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中國的沉重思考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16:14 《長江》雜志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歷時29年,直到過去29年中國才真正普遍出現各地市場跨區域拓展的局面,才真正全面進入市場一體化。改變了的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是西方過去民主法治發展的前提,也是中國今天必須有類似制度改革的前提。所以,從儒家人情文化到法治文化、從強制性的“三綱五!鄙鐣刃,到自愿選擇的契約化社會秩序的轉型,不是什么美國化、西化的問題,而是任何人類國家在其社會結構和市場范圍發生根本變化之后的必需。正在轉型的中國沒有別的選擇,就是要靠冷冰冰的、不認人情的法治重建社會秩序和商業信任架構,而不是一廂情愿地重回儒家秩序! 國企改革與民企成長 在中國過去25年的發展中,企業(尤其是民企)對宏觀政策的把握,是極其重要的,在一些行業甚至是壓倒一切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整個體制仍然處于一個劇烈的轉型期。 國企改革與國資攫取 具體到“魯能”,財經報道的重點是有關電力資源的實際控制人,怎樣把“國有資產”轉為“職工持股”、怎樣使這部分由 “內部人”控制的資產迅速“做大”,然后又怎樣以離譜的低價轉給了神秘的“外部人”。不過,這只是相比之下最耀眼的攫取而已。在魯能或類似魯能的那些公司,其資產尚沒有完成所有權“私有化”之前,那名義上國有的資產,真的是歸國家或全體人民控制和享有嗎? 答案是否定的,證據不勝枚舉。 所以,國企國資的流失也好,被攫取也好,變化的只是形式,不變的則是其制度性的內生邏輯。正因為如此,國企才需要改革。但是,一個深刻的悖論自國企改革伊始就結伴而來:在制度上很容易被攫取的資產,在現實的世界里根本找不到一個能夠全部免除攫取活動的改制平臺!所以,合適的政策目標只能是盡可能縮減改制中的攫取空間,并堅定不移地推進國企產權改革。道理清楚,即使全盤叫停了國企改制,那無須變更所有權的“高嚴式攫取活動”,還是無日無之。 2004年以來對國企改制的旋風式攻擊和批評,幾乎叫停了競爭性行業的國企改制進程。同時,又在絕不加快壟斷行業市場開放的傾向下,出現了諸如“魯能”這樣把行政壟斷權加速私有化的案例。這是非常不妙的組合,因為無論叫停本應加速的改制,還是推進不應推進的改制,都增加了國資被攫取的機會,違背了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 (《不妙的組合 ——“魯能”事件的含義》,周其仁,4月10日《經濟觀察報》) 國企改制應用雇員股權計劃取代MBO 國企采用MBO改制不僅會造成分配的不公,也會造成社會效益的巨大損失。 所謂分配不公,是指蛋糕的分切不合理,是財富的轉移問題。所謂效益問題,是指蛋糕本身在MBO的過程中會變小。蛋糕在MBO過程中變小,其原因有二:首先,國家要賣的,一般是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因此,為了能上MBO的名單,現有的經營者會蓄意將企業辦壞。其次,被賣企業的價格,與其資產質量、盈利水平成正比,即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越高,其銷售價格就越高。因此,企業現有的經營者想把收購價格壓下來,在進入收購程序以前,就要把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先做下來,即把企業先辦壞。這樣做的結果是整個企業缺乏競爭力,利潤下降,社會效益受損。 雇員股權計劃(ESOP)通過股權激勵員工,雖然不是所有制改造,但股權能達到激勵的效果;同時,ESOP的實施會產生原有股權被稀釋的效果。ESOP的這兩個效果為我們提供了國企改革的新思路。用ESOP實現國企改制,其基本做法和特點如下: 1)在股權的分配和企業的效益之間建立起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只有把企業辦好,個人才能獲得股權。2)效益以一系列容易觀察和度量的指標(銷售、利潤、稅收、國有凈資產、貸款歸還、員工收入、就業)來衡量。3)股權分配不限于經理人,而是所有對企業的發展有貢獻的人。4)實行ESOP改制的同時,可以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使國家代表的企業外部社會公眾的利益得以兼顧。5)改制是在企業效益提高的過程中,通過國有股的稀釋逐步完成的。國有資產在總量增加的同時,比重不斷下降,國企的改制因而得以完成。 (《以雇員股權計劃取代MBO》,王一江,《新財富》)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