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轉型:完善社會管理與基本公共服務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2:2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中國政府將朝哪個方向轉型: 完善社會管理與基本公共服務 ⊙亞夫 今年全國兩會恰逢“奧運年”、“換屆年”, 又是十七大后第一次兩會,可以說“熱點”、“看點”比以往要多許多。無怪乎境內外媒體現在都拉開架勢,給予高度關注。 然而,在物價、房價、教育、醫保等民生問題,環境、資源、經濟、金融等熱點問題后面,也許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是政府角色問題,是政府角色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對上述民生問題與熱點問題的化解,是非常關鍵的。 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扎扎實實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全面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各級政府面臨的新使命。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一心一意抓建設成為頭等大事。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各級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這是歷史使然。如今,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2500美元,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老百姓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此情況下,政府不失時機地轉變自己的角色,也是歷史的要求。 不過,要將以往熟悉的建設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可沒有那么簡單。這里既有觀念問題,也有利益問題,還有方法問題。前些日子,筆者在海南參加了“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國際會議,就親身感受到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 首先說觀念問題和利益問題。長期以來,人們熟悉了經濟建設,對基本公共服務并沒有足夠認識。抓建設是來錢的事,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花錢的事。從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出發,很少有部門能主動提供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 殊不知,完善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本業。即便在改革開放這30年里,也是如此。 改革之初,各級部門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存條件與生活狀態。而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是政府的日常工作。現在,當市場經濟已初成體系,政府適時轉變角色已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只有完善社會管理與基本公共服務,才能讓老百姓免除投資與消費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而在政府角色轉型上,除了觀念問題,還有方法問題。建設服務型政府,怎么個建法?尤其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是采行北歐的“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模式,還是采行美國市場化公共服務的提供模式,或者汲取先行國家的經驗教訓,走一條自己的路?這都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難題。 不過,從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實踐看,只要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管理目標與市場化的配置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逐步擴大公共服務,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從而實現政府角色的轉變是完全可能的。 也就是說,政府從經濟主導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既是角色的回歸,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此過程中,各政府部門不僅要轉變觀念,更要轉變職能,為全體老百姓謀福祉。 以資本市場為例,政府監管部門的功能也應有新的變化,從促進企業融資向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把監管的重心放到合適位置,才能有利于促進社會資金的運作效率,為投資者獲得財產性收益,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