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調控取向有所調整 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4:39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宏觀調控取向有所調整 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 ——200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2008年的基本趨勢 ◎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課題組 2007年的一頁已經翻過,盡管全年數據尚未統計出來,但從前11個月主要經濟指標的表現來看,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在11%以上,連續第5年在10%或10%以上。 回顧2007年的經濟運行過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相當不容易的。首先,外貿順差迭創新高,外匯儲備持續增多,流動性過剩矛盾始終沒有緩解,投資信貸增速持續偏高,造成經濟過熱風險上升;其次,運行中又出現了價格結構性上漲等新的問題,通脹壓力不斷加大。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中國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政策和措施,合理調節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防止了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避免了居民消費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向全面上漲,全年經濟保持了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運行態勢。 本文擬從調控政策、發展動力、發展保障、運行質量、存在問題等五個方面對2007年形勢做一番梳理,也對2008年形勢做初步展望。 一、政策篇 2007年新年伊始,中國經濟增速即出現全面加快的趨勢,4月份以后,又出現了因生豬價格上漲引發的居民消費價格的結構性上漲。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全面上漲,政府宏觀調控取向在堅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開始有所調整,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穩中適度從緊”,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相繼出臺。 金融方面,先后連續10次調高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執行存款準備金率標準提高到14.5%,超過歷史高點1.5個點。6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提高到4.14%;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提高到7.47%。5次發行定向央行票據,有效對沖了貨幣流動性。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由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購買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 財政方面,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調整為3‰。全國兩會通過《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將合并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行“兩稅合一”,有效調整了外商投資預期。 土地方面,下發《關于進一步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的通知》,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違法違規問題反彈的勢頭。 結構調整方面,提高環境保護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出臺了一系列節能降耗措施,關停了一批小火電、小水泥、小煤礦等。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政策。 穩定物價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物價的措施。國務院辦公廳專門下發《關于做好豬肉等副食品生產供應、保持市場穩定工作的通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調控豬肉市場,建立補貼資金,解決豬肉價格上漲帶來的生豬生產和民生問題。 民生方面,國家把關注民生放在了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社會保障的政策力度特別是醫療保障制度明顯強化。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繼續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加強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健全最低工資制度,推動落實最低工資指導制度。制定殘疾人就業稅收政策,推進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同時,將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個人所得稅的適用稅率由現行的20%調減為5%。 總起來看,2007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具有明顯的綜合用力、邊看邊調,循序漸進、適度微調特點。在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時,綜合運用了多種政策工具。盡管10次調高金融機構準備金率,6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但每次調整的力度不大。實踐證明,按以上特點操作的宏觀調控,穩住了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把物價水平控制在結構性上漲的范圍內。 當然,任何政策都有一個發揮效果的過程。當前經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主要是因為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釋放是逐漸體現的。一是有的矛盾和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體制性和深層次性,解決其需要時間。二是有的矛盾和問題與國際經濟密切相關,解決其需要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的通力協作配合。三是即便是一些短期問題,從政策的出臺到發揮實際效果,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不可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這是我們強調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基礎。 二、動力篇 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主導作用。由于需求的旺盛,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從結構看,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減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1年的50%下降到2006年的39.2%,投資由50.1%下降到41.3%。而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整體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擴大。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0.1%提升至19.5%(表1)。 進入2007年,需求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三大需求均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特別是消費需求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是活躍的。 先看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在2006年四季度回落后,2007年以來呈現加快增長態勢,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增長25.3%,上半年增長26.7%,1~11月增長26.8%(圖1)。這一方面表明,由于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仍比較好,各投資主體對未來依然有良好的預期,投資的積極性仍比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政治周期的作用依然較強,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依然較高。 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的重要作用依然沒有改變。前三季度,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7%,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6%,盡管同比下降10.3個百分點,但依然高于消費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拉動經濟增長4.8個百分點。 再看消費,隨著前幾年擴大消費政策效應的逐步釋放,加上社會保障工作力度的加強,消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增速持續加快。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8萬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6.4%,同比加快2.8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4.9%,二季度增長15.8%,三季度增長16.8%。10月份增長18.1%,11月份增長18.8%(圖2)。熱點消費和消費升級明顯加速。 由于消費的活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7%,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 從出口看,盡管國家加大了對出口的調節力度,但外貿順差并沒有減少,相反還有所上升。1~11月,進出口總額19691億美元,同比增長23.6%,比2006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12月外貿進出口規模為2061.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4%。其中進口規模為917.29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出口規模為1144.16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圖3)。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47.7%。 由于順差擴大,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上升。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4%,同比上升6.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 總起來看,2007年需求結構出現的積極變化還只是初步的。與投資的持續活躍相比,消費在整個GDP當中的占比仍然過低,消費率仍在50%上下,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歷史上近70%的高點相比,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與此同時,凈出口貢獻率提高雖然反映了中國外貿發展的現實,應該充分肯定,但同時也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矛盾,從長期看終究是難以為繼的。 三、保障篇 與需求相比,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不同的性質。一定的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一定的供給則是經濟增長的保障。換言之,當需求有了大量增加而供給又不能滿足時,供給就成了經濟發展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就起著限制經濟增長的作用。 從2007年情況看,構成供給的各種生產要素總體上可以滿足需求增加的需要,有效地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的保障作用。 先看勞動力。與以往年份相比,2007年的勞動力供給狀況沒有發生實際性的變化,但要看到勞動力供給結構適應產業結構升級而出現的積累性和漸進性的變化特征。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高以及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經濟增長不僅可以繼續獲得穩定的勞動力供給,受過良好職業教育的勞動力供給也開始形成規模效應,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在逐步改善中。 再看基礎設施和能源原材料供應。改革開放以來,每當經濟發生向上的轉折時,基礎設施和能源原材料總會構成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但近十年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基礎設施和能源原材料的投資力度,2003~2006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12萬億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的近兩倍。從具體產品看(表2),2003~2006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2.6億千瓦,鐵路營業里程增加0.5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2萬公里,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明顯緩解,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007年,構成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主要是部分能源、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增大了成本壓力,但總的來看,企業有足夠的能力消化。 第三,資金供應充足。2007年,盡管實行了穩中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但在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資金供應總體仍是偏松的。到11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35837億元,同比多增6551億元,已超出全年超出計劃控制目標6837億元;1~11月,財政支出達到37085億元,同比增長25.2%;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617億元,增長13.7%。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總體形勢較好,民間資本異常活躍,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只要有合適的項目,民間就可以籌到足夠的資金。 第四,體制改革提高了效率。最近幾年,國家加快了體制改革的步伐,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國有企業等的改革穩步推進,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由此構成了新的、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例如,近兩年,金融改革進展較快,改變了金融市場、金融體系欠發達,銀行一直受壞賬困擾的局面,銀行行為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場的需求,資本市場也逐漸發揮了作用。毫無疑問,包括金融體制在內,阻礙經濟增長的體制因素已經逐步得到改善。 當然,當前經濟增長的保障機制僅就支撐短期經濟增長而言的。從長期看,往深里講,這種保障仍然是低層次的,離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節能減排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現在供給結構上的缺陷:從勞動力看,勞動力質量改善是有限的,總體質量仍然偏低,已經限制了某些行業的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勞動力的質量瓶頸將會越來越突出地顯現出來,加快提高勞動力供給質量已經刻不容緩;從基礎設施和能源原材料看,一是供應地與生產地不對稱、過度使用與閑置浪費并存,二是部分高端需求仍需依賴國外;從資金看,資金過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經濟發展中心區、優勢名牌大企業,呈現典型的“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供給結構上的問題,從短期看對經濟增長的限制作用不大,但從長期看,卻會影響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質量篇 在政策、動力、保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中國經濟不僅實現了較快增長,也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益,經濟運行質量是好的。 一是國家、企業所得實現大幅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既增加了國家的稅收,也促進了企業的生產經營。1~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48177億元,同比增長33.5%,比2006年同期加快8.8個百分點(圖4)。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5623億元,同比增長37%,比2006年同期加快7.9個百分點(圖5)。 二是結構調整取得了新的積極進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也出現了積極變化。首先是投資消費結構有所改善。由于消費增速的加快,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差距由2006年同期的13.0個百分點減少到10.4個百分點;其次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步伐加快。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656個城市中,已有586個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占89.3%,比2006年底提高11.4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經濟適用住房完成投資693億元,增長31.7%,比2006年同期提高 21.3個百分點,占住宅投資的比重為4.5%,與2006年基本持平。再次,地區發展的協調性有所增強。2007年以來中西部地區生產、投資增長明顯加快。1~11月份,中部地區投資增速35.8%,快于東部增速13.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速30.4%,快于東部增速8.0個百分點。1~11月份,中部地區工業生產增長20.4%,快于東部2.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19.6%,快于東部1.9個百分點。 三是就業人數持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帶來了民生的改善。首先是就業增加,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比全年計劃任務多100萬人。其次是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過去四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2%和6.2%;200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4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2%,增幅高于2006年同期3.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321元,實際增長14.8%,高于2006年同期3.4個百分點(圖6)。 當然,對于經濟增長和運行質量的改善,還要看到另一方面,首先,如果把國家、企業、居民個人所得放在收入分配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看到國家、企業所得增幅仍明顯快于個人所得增幅,這就意味著總的儲蓄率仍然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要想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水平,仍必須依靠投資,在這種形勢下,投資消費結構難以根本改善;其次,企業利潤的高速增長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一部分“虛增”。其一是資源價格低導致企業資源成本明顯低于國際水平,其二是企業幾乎勿需負擔環保成本,其三是勞動力價格長期較低和基本保障的缺失使企業勞動成本偏低,其四是資本市場封閉、金融受保護使金融企業容易獲得存貸差,其五是部分壟斷企業依靠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又不必向國家分紅。而上述問題盡管從短期看還可以承受,但從長期看,如果不積極推動改革,高增長未必一定取得高效益。 五、問題篇 以上情況表明,2007年總的形勢是好的,但問題同樣突出。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四個問題。 (一)經濟增長存在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 2006年末2007年初,各方面雖然對2007年經濟運行普遍表示樂觀,但對經濟的加快增長卻始料未及。一季度,除了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回落之外,其他主要指標都出現了加快增長的勢頭——包括工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城鄉居民收入、稅收都在加快。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1%,同比加快0.7個百分點。進入二季度以來,國家連續出臺旨在降溫的宏觀調控措施,過快的增長速度有所控制,但速度依然偏高。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5%,1~3季度增長11.5%,同比分別加快0.5個和0.7個百分點。表明經濟增長始終存在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這種發展態勢是改革因素與發展因素、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內生因素與慣性因素、短期因素與長期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反映了中國當前經濟運行的復雜性,但內外經濟失衡引致的流動性過剩矛盾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一是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矛盾。1~11月,進出口貿易順差累計達到2381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816億美元,2007年全年貿易順差2622億元(圖7)。由于貿易順差擴大,外匯占款繼續大幅增加。1~11月,外匯占款新增31639億元,同比多增8319億元。到11月末,外匯儲備達到14969億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4306億美元,比2006年全年新增額多增近2000億美元(圖8)。 二是貨幣供應與信貸投放依然偏多。盡管采取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但由于流動性過剩矛盾沒有緩解,信貸投放依然過多。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8.5%,增幅比2006年末高1.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21.7%,增幅比2006年末高3.2個百分點。11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35837億元,同比多增6551億元。 三是在流動性偏多、企業利潤增加較多、投資資金來源充裕的背景下,投資存在較大的反彈壓力。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在由下降轉為上升后回升速度明顯加快,在一季度下降13.9%,上半年增長6.4%的情況下,進入三季度出現大幅度的回升。前三季度增長24.2%,增速比2006年同期加快16.7個百分點,1~11月增長28.0%,同比加快24.3個百分點(圖9)。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的變化盡管有2006年下半年基數較低的因素,但所顯示出的信號卻不容忽視,控制投資還有相當大的壓力。 (二)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全面上漲的壓力不斷加大 近幾年來,關于通貨膨脹的預警不絕于耳,實際情況卻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一直維持在3%以下,呈現溫和上漲態勢,通貨膨脹始終沒有成為現實威脅。但自2006年底糧食價格上漲開始,居民消費價格出現了新的一輪上漲。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月同比漲幅超過3%,4月份以來,以豬肉價格飚升為起點,肉禽價格大幅上漲,引發消費價格漲幅明顯加快,6月份超過4%,7月份超過5%,8、9、10、11月份連續四個月超過6%,漲幅迭創10年來的新高,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加大(圖10)。 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需求拉動因素。近幾年,需求一直比較旺盛,但都沒有構成通脹的現實壓力。但在物價大幅上漲的過程中,需求的拉力在與物價上漲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強化。盡管投資的過快上漲有所抑制,但由于導致投資過快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仍未根本解決,在流動性過剩矛盾沒有緩解的前提下,投資增速偏高;資源要素價格相對偏低使中國出口產品仍具有很大競爭力,外貿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短期內很難逆轉。與此同時,在消費有所啟動的前提下,國內市場銷售持續快速增長的局面仍將持續。 二是成本推動因素。上游產品價格出現回升。受原油價格上漲影響,工業品價格漲幅有所擴大。11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6%,漲幅比6月份上升2.1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3%,漲幅上升2.9個百分點。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三季度,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同比增長19%,增幅為1999年以來各季最高。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推動居住成本不斷上升。但受需求旺盛、供給結構短期內難以得到很大改善等因素的制約,房屋銷售價格呈現高位持續上漲的態勢。房屋銷售價格上漲以及住房貸款利率上調,將會直接影響房租價格的上漲。 三是國際傳導因素。受世界經濟增長形勢較好、美元大幅貶值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在波動中持續走高。11月上旬,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一度接近每桶100美元,不斷刷新歷史記錄。針對國際市場油價持續大幅度上漲、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加劇引發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國內近日已經順勢調高成品油價格,加大了短期內價格上行的壓力。國際主要糧食價格持續較快上漲。小麥價格創歷史新高,稻米和大豆價格也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受此影響,中國相關基礎性商品價格也出現了較大波動。 四是通貨膨脹預期。經過半年多的物價上漲,各方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的通脹預期,企業頻頻以價格上漲為由提高產品價格。顯而易見,這種通脹預期與需求、成本、國際因素相結合,將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 (三)房地產價格上漲迅猛 2007年,在政府不斷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央行屢次提高存貸款利率的政策背景下,房地產投資和房屋銷售價格卻出現了雙雙快速上漲的局面,成為牽動政府和百姓神經的重要民生問題。 一是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相比,房地產投資增幅大幅上升。1~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1.8%,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7.8個百分點,也明顯高于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8%的水平(圖11)。 二是房屋銷售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據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統計顯示,1~11月份分別比2006年同月上漲5.6%、5.3%、5.9%、5.4%、6.4%、7.1%、7.5%、8.2%、8.9%、9.5%和10.5%,漲幅基本呈逐月走高之勢(圖12)。不僅如此,各地房價普遍上漲。2004年以前,房價上漲較快的主要是上海、杭州、寧波、青島、南京等城市,2004~2006年間,房價快速上漲的地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擴展,武漢、天津、沈陽、濟南、重慶、南昌、呼和浩特、成都等城市房價也開始大幅度上升。2007年以來,這種趨勢進一步蔓延,烏魯木齊、北海、瀘州、蚌埠、南充、石家莊、貴陽等城市也開始加入快速上漲的行列,北海市房價漲幅連續五個月位居前列。 2007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形勢,首先導致房地產投資高位快速增長,是投資增長過快的重要因素。其次,使國內外資本投機炒作房地產之風愈演愈烈。而投機的大量存在,又推動房價繼續上揚,形成投機與房價上漲相互推動的局面。第三,房地產價格越來越成為一個關乎社會穩定的民生問題,民生問題與經濟問題相互交織,又使問題更趨復雜化,加大了解決的難度。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