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
現狀表明對于匯率的調整并不足以改善全球貿易不均衡的情況。如果真的能改善,那中國就無需擔心人民幣的匯率,是不是就應該擔心經濟過熱了?
中國2010年3月的月度貿易逆差為7.2億美元,這是自2004年4月以來的第一次。而且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提出迄今最嚴厲的控告,指責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認為中國領導人通過控制人民幣與美元進行固定匯率的掛鉤從而獲得穩定的貿易順差。
中國3月的貿易逆差數據顯示,首先,中國的經濟拉動并非主要依靠出口。出口是中國經濟中重要的一部分,全球市場的波動或者外部沖擊將對全球的經濟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就像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的經濟主要是靠消費和投資拉動的。
確實,中國的出口同比2009年下降了16%,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和衰退。然而,歸功于國內消費增長16.9%(通過對全國消費額的統計得出)以及33.3%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增長,中國去年的 GDP增長高達8.7%。
此外,雖然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被預計占到了GDP的70%,這一數據也被人們誤解,中國的出口需要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國對外貿易的凈值增加僅僅為GDP的15%。
因此,凈出口增加在中國 GDP增幅中占到了10.8%,或者說只占2008年9%GDP增幅中的1.1%。相比于德國,其凈出口總額增幅占到了2008年GDP增長的64%。與此類似的是,日本的數字為33%,韓國為28.6%,菲律賓為20%。很明顯可以看出,中國在這方面并沒有特殊的優勢。
無可否認,中國的國內消費并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在2008年只占GDP的49%,其中居民消費只占了35%。這一數字導致很多觀察者認為中國的消費需求過低,使得其必須依靠外國市場來保持增長。
但是決定著進口額的國內需求不僅僅包含了消費,還包括固定資產投資。事實上,投資的高速增長可以轉化為高速的進口增長和貿易逆差。
這才是在中國正在發生的真實情況。一些人認為沒有消費需求支撐的投資快速增長會造成產能過剩并最終導致衰退。這是可能的一種情況。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房地產投資在中國固定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大約為30%,剩下的部分投向了基礎設施,這些是長期性的、可持續性的公共消費品,包括地鐵、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公共設施以及南水北調工程。
此外,我們可以很容易想見,一旦美國和歐盟解除了對中國在高科技產品出口方面的限制,中國的進口額將會大幅攀升。在那種情形下,3月份的貿易逆差額可能至少提高40%。
人民幣匯率只是中國外貿賬戶問題的次要因素。換句話說,全球貿易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美國貿易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是其大量的政府赤字和過低的居民儲蓄率,主要是由于存在過高的金融杠桿。而中國這邊最根本的因素在于過高的企業及居民儲蓄率,以及一些資源定價的扭曲。
事實上,現狀表明對于匯率的調整并不足以改善全球貿易不均衡的情況。如果真的能改善,那中國就無需擔心人民幣的匯率,是不是就應該擔心經濟過熱了?畢竟,中國在歷史上的改革時期也出現過貿易逆差,就像在1992年至1996年以及2003年至2004年時,都是在經濟過熱時期發生的那樣。
但是現在的情況與那時有別。比如,2004年時,當過快的投資導致了經濟過熱,全球市場也蒸蒸日上。在那時,都需要立刻收緊國內投資和出口。如今正相反,雖然國內投資增長強勁,外部市場還遠未恢復到先前的水平。
這造成的后果就是3月份的貿易赤字,主要是由于過高的進口增速(65%)以及過低的出口增速,雖然名義上有驚人的24%,但是僅僅是由于去年同期過低的基準水平決定的。如今單一因素的情況比2004年雙重因素影響的情況好處理得多,而且由于這次有大量的投資需求刺激,政策制定者們在遇到問題時將以一種適宜的方式來處理好。
也就是說,投資資本的構成需要謹慎的監督。上一次中國面臨如此高的國內投資增速時,儲蓄率可沒有現在這么高。現在的問題是貿易逆差發生的時候,中國的儲蓄率同時高達51%。這意味著投資資金非常大,即使不考慮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中國也需要非常警惕管理潛在的風險。
(作者為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國民經濟研究所主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