基本相同,但對經濟環境的界定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學派。像自然科學對自然不斷地加深認識一樣,經濟理論的發展在許多時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們對經濟環境的不斷地認識和重新刻畫而不斷改進,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原有理論或提出新的理論。不像國內有些人認為的那樣,經濟理論應全部推倒重新再來,他們今天創造一個理論,明天又創造一個理論,而這些理論根本沒有基于前人的工作,請問當今世界上其他學科有這樣認可的理論嗎?其實,這些理論根本沒有生命力,過不了幾天人們就會將它們忘記了。

  第二個例子是當今流行的委托代理理論、最優合同理論、拍賣理論及信息經濟學。這些理論都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一般會失靈,因而需要設計某種激勵機制誘導經濟人顯示真實信息,從而達到次優結果(second best) 。這些理論中關于經濟人的行為假設相同(收益最大化),所研究的問題相同(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激勵機制設計問題),分析框架基本相同,研究方法相同(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完全信息情況下所得到的最佳結果(first best)) 。但由于對經濟環境中參與者的經濟特征及信息結構界定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理論結果。這些理論中的各種不同結果主要是對經濟環境刻畫的差異所造成的,特別是關于經濟人的特征及信息結構界定的差異所造成。比如,關于經濟人的行動是信息不對稱(稱之為隱蔽的行動(hidden action)),還是關于經濟人的特征是信息不對稱(稱之為隱蔽的信息(hidden information));經濟人是風險中性,還是風險厭惡;契約或機制是在經濟人了解信息之前制定(ex ante),之間制定(interim),還是之后制定(ex post) ;允許共謀還是不允許共謀(collusion);允許重新談判還是不允許重新談判(renegotiation);從經濟活動中所得結果的價值是私人價值,共同價值,還是關聯價值等方面的差異 。

  這種研究的好處是,針對經濟環境各種特征的刻畫,給出不同的最優合同,或激勵機制等制度安排。這樣,根據現實選擇恰當的激勵機制。在許多情況下,如何界定和刻畫一個經濟環境,都是給出一個經濟理論或決定經濟制度安排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和環節。由于米爾利斯(J.Mirrlees) 、維克瑞( W.Vickrey) 、阿克洛夫(G. Akerlof) 、斯賓賽(M. Spence) 以及斯蒂格利茨(J. Stiglitz)、在這些領域中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們分別在1996年和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個例子說明,即使只對經濟環境的刻畫作出一些改進或變動,也可能產生出重大的經濟理論或學派。當今現代經濟學中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主要就是對經濟環境給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傊,由于經濟環境的不同或刻畫的不同,所得出的理論結果往往會不同。如何清楚、精煉而又客觀地刻畫所要研究問題的經濟現狀或經濟環境,并建立一個高度概括的理論經濟模型,這不僅僅是科學,也是藝術。

  2、設定行為假設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第二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對經濟人的行為方式做出假設。這個假設至關重要,是經濟學的根基。一個經濟理論有沒有說服力和實用價值,一個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政策能不能讓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關鍵看所假定的個人行為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是不是激勵相容,即人們對激勵是不是作出了對他人或社會也有利的反應。

  一般來說,在給定現實環境和游戲規則下,人們將會根據自己的行為方式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這樣,在決定游戲規則、政策、規章或制度安排時,要考慮到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并給出正確的判斷,看他們是自私自利還是無私利他,是忠厚老實還是老奸巨猾,是講究誠信還是謊話連篇。面對不同行為方式的參與者,所采用的游戲規則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所面對的人是一個老實,做事講誠信的人,你和他處事的方式或者說你針對他的游戲規則將多半會相對簡單。如果你所面對的人是一個雷鋒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規則也許會更加簡單,不需要有什么防備心,不需費什么精力(設計游戲規則) 和他處事,游戲規則也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個難纏、狡猾、無誠信可言的人,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會非常的不同,與他相處的游戲規則可能會復雜得多,需要小心對付,并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這樣,為了研究人們是如何作出激勵反應和權衡取舍的選擇,對所涉及人的行為作出正確判斷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如研究經濟選擇,經濟變量間的相互作用和它們的變化規律時,確定經濟人的行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個比較合理和現實而又通常被經濟學家所采用的人類行為假設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這一人類行為假設是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許就不會有經濟學。因為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最有效地滿足人們無限欲望的學問,而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個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是無窮的,就不可能實現按需分配,就需要解決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滿足需要的問題,也就需要經濟學。利己性假設即使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政治家也是適應的,人們通常所說的,國家有國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集體有集體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舉例來說,政治家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利益。我們當然希望政治家們總是追求整個社會的福利,真正成為人民公仆,但這往往不現實。許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員也像消費者和企業所有者一樣的追求著自己的利益,希望長久掌握權力,以此得到好處。如果對此有什么疑問,只要看看現實中官員以權謀私,甚至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的例子何其之多就可明白。

  對人類的利己行為假設不僅必要,符合基本現實,并且更重要的是:即使這一自利行為假設有誤,也不會造成嚴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設,一旦假設有誤,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如本節開頭所指出的那樣,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并不排除在利他行為假設下討論制度安排和個人的權衡取舍選擇問題。事實上,在利己行為假設下所采用的游戲規則多半同時也適應利他的人,并且在利他行為假設下,所采用的制度安排或游戲規則以及個人的權衡取舍選擇問題要簡單得多。 但是,一旦利他行為假設有誤的話,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為假設有誤所造成的后果要嚴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例如,改革開放前所采用的計劃經濟體制,強調“一大二公”,否認個人利益,在文革期間甚至宣稱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到文革結束時,中國經濟幾乎處在崩潰的邊緣。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當時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無私的假設之上的。其實,對人的行為作出正確判斷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傷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欺騙性最強的人---你相信他,他卻欺騙你的人,你認為他老實,他其實非常狡猾。只要想一想在現實中將一個行事自私、狡猾的人看作是一個行事簡單、一心為公的“老實人” 來和他行事處世,將會對你造成的什么樣的后果就會明白這種假設錯誤的嚴重性。

  在現實中,那些經常唱著高調、宣稱一心為公但實質上卻是非常自私的人,一旦他們有機可乘,相對于不具有欺騙性的自利人,無論是給國家還是給他人往往會帶來更加災難性的后果。如果將人基本上都假定為“雷鋒式”的一心為公的大好人,來決定制度安排或游戲規則,給出經濟政策建議或作出經濟政策,那么你所給出的制度安排、政策或建議多半不會成功。為什么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搞不好,大多數的國營企業效益低下,就是由于大多數廠長、經理和他們的上級并不是“雷鋒式”的人物,他們有著自己的個人利益,他們中大多數的行為方式往往與這些制度安排是激勵不相容的,即使能做到激勵相容,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這就是為什么筆者不能同意林毅夫、郎咸平等人認為只要解決公平的競爭環境或讓政府監管,國營企業就可搞好的觀點。為什么在現實中我們需要“黨紀”、“國法” ,需要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比如嚴格的財務制度,實質上是為了預防個人私利膨脹!由于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有私欲,沒有嚴格的財務制度,這些人就會任意拿走公家的財產?傊M管現代經濟學不排除利他性假設,利己性假設不僅現實,合理,并且假設有誤所造成的風險要小得多。

  在經濟學中,比利己更強的行為假設是人的理性假設,也就是最優化假設。什么是"理性"? 理性意味著: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會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對于消費者而言,理性行為就是用自己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的欲望。對于企業而言,理性行為就是在給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選擇最佳的投入產出組合以取得最大的利潤或經濟效益。盡管理性假設不完全真實,但與現實基本接近,至少從長遠來看是如此。比如,作為一個競爭性企業,如果總是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終究它就會被淘汰。另外,前面談到的盧卡斯所開創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對經濟人行為所作出的理性預期假設:經濟人會有意識地搜集一切與自己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信息,并對此作出最合理的反應。這一假設意味著大眾會有意識地了解經濟環境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即中國老百姓所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人們往往會通過這種博弈行為方式,將政策的效應抹除或減輕。理性預期假設看來在當前中國也是比較合乎現實的。博弈論就是一門專門研究在各種不同行為假設(如納什均衡行為假設、占優均衡假設等)下人們如何互動,并作出最佳決策的理論。

  需要指出的是,由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設并不是對理性假設作完全否定,而只是說明人們有時是健忘的、沖動的、混亂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淺的,不能真正地總是追求其最優目標。盡管如此,有限理性假設仍然是指人的行為接近理性,是較弱的一種利己性假設,在面對這樣的主觀局限性約束時,人們仍然是權衡取舍,選擇盡可能好的結果。當然,由于有限理性假設與理性假設的差異,經濟學家會得出一些不同的理論結果。以前看到國內一些學者,如汪丁丁教授,用有限理性這個假設來否定現代經濟學,將有限理性假設與理性假設對立起來,認為有限理性假設對現代經濟學造成了沖擊。其實這是誤解,這些人沒有弄懂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真正差別。就像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派的例子,由于經濟環境假設的差異,導致了許多不同的宏觀經濟學派,但人們并不認為新的宏觀經濟學派的產生會對現代經濟學造成沖擊?茖W總是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和理性行為假設一樣,有限理性假設也是自利行為假設的一種,只是后者是前者的推廣和延拓,后者比前者更一般化,它包括了前者作為一個特殊情況,根本談不上有限理性否定或者推翻了現代經濟學。這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牛頓力學的推廣和延拓一樣,前者比后者更一般化,但不能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否定或推翻了牛頓力學。

  此外,在假設消費者的行為時,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從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發。比如,傳統的芝加哥學派就假定消費者行為是由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來表示。這也許是為什么張五常教授不承認存在著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的原因。不過,在理論上至少存在著滿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設)的偏好關系和效用函數(如單調性,凸性及連續性) ,使效用最大化所導出的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的,并且這些公理假設也比較合乎現實地描述了經濟人的消費行為。Mofatt(JME, 2002) 在最近就給出這樣的效用函數。這樣,從理論上來說,偏好關系的基本行為假設并不排除會導致出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事實上,只要商品是劣質品(即,收入上升,消費量反而下降) 并且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這在現實中是可能發生的),就會得出需求曲線在某個部分是向上傾斜的。

  3、給出制度安排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給出制度安排,也即游戲規則。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行為方式的人們,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應對策或游戲規則。當情況及環境發生變化時,所采用的對策或游戲規則多半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游戲規則的決定對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重要。不同的游戲規則將導致人們不同的激勵反應,不同的權衡取舍結果,從而可能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這對經濟學的研究也同樣成立,當經濟環境確定后,人們需要決定經濟上的游戲規則,在經濟學中稱之為經濟制度安排,F代經濟學的任何一個理論都要涉及到經濟制度安排,F代經濟學,特別是最近三十年來發展起來的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信息經濟學、最優合同理論和拍賣理論等,根據不同的經濟環境和行為假設,研究并給出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二人經濟世界的各式各樣的經濟制度安排,也即經濟機制。 依賴于所討論的問題,一個經濟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外生給定,也可以是內生決定的。

  從對整個國家經濟制度安排的選擇來看,經濟制度安排可以是市場經濟制度、指令性計劃經濟制度、混合經濟制度、轉軌經濟制度或任何其它經濟制度安排。標準的現代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市場制度安排的。研究在市場制度下人們的權衡取舍選擇問題(如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 以及研究在什么樣的經濟環境下市場均衡存在,并對各種市場結構下的配置結果作出價值判斷(判斷的標準基于資源配置是否最優、公平等等)。在這些研究中,市場制度安排假定是外生給定的。將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的好處是將問題單一化,以便將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及人們是如何作出權衡取舍選擇的。

  當然,對制度安排的外生性假設在許多情況下不盡合理。如前所述,經濟制度安排應依賴于經濟環境和人的行為方式,不同的經濟環境和不同的行為方式應給出不同的制度安排。例如,市場制度在許多情況下會失靈(即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場均衡不存在) ,這樣人們想尋找替代機制,或其它更佳的經濟機制,從而我們需要將制度安排看作為內生變量,是由經濟環境和人的行為方式決定的。這樣,我們經濟學家需要給出各種可供選擇的經濟制度安排。例如,在現階段轉型經濟環境下或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應不同于轉軌完成后的標準市場經濟制度,即轉軌過程中所采用一些制度安排應與轉軌完成后的所采用的終極經濟制度安排不一樣。盡管激進式改革理論和漸進式改革理論的最終目標都一樣,但漸進式改革理論的好處就在于它考慮到轉型期的這種差別,它不僅在意轉軌的目的和結果,更在意轉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在意如何達到目的和結果的實施過程,給出轉軌過程中的各種臨時性經濟制度安排。

  當研究一個具體經濟組織或單位的經濟行為和選擇問題時,經濟制度安排更應是內生決定的。經濟機制設計理論、轉軌經濟學、最優合同理論、信息經濟學、現代企業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等就是研究經濟組織及經濟制度的設計問題。將經濟制度安排作為未定,研究在給定的經濟環境下的經濟制度安排的最優選擇。將經濟機制看作內生的好處是,由于經濟環境往往在一定時間內是給定的,人們需要給出相應的經濟機制。那么,在給定經濟環境下,人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經濟機制使之達到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呢?這正是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及其分支--最優合同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等所想要解決的問題。機制設計理論可研究大到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設計問題,也可研究小到個人和部門的激勵機制設計問題,研究個體的經濟人(消費者、家庭、企業、經濟組織和政府部門等) 如何決定經濟激勵機制等問題。

  4、選擇均衡結果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第四個基本組成部分是作出權衡取舍的選擇,找出最佳結果。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著多種可行方案,這樣人們需要作出選擇。那么人們是如何作出選擇,特別是經濟上的選擇呢?一旦給定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安排(游戲規則) 及其它必須遵守的約束條件之后,人們將會根據自己的行為方式作出激勵反應,在眾多的可行結果中通過權衡取舍來選定結果,稱之為均衡結果。有人認為經濟學中均衡的概念不好理解,甚至反對采用均衡的概念。其實均衡概念不難理解,它表示在有多種可供選擇的方式的情況下,人們需要選定一個結果,這個最終選定的結果就是均衡結果。對利己的人來說,他將選擇一個自認為是最有利的結果;對利他的人來說,比如雷鋒,他可能選定一個有利于他人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均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均衡選擇結果依賴于經濟環境、自己的行為方式(無論是相對于理性假設,有限理性假設,還是其它行為假設) ,以及讓他作出激勵反應的游戲規則,它是相對這些因素的“最優”選擇結果。注意,由于有限理性的原因,它也許不是真正客觀上的最優,而是自認為的最優。

  以上所定義的均衡應是經濟學中最一般化的均衡定義。它包括了教科書中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以及各種技術或預算約束條件下獨立決策所達到的均衡。例如,在市場制度下,作為企業所有者,在生產技術約束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生產計劃稱之為均衡生產計劃,從而可導出商品的供給曲線和要素需求曲線;作為消費者,在預算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消費組合稱之為消費均衡,從而可導出每種商品的需求曲線 。從供給和需求曲線又可得出每種商品的市場競爭均衡。它包括了人們在給定的市場機制下互相作用(如不完全競爭和寡頭競爭市場結構下),達到某種均衡狀態。以上所給出均衡概念也包括了在有限理性假設下所導出的均衡以及任何給定行為(無論是自利與否) 假設條件下所導致的均衡。這樣,根據以上對均衡概念的理解,可知有限理性假設根本沒有沖擊或推翻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傊瑹o論人的行為是理性,有限理性、利己、還是利他,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都可能用來研究人們的經濟選擇問題和決定均衡結果。

  5、進行評估比較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的第五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對經濟制度安排和權衡取舍后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和作出評估比較。當經濟人作出選擇后,人們希望對所導致的均衡結果進行評價,與理想的“最優”狀態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資源平等配置、激勵相容、信息有效等)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對經濟制度安排給出評價和作出優劣的價值判斷----判斷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某些“最優” 結果;還要檢驗理論結果是否與經驗現實一致,能否給出正確預測,或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最后,對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和規則作出優劣的結論,從而判斷是否能給出改進辦法。

  在評估一個經濟機制或制度安排時,現代經濟學通常所采用的一個最重要的評估標志是看這個制度安排是否導致了效率。所謂“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佳效果。經濟學中所用的帕累托最優(有效) 或稱之為最佳 (first best) 意味著: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不存在改進的余地,即不存在不讓任何參與人受損的情況下讓一部分人的福利有所改進的資源配置方案。

  帕累托最優這個概念對任何經濟制度都是適用的。盡管帕累托最優標準沒有考慮到社會公平問題,但它卻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對一個經濟制度給出了資源是否被浪費的一個基本判斷標準,從可行性的角度評價了社會經濟效果。它意味著如果一個社會資源配置不是有效的,則存在著改進效益的余地。當然,在現實中,由于經濟環境和人的行為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科學與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精確的帕累托最優也許永遠不可能實現,它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只要想提高經濟效率,人們就應不斷地追求,盡量地接近這一目標。有了帕累托最優這一理想標準,我們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鏡子或一個目標。用這個標準,我們去比較、衡量和評價現實世界中各式各樣經濟制度安排的好壞,看它們離這一理想目標還差多遠,從而得知改進經濟效益的余地,使資源的配置盡可能接近帕累托最優標準。

  其實,帕累托最優在現實中不可精確達到的情況和許多物理學中的現象相似。像沒有空氣阻力的自由落體運動、分子不發生碰撞的理想氣體、不可壓縮非粘性的理想流體等等,這些在現實中都不存在,但誰又能否定這些物理概念的有用性呢?許多在理想狀態下得到的物理理論和概念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都是不存在的,但它們卻近似地描述了自然世界,因而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的基礎。同理,盡管帕累托有效是一種理想境界,不能精確地達到,但可能近似地接近,成為檢驗社會經濟效率的基本準則。

  當然,帕累托有效是一種理想境界,對一個低效率的經濟制度安排,如轉型經濟過程中的各種臨時制度安排,帕累托有效也許是一個太高的標準。于是,退而其次,在討論制度的演進時,經濟學家往往用帕累托改進這一標準來衡量制度轉型的好壞。所謂帕累托改進意味著經濟社會中所有人的福利或多或少有所改進。帕累托改進較弱的要求是社會整體福利得到改進。

  盡管現代經濟學對平等結果注意較少,但并不意味著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不能用來研究如何導致平等資源配置。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平等配置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概念,它們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取向。盡管一個資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例如,一人占有社會上所有資源而其他人不占有任何資源的配置是帕累托有效配置) ,但從社會平等的角度看,卻是極端的不公平。 “結果平等” (及所有人對資源的配置相等) 也是一個社會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一般來說,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平等配置是呈權衡取舍的反向關系。由于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主觀努力不同,機遇不同或所面臨的風險也可能不同,為了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從而增進效益,必然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收入結果不平等。如果無論干多干少和貢獻是大是小,收入都一樣多,那么,會有多少人去努力工作呢?

  以上平等配置是一種絕對平均的概念。 由于各人的愛好不一樣,把棉布和大米平等地分給每一個人雖然看起來公平,但不見得大家都滿意。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人們還用到其他意義下的結果平等概念。例如,(1)所有的人在給定的配置下所獲得的效用至少與平等配置下獲得的效用一樣大;(2)在給定的配置下,每個人都滿意自己所得的一份,即不認為別人的比自己的好。以上平等配置的概念也許更合理,因為它們考慮到了個人偏好:人們愿意得到他喜愛的商品組合,而不愿意平等地得到他不喜歡的商品組合。并且,現代微觀經濟理論(參見:筆者的微觀經濟理論講義第九章)告訴我們,只要每人的初始稟賦的價值相同,在通常市場均衡存在假設條件下,市場競爭機制將可同時導致帕累托有效和以上所定義的平等配置。這就是說,在理論上,只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起點(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和給每個國民同等基礎教育達到這種起點平等) ,然后通過市場運作就可以達到既有效而又公平的的社會結果。筆者認為,這個結果對解決當今社會的越來越大的貧富差別和社會不公,也許有一點現實指導意義。

  評估一個經濟制度安排好壞的另外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激勵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激勵問題在每一個社會經濟單位中都會出現。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到利益與代價(收益與成本),只要利益和代價不相等,就會有不同的激勵反應。既然個人、社會和經濟組織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 怎樣將自利、互利和社會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那就是激勵相容。所謂激勵相容就是使自利的個人和人們之間的互利統一起來,使得每人在追求其個人利益時,同時也達到了其制度安排設計者所想要達到的目標。由于每個人從所要做的事中獲得利益與付出代價,通過對利益和代價的比較,將會對游戲規則作出合理的激勵反應。這樣,檢驗一個經濟機制或規則是否運行良好的一個基本標準是看它能否提供內在激勵使人們努力工作,激勵決策者作出有利于他主管的經濟組織的好決策,激勵企業盡可能有效率地生產。一個好的經濟制度安排就是要看它是否給主觀為自己的個人以激勵,使他們客觀為社會而工作。盡管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中國仍然還有許多經濟政策和規則不是激勵相容的。激勵相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概念,在最近三十年已成為現代經濟學中一個核心概念,是任何經濟體制都需要具有的性質。能否提供激勵相容是檢驗一個經濟機制的基本標準。除激勵相容之外,還要看運行經濟機制的代價,看是否是信息有效,有較小的制度成本和經濟交易成本等。

  以上所討論的五個組成部分可以說是所有規范經濟理論一致使用的分析框架,無論其中使用數學的多少。現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科斯(R. Coase) 1960年的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它幾乎沒有用到任何數學,完全用文字論述。這篇文章主要研究如何解決經濟外部性問題,以此論證產權的界定和產權的安排在經濟交易中的重要性。所謂外部性指的是一個經濟人的消費或生產會直接影響其他經濟人的福利或生產。科斯定理其實分為兩部分。他的論斷是:只要交易費用為零且產權明確界定,則(1)外部效應的水平與產權的劃分是無關, 這個結論稱之為科斯中性定理(neutrality theorem);(2)通過自愿交易與自愿談判,明確界定的產權將會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即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自愿交易與自愿談判,可找尋到使得所有人利益之和最大的契約安排, 這個結論稱之為科斯有效性定理(efficience theorem)。科斯更進一步論斷,即使市場交易是有費用的,在產權明確界定的情況下,相互作用的各方也會通過合約找尋到費用較低的制度安排。

  為了論證他的論斷,他所界定經濟環境是一個非常簡單經濟環境:只有兩個經濟人且具有外部效用性。所設定的經濟人行為假設為:兩個經濟人都是自利的,追求個人最大收益。給出的制度安排為:產權明確界定,給任何一方都行,并且雙方可以通過自愿談判來決定合約。于是,科斯通過例子和邏輯分析論證:每個人所選定的結果會使自己的利益最大(選定均衡結果),從而使得外部效應的水平與產權的劃分是無關,并且在自愿交易與自愿談判的情況下,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作出評估比較) 。這樣,盡管科斯論文沒有用到數學模型,他的分析框架仍然是按照以上五個組成部分進行的。

  由于科斯假設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經濟環境,且只用文字語言討論問題,沒有像用數學模型進行討論那樣清晰,因而一些術語和邏輯分析方面有許多含混不清的地方,使得科斯定理的成立與否存在著很大的討論空間和許多爭議的地方。在許多情況下,科斯定理成立與否依賴于經濟環境的界定。例如,除非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是準線性(quasi-linear) ,科斯中性定理不會成立。要知道準線性效應函數對消費者來說,是施加了一個很強的假設:對具有外部性商品的收入效益為零。不知道這個條件就可能誤用這個定理。事實上,赫維茲(Hurwicz,1995) 給出了科斯中性定理結論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當交易成本為零及產權明晰界定時,導致有效配置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效用函數為準線性函數,即具有外部性商品的收入效應一定要為零。

  科斯有效性定理的問題更大。如阿羅(Arrow, 1979) 指出的那樣,由于科斯的自愿談判假設可以被模型為合作型博弈,這要求假定關于經濟環境的信息是完全的。當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時,一般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即使信息是完全的,Aivazian和Callen (1981) 證明了,合作博弈的經濟核(economic core) 也許是空集,從而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另外,Starrett (1972) 論證了,對具有生產的外部性,它本質上可特征為生產集的非凸性,一旦如此,有效配置也許不能通過市場機制來達到,理論上可以證明,也許不存在均衡價格來支撐有效配置(即,第二福利經濟學定理不成立)。還有,當經濟環境中不只兩人時,如何解決群體行動中固有的搭便車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可能會失靈,需要設計出某種激勵機制,搭便車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另外,科斯定理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奇普曼 (John S. Chipman,1998) 對文獻中關于科斯定理的討論作了一個很好的綜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傊,關于科斯定理的討論和爭論仍然還在繼續中,這種爭論和討論帶動了產權理論及組織理論的大大發展。科斯定理意義深遠,使得科斯獲得199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二個例子是納什(Nash)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納什是一個純數學家,他在1951年給出了納什博弈均衡的定義,并給出了納什均衡存在性的證明。納什均衡存在性是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礎。 從數學原創性及證明的難度來看,這個定理不是太難,只是數學中的不動點定理的應用,但它們成為博弈論的最根本的基礎,使得博弈論成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經濟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用來研究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策略選擇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納什憑這篇論文和1950年關于納什談判解的論文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們現在來說明,盡管納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是一個純數學定理,當它賦予經濟涵義后,它的分析框架也包含這五個組成部份。經濟環境:由所有游戲參與者及其經濟特征所組成,這里每個游戲者的行動集、信息結構、收益函數等構成了他的經濟特征。行為假設:每個游戲參與者知道其他人的經濟特征,并將其他人的策略設為給定,決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游戲規則:游戲的順序是同時行動。均衡結果:所有游戲參與者的最佳策略組成了均衡策略。評估比較:對納什均衡解進行評價,看是否達到某種社會最優或按某種標準剔除多余的納什均衡。納什的論文在非常一般化的條件下,證明了納什均衡的存在。由于納什的均衡存在定理是用數學模型表達的,沒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像科斯定理,沒有什么爭議,為研究經濟人的決策互動及其選擇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

  第三個例子是赫維茲(Leo. Hurwicz) 所開創的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它的分析框架也包括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機制設計者的目標是要設計某種制度安排使之達到某個既定的目標。為此,定義經濟環境:由所有參與者及參與者的經濟特征所組成,這里每個參與者的配置結果空間、偏好關系、初始秉賦、生產集、信息結構(如考慮不確定性)等構成了參與者的經濟特征。行為假設:每個參與者根據自己的行為對機制以及其他人的選擇作出激勵反應,以此決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經濟機制:由信息空間,決定信息如何交流的反應函數以及如何決定配置結果的結果函數所組成。均衡結果:所有參與者的最佳策略組成了均衡策略。評估比較:對均衡解進行評價和比較,看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如是否激勵相容,是否導致了帕累托最優結果,是否具有最小的機制運行成本等。

  經濟機制設計理論中的激勵或激勵相容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中一個核心概念。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框架,提供了研究如何從各種經濟制度或規則做出選擇的一個非常一般化的理論模型和很好的研究平臺,幾乎所有的經濟制度都可以用這個理論框架來描述、研究、評估比較以及進行價值判斷,F今具有廣泛應用的許多重要理論和分析工具,如委托代理理論和拍賣理論都是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的子領域。

  三、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

  以上討論了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本節要討論的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它包括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經濟理論的適應范圍,區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數學與現代經濟學的關系等。

  1、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有利于:(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征;(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臺: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臺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F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于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F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并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臺。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于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F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并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于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舍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么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么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臺。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臺。從這個平臺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于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于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于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臺,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臺。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臺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臺,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臺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后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并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準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于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于,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托-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于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者看到這里,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

  3、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

  經濟理論的作用:經濟理論至少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它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這是現代經濟學主要討論的內容。第二個作用是,它能夠對給定的現實經濟環境、經濟人行為方式及經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作出科學的預測和推斷,并指導解決現實經濟問題,這個作用也許更重要。只要理論模型中的前提假設條件大致滿足,它就能得出科學的邏輯結論并據此作出科學、正確的預測和推斷,而不一定需要用實驗就能知道最終結果。例如,哈耶克關于計劃經濟不可行的理論就有這樣的洞察力。筆者10年前在《經濟研究》上曾發過一篇文章,論斷中國的經濟制度平穩轉軌要經過三個階段:自由化、市場化與民營(私有)化,并給出了每個階段的大致時間長度。經過十年時間實際檢驗,文章中所給出的論斷與中國經濟轉軌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個好的理論不用實驗也能推斷出最終結果。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不能拿社會作實驗的問題。人們需要做的只是關于檢驗經濟環境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假設是否合理(近些年來非常熱門的實驗經濟學主要就是從事檢驗經濟人的行為方式假設等理論基礎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會不允許為了研究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關系,而亂發貨幣。像天文學家和進化論生物學家一樣,經濟學家大多時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們提供的數據來發展理論和檢驗理論。第三個作用是,許多理論上的不可能性結果可以用來避免實施許多現實中不可行的目標和項目。這是因為如果一個結論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符合現實,這個結果在現實中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經濟理論的一般性:從以上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的討論可以看出,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都是由一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設以及由此導出的結論所組成的。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越一般化,理論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就會越大。如果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太強,它就沒有一般性,這樣的理論也就沒有什么用處。這樣,成為一個好的理論的必要條件就是它要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釋能力就會越強,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關系及生產技術條件下,證明了競爭均衡存在并且導致了資源的最優配置。筆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編的《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前沿發展》的前言介紹中批評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理論,就在于在他理論框架下所定義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現實的假設,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論那樣能在非常一般和現實的條件下成立。小凱等人在證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經濟學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價定理時都用到一個假定:決策人集合是無窮不可數的。對有限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經濟環境來講,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對個別的效用函數和生產函數(參數都要具體給定) 才能存在。換句話說,它只可能在一個勒貝格測度為零的經濟環境集合上存在,這就意味著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對所有生產技術和偏好關系幾乎處處(按概率1)都不存在。

  經濟理論的相對性:在希望一個理論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它的適應范圍、邊界以及局限性。這樣在應用一個經濟理論時便可避免犯兩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高估理論的作用。經濟學中的所有假設與結論基本上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無論一個理論多么一般化,它只是相對正確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適應的范圍。在討論問題和運用某些經濟學原理時,要注意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設條件和它的適應范圍,不能泛用,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記住了定理的邊界條件,你就不會輕易地下結論,否則就會誤用某個定理,像誤用科斯定理,弄不好會帶來重大政策失誤,如俄羅斯激進的私有化產權改革。

  許多人,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忘掉了這一點,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結果或某個原理的作用無限擴大,結果使本來是有新意或正確的東西成為錯誤結論或誤用。張五常教授經常將現代經濟學的一兩個經濟學原理的作用絕對化,將其無限擴大,而不太考慮理論后面的基本假設;不了解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就隨意否定一門學科(如博弈論) 的作用;更誤導學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學生宣稱自己30年不讀書,還要學生少讀書,所有的學生都能像他那樣是天才嗎?又有幾個人能像科斯那樣,不用數學模型就能發展出那么深刻的經濟理論?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還有那么多含糊和爭議的地方。一個人不如先踏踏實實地學點現代經濟學,然后再去給出一些讓人信服的批評。在海外學習,從事研究與教學二十多年,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許多大師級的學者們(如赫維茲)在論述他們的學術觀點時(即使是口頭發言),往往會非常注重于強調結論成立的前提假設及具體約束條件。這樣,在討論經濟問題和給出經濟結論時,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論的邊界、局限性,及這個理論的應用范圍。

  另外一個錯誤是低估理論的作用。不少人經常以現代經濟學中某些假設或原理不太適合中國國情為理由而否定現代經濟學。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門學科的所有假設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現實(像上面提到的沒有空氣阻力的自由落體等物理概念)。我們不應根據這一點來否定一門學科的有用性。對現代經濟學也是如此。我們學習現代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經濟理論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為解釋現實發展更新的理論提供研究平臺和參照系。借鑒這些方法,人們可以對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得到啟發。此外,如上節所述,由于環境的不同,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見得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創新原有理論,根據當地的經濟環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發展新的理論。

  經常聽到有人宣稱他們推翻了某個理論或經濟結論。由于理論中的某些條件不符合現實,他們就認為這個理論錯了,然后認為他們將這個理論推翻了。一般說來,這種說法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說法。沒有任何一個假設條件完全地符合現實或覆蓋了所有的情況,一個理論可能符合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不符合另外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是,只要沒有內在的邏輯錯誤,我們就不能說這個理論是錯的,要被推翻。人們當然可以批評一個理論太具有局限性,或非常不現實,但我們需要做的是放寬或修改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修改模型,從而改進或推廣原有的理論;而不能說新的理論推翻了原有理論。其實更恰當的說法應當是新的理論改進或推廣了舊的理論,它可以運用到更一般的經濟環境,或不同的經濟環境。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就企圖得出一個普遍性理論結論,這是犯了方法論方面的錯誤。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對海爾等幾個企業的數據作了一番考證,就得出了這些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的結論,以此就得出了要“國進民退”的一般性結論,更進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筆者認為,郎咸平教授的三個結論中至少后面兩個結論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呢?是否“國進民退” 根本不取決于國有資產是否流失。從效率的角度講,在同等的條件下,誰的效率高誰就應該進,而另一個就應退。這樣,除非他能證明國營企業一般比民營企業的效率要高,否則就不能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從理論到實踐,整體上講,至今得不出國有經濟能比民營經濟更好的結論,從而得出“國進民退” 的結論,結論可能恰恰相反。因而,國有資產流失既不是“國進民退” 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是一個與“國進民退” 不相干的條件。另外,即使需要“國進民退” ,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呢?有什么理論和什么實踐用來檢驗在經濟上實行中央集權,能讓國家富強的根據呢?

  4、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重要性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們很清楚地思考問題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必要條件是一個命題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條件,充分條件是能保證命題一定成立的條件。例如,經常聽到有人,比如陳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來否認市場經濟,認為印度采用的是市場經濟,但還是很貧窮,所以中國不應該走市場經濟之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沒有區分出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差別。市場經濟是導致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是說,要想國家富強,一定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但走市場經濟之路,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我們也必須承認市場機制不一定導致繁榮昌盛。其原因是,盡管(根據目前觀察到的事實)市場機制是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必不可少的,但還有許多因素也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比如, 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會結構等,使得市場機制有好的市場機制和壞的市場機制之分。

  5、數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

  數學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F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這一點致使許多對經濟學感興趣但又沒有較強數學基礎的人望而卻步、見而生嘆。他們往往抱怨學習現代經濟學更多的是學習數學。為什么現代經濟學用到如此多的數學,甚至超過了物理科學所使用的數學知識呢?如何看待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呢?

  首先,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在經濟學中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只是用數學來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煉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理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由于經濟學的度量化、將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它已成為了一門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這是與前面談到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分不開的。由于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和給出分析工具都需要數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數理分析的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果經濟學沒有采用數學,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梢哉f,學好數學幾乎是學好現代經濟學的必要條件。這個必要性在于,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需要用數學來定義,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也主要是通過運用數學語言來分析和研究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于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量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并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

  因此,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理解概念是學習一門學科,分析某一問題的前提。因而你如果想學好現代經濟學,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想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數學。然而,光懂數學還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經濟學家,還要深刻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現實經濟環境、經濟問題有很好的直覺和洞察力,學經濟學時不僅要從數學(包括幾何)的角度去了解一些術語、概念和結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們是用數學的語言或幾何的圖型給出的,也要盡可能弄清它們的經濟學含義。因而在學習經濟學時不要被文中的數學公式、數學符號等迷惑住。

  有意思的是,現代經濟學中的兩個極端:純理論和純應用都用到了最多的數學。理論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純數學作為研究工具。數學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是:(1) 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煉,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2) 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應范圍,給出了一個理論結論成立的確切條件。否則的話,往往導致一個理論的泛用。例如,在談到產權問題時,許多人都喜歡引用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就可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包括科斯本人在給出他的論斷時也不知道),這個結論一般不成立。如上所述,還要加上效用(支付)函數是準線性(quasi-linear)這一條件。(3) 利用數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比如,從直觀上來看,根據供給和需求法則,只要供給和需求量不相等,競爭的市場就會由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價格的調整,達到市場均衡。但這個結論不總是成立。Scarf(1960)給出了具體的反例,證明這個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并不成立。(4) 它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這方面的例子在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太多了。比如,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的改進和推廣。

  實證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我們不是為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對所觀測到的經濟現象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描述和制定政策,并對經濟理論進行檢驗。對經濟問題,不僅要作定性的理論分析,還需要有經驗性的定量分析。經濟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在這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統計側重于數據的收集、描述、整理及給出統計的方法,而計量經濟學則側重于經濟理論的檢驗、經濟政策的評價、進行經濟預測,及檢驗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了更好地估計經濟模型和作出更精確地的預測,理論計量經濟學家不斷地研究出更為有力的計量工具。

  隨著現代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國迅速地發展和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也想學好數學,但面對數學紛繁復雜的類目,許多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好。筆者認為,要學好經濟學,至少要掌握好工科水準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及概率與數理統計的內容。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學好了數學,學起現代經濟學來就會感到相對容易,可以提高學習現代經濟學效率,并且對進一步學習優化理論,動態最優等數學工具也大有幫助,這些數學工具是學好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不可缺少的數學知識。如想要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真正學好現代經濟學,最好是學習數學分析。高等數學主要是側重于掌握數學知識,及其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而數學分析卻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作用。許多學生害怕現代經濟學中的許多證明,其原因就是沒有學過數學分析,學過數學分析的人們對證明就不會感到那么困難。其實,即使今后不從事研究工作,提高了邏輯分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日常工作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6、經濟學語言和數學語言的相互間轉換

  經濟學研究的產品是經濟論斷和結論。任何一篇規范的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由下面三個部份組成:(1)提出問題,給出重要性,確定研究目標; (2) 建立經濟模型,嚴格表達并驗證論斷;(3) 通俗表達論斷并給出政策含義。這就是說,一個經濟結論的產生一般需要經過三個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數學語言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 第一階段提出經濟觀念、想法或猜想,這些觀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經濟直覺產生或根據歷史經驗或外地經驗而來。由于還沒有經過理論論證,人們可將它們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初等品。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來源。

  第二階段需要驗證所提出來的經濟想法或論斷是否成立。這種驗證需要經濟學家通過經濟模型和分析工具給出嚴格的證明,只要可能,還需要得到實際經驗數據的檢驗。所得出的結論和論斷往往都是由數學語言或專家術語來表達的,非專家的人士不見得能理解,從而不能為社會大眾,政府官員、政策制定者所采用。所以將這些由技術性較強的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中間產品。

  學經濟學是要為社會服務的,所以第三階段就是將由技術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夠理解,用通俗語言的形式給出這些結論的政策含義,深遠意義及具有洞察力的論斷,這些才是經濟學的最終產品。注意第一和第三階段都是用通俗、非技術、非數學的語言來給出經濟想法和結論,但第三階段是第一階段的一種飛躍、升華。這種三階段式--由通俗語言階段到技術語言階段然后再回到-通俗語言階段其實也是大多數學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四、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的現實作用

  以上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筆者試圖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并結合現實討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盡管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如果要真正領悟并融會貫通于自己的生活、學習、研究中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因為它會使你聰明、睿智、深刻、思維科學;它會幫助你學習、研究那些“陽春白雪” 的純經濟理論;它也有助于指導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首先,從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會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數學所迷惑,不會被弄得昏頭漲腦。無論一個經濟理論用到多深的數學、多少的公式,多么復雜的經濟模型,它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只要你緊緊抓住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它作為一條核心主線印在你的腦海中,你就不會迷失方向,失去重點,基本上知道它在講什么。你可以暫時將那些技術性的、一時無法理解的具體細節擱置一旁,先弄請理論框架和具體結論,再弄懂那些具體細節。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線、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么,得到什么論斷,然后再抓具體細節。另外,一旦掌握了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會讓你對現代經濟學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誤導,從而不會影響自己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經常有人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批判,其實這些人的大多數議論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些言論就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迷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正確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采用忽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

  其次,從研究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會有助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許多想做經濟學研究的人,盡管他們對現代經濟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讀了許多經濟學的論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來很難,不知道怎么做研究,或做不出讓別人認可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實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具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那么做起經濟學研究就不是那么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研究就是對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個組成部分進行邏輯式的填空寫作。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會有助于提高你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個經濟問題或現象,或希望給出一個新的理論,讓它具有較強的解釋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能夠指導現實經濟問題,那么你就要比較合理、準確的描述、刻畫經濟環境和經濟人的行為方式,采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發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然后進行推導論證。

  如果你只是想推廣和改進原有的理論結果,你就需要分析原有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假設及模型結構是否符合現實,是否能夠放寬那些前提假設條件,得出新的或者更一般的結果。對于初做研究的人來說,這一類推廣、修正改進的工作也許會相對簡單一些。并且你的結果也許會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出版發表。當然,你也可以對經濟環境界定或其它組成部份進行改動,也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甚至是重大的結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眾多的宏觀經濟學派和信息不對稱下所得到的眾多理論就是這樣得出來的。如果你想批判某個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話,你應該是批判這個理論分析框架的哪些組成部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合理、邏輯不正確或不現實的地方,而不是批判整個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因此針對那些批判現代經濟學,否定現代經濟學,將現代經濟學說得一無是處,宣稱要拋棄現代經濟學,要建立自己經濟學的人,筆者希望他們能夠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及方法論真正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如何對現代經濟學的某些理論進行批判或沖擊,這樣便會出言謹慎,不致誤導大眾。

  第三,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框架也會幫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更好的處理日常事務,更好的學會待人接物,會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見識、工作更加有能力。筆者經常聽到對現代經濟學這樣的議論:經濟學看起來就是一些“陽春白雪” 、形而上的東西,用到這么多數學,學起來這么難,離現實感覺有十萬八千里,學了對今后有什么用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準備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應了解當地情況、周圍環境及國情 (對應著框架中的“界定經濟環境”) ;然后,也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盡可能弄清與之打交道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對應“設定行為假設”) ;根據這些信息,決定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及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 (即對應“給出制度安排”)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通過權衡取舍中選定一個最佳方案 (即選擇均衡結果) ;最后,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處事方式進行總結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結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們作出激勵反應,達到了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即所謂的激勵相容等等 (即對應“進行評估比較”)。并且,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工作的對象變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戲規則當然也應相應發生變化。我想大家會認同,只要按照這五個方面去做,并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游戲規則,就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務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經濟理論的許多結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結束語

  總之,要理解和正確應用現代經濟學,就需要了解現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討論了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1) 界定經濟環境;(2) 設定行為假設,(3) 給出制度安排;(4) 選擇均衡結果;及(5)進行評估比較;镜难芯糠椒òㄌ峁┭芯科脚_、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及提供分析工具。這種規范性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使得現代經濟學在過去六十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影響巨大,已成為一門規模龐大、分支眾多、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領域。即使專門研究經濟學的學者,也只能了解為數有限的分支中的很少一部份內容。不花一番工夫,是很難真正地理解其中一些經濟理論的精髓。實際上,筆者發現對一門學問鉆進去越深,感覺自己懂得越少,寫東西的時候越發謹慎,很難下筆,海闊天空發議論就更難,F在不少人不管弄懂沒有就喜歡胡亂議論,提出一些看似標新立異、聳人聽聞,以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看法,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廣識、博學和多才”, 當然也許是為了引人矚目、出名,而夸大自己的結果,這在當前中國經濟學界好像是一種時髦。但不幸的是,這些人即使是學有專長,在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往往會說出一些出格的話,更何況是嚴重地誤導了眾多的學子。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要區分價值判斷分析與實證性分析、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差別,理解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學習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也有利從事經濟學的學習與研究,甚至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日常事務。

  參考文獻:

  1.Aivazian, V. A., and J. L. Callen, “The Coase Theorem and the Empty Cor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4 (1981), 175-181.

  2.Arrow, K. J.,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uarket Allocation,”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s: The PPB System, 1969.

  3.Arrow, K. J., “The Property Rights Doctrine and Demand Revelation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Michael J. Boskin (ed.), Economics and Human Welfare: Essays in Honor Tibor Scitovsk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3-39.

  4.Arrow, K and G. Debreu,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1954, 22.

  5.Chipman, J. S. “A Close Look to the Coase Theorem,” in The Economists' Vision: Essays in Modern Economic Perspectives, eds. by James and Buchanan and Bettina Monissen, Frankfur/Mmain: Campus Verlag, 1998, 131-162.

  6.Coase, R.,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960), 1-44.

  7.Debreu, G. (1959), Theory of Value, (Wiley, New York).

  8.Davis, L., and D.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30 (1970), 131-149.

  9.Davis, L., and D.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1.

  10.Friedman, M. and R.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HBJ, New York, 1980.

  11.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 Decentralized Systems,”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Radner, R. and C. B. McGuire, eds., in Honor of J. Marschak, (North-Holland), 297-336,1972.

  12.Hurwicz, L., “What is the Coase Theorem,”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7 (1995), 49-74.

  13.Moffatt, P. G., “Is Giffen behavior compatible with the axioms of consumer theory? ”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olume 37, Issue 4, July 2002, Pages 259-267.

  14.North, D.,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0.

  15.Nash, J. (1951). “Non-cooperative games,”Annals of Mathematics, 54, 286-295.

  16.Ruttan, V. W.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pp. 327-357 in: H. P. Binswanger and V. W. Ruttan (eds),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1978.

  17.Schultz, T. W., “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Value of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0 (1968), 1113-1122.

  18.Scarf, H., “Some Examples of Global Instability of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 (1960), 157-172.

  19.Samuelson, P., “Some Uneasiness with Coase Theorem,”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7 (1995), 1-7.

  20.Starrett, D. A., “Fundamental Nonconvexities in the Theory of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 (1972), 180-199.

  21.Tian, G. Lecture Notes on Microeconomic Theory, Texas A&M University, 2004. econweb.tamu.edu/tian/class.htm.

  22.郎咸平:“中國需要立刻停止國企產權改革” , 鳳凰衛視8月27日。http://www.phoenixtv.com/home/finance/fortune/200408/27/318836.html.

  23.郎咸平:發言講話,資產流失與國有經濟發展研討會, 2004年8月28日。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5788&replyID=190782&star=1&skin.

  24.林毅夫:“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祝賀創刊40周年”,《經濟研究》1995年第10期。

  25.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展” ,《經濟研究》2001年。

  26.錢穎一,“理解現代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2期。

  27.田國強,《中國國營企業改革與經濟體制平穩轉軌的方式和步驟---中國經濟改革的三階段論》,《經濟研究》,1994年第11期.

  28.田國強,《就美國公司變革的理論背景與崔之元商榷》,《當代中國研究》, 5 (1996) , 95-106。http://econweb.tamu.edu/tian/mcy96.htm。

  29.田國強,前言,《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發展前沿》,商務印書館,2002年.

  30.田國強、張帆,《大眾市場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

  31.汪丁丁,經濟學中的理性主義運動及其現代危機,2001, www.cenet.org.cn/cn/ReadNews.asp?NewsID=5766。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 in Modern Econoimics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is typically used to study particular economic issues and questions that economis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usually consists of five steps: (1) characterizing economic environments, (2) specifying behavior assumptions, (3) providing an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4) choosing an equilibrium, and (5) making evaluation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basic analytical methods widely adopted in modern economics, such as providing various analytical platforms, establishing reference systems, giving measuring criterions, developing analytical tools, noticing the boundary and arrange of an theory, etc.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 can help to class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modern economics, and can also help to use the basic economics principle or develop new economic theories to solve economic problems under various economic environments, different human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 arrangements.

  Key words: analytical framwwork, research method, reference system, analytical tool, generality and limitation of a theory

  JEL classification: B40, B41.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現代經濟學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健力寶收購案風云突變
楊振寧與女碩士訂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審判決
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
年底多款國產新車上市
網友幽默汽車貼圖欣賞
家居家裝實用圖片集
窺視房地產業偷稅黑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code id="8e6ee"></code>
<dd id="8e6ee"><strong id="8e6ee"></strong></dd>
<strike id="8e6ee"></strike>
<abbr id="8e6ee"><xmp id="8e6ee">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