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本推動型通脹,政府應在供給方面下功夫,同時應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
【背景】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項措施以穩定消費物價水平。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穩定物價16 條”同時考慮供應和需求,提出將綜合動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從生產、供應、流通、物資保障、價格補貼、減免收費、市場交易及監管、信息發布、職責分工、部門協調等方面管控通脹。
11月19日,央行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10天內第二次、也是年內的第五次上調。至此,中國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達18.5%,小型金融機構為16%-16.5%。央行希望通過調控貨幣、信貸投放,進一步收緊流動性。
中央政府曾承諾,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應控制在3%左右,但1月-10月CPI累計同比上漲3.0%,已超過年度通脹控制的目標。
就CPI走勢而言,7月至10月呈逐月上升趨勢,單月CPI分別為3.3%、3.5%、3.6%和4.4%。市場普遍預測,11月CPI將繼續走高,單月CPI有可能上升到5%。
這一輪物價上漲的根源何在?政府應該從何著手?所謂政策“組合拳”,應重點往哪里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李稻葵認為,在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只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配合,加強資金流動性管理,并輔之以適當的市場引導,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脹。
在他看來,本輪通脹屬成本推動型通脹。生產環節各項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物價全面上漲,是這輪通脹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流動性過剩,則為通脹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環境與助力。
其中,生產成本的提高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劉易斯拐點逼近,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勞動用工成本增加;二是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監管力度加強,也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
這輪價格上漲的基本動力是成本上升,因此政府應“在供給方面下功夫”,“主要是財政政策”。李稻葵指出,為緩解價格上漲,可針對短期生產能力不足的產品,通過減稅、補貼等方式,增加供給;同時,應適當控制囤積、投資的行為,避免“輪轉性”的價格暴漲。
他認為,如果單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應在堅持可控、自主的基礎上,適當放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
近來由于美元指數的波動、匯率關系重構,各國投資收益差距拉大,直接導致國際資本市場短期資本流動加劇,大宗商品資本化趨勢有所抬頭。受實體經濟需求增加和個別農產品供求關系惡化的影響,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雙向異動,并有強烈的走高趨勢。
對此,李稻葵表示,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不是別人給我們壓力”,而是“中國經濟調整的客觀需要”,應通過可控的、漸進式調整,化解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的生產成本壓力。
對央行十天內再度加息,李稻葵認為這“并不突然”。而此前公布的各項宏觀經濟數據均顯示,GDP增速已從前期的放緩轉為回升。從當前走勢分析,2011年GDP增速預計應在9.5%左右,增速“不成問題”,因此,控制通脹就成為首要目標。
在他看來,目前存款利率明顯低于1月~10月平均3%的通脹水平,加息“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央行此次加息釋放出的另一個信號是,“不要把資金迅速地從銀行提出,要保持穩定”。中國貨幣存量奇高,但實際利率長期為負,這無疑會埋下系統性風險的種子。央行希望通過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等,抑制投資沖動。
但在調控通脹的手段時,仍須同時防止經濟下滑。因此,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20%下調”的前景依然比較小。李稻葵預計,在未來半年至一年,房地產價格增速將下降,與CPI或GDP平減指數基本同步。這一點如能實現,則“房地產調控基本達標”。
(財新記者 劉志潔 采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