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次通貨膨脹的比較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5:10 《董事會》
我國目前由于存在農產品價格歷史偏低、勞動力報酬占比低、資源性產品價格調整等因素,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能性較大 文/劉自敏 從2007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直居高不下,7月份以來,CPI連續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作為判斷是否存在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依據。有專家認為,5%的CPI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數字。CPI在5%以內比較正常,是綠燈區;CPI在5%到9%之間,屬于溫和通脹,是黃燈區;9%以上屬于嚴重的通脹,是紅燈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多次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我們將比較分析幾次通貨膨脹的特點,以期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措施。 歷次通貨膨脹概述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多次通貨膨脹各有特點,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理,歷次通貨膨脹的主要表現是: 1980年的通貨膨脹發生在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后來我國經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收縮銀根、控制物價等一系列措施,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表現為國務院在1980年12月發出了《關于嚴格控制物價、整頓議價的通知》,對通貨膨脹進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為了抑制高通脹,當時采取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物價管理和監督檢查,全面進行信貸檢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現為從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突如其來的沖擊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于是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3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使用大力度的調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貨膨脹表現為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過猛與金融持續的混亂。有人形象地總結為 “四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和“一亂”(經濟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此次通脹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提出16條措施為起點,經過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國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歷次通貨膨脹的特點 從以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多次通貨膨脹的表現、治理措施等情況來看,其具有的特點為: ●通貨膨脹與經濟高速增長并存。高速增長往往帶來通貨膨脹,在1980年以來增長率超過11%的年份里,通貨膨脹都很嚴重。經濟過熱帶來的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很大。 ●歷次通脹均伴隨著農產品價格的上升。我國歷次通脹都伴隨著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二者總是相伴而來,如在1994年中國高通貨膨脹啟動因素中,首當其沖就是農產品價格。1994年農產品上升對零售物價變動的影響達70%;1995年上半年食品價格上漲33%。 ●通貨膨脹表現為商品價格的普遍上升。如1988年3月,上海調整了280種國民經濟必需商品的價格,接著各大中城市相繼提價,提價率占商品總量的80%,價格平均上漲30%,最高者達到80%,尤其是家用電器、摩托車、油等產品。物價急劇上漲,大米的價格幾乎是一夜之間,從0.15元漲到0.8元,長漲了6倍。基本生活資料的快速上漲極大地沖擊了國人的心理防線,搶購風潮隨之而來,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隊。 ●取得較好的治理效果須采用組合政策。通過對歷次通貨膨脹的治理來看,單一貨幣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結合其他政策。如通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熨平”周期波動,并把財政政策的重點放在優化結構上,把貨幣政策的重點放在調控總量上,才能有效地治理通貨膨脹,我國歷次的治理也是在逐漸結合各類宏觀調控政策。 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與政策 當前隨著我國農產品(以豬肉為代表)的物價上漲,2007年的CPI高居不下,這與我國更深一步地參與到國際合作與分工有密切關系。而從世界范圍看,物價上漲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10月份美國CPI漲幅達到3.5%,10月份歐元區CPI漲幅達到2.6%,比前一個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超過歐洲央行2%的預期目標。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物價快速上漲,俄羅斯、南非、阿根廷、越南CPI超過8%。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了9.8%,其中,中低收入國家食品價格上漲了9.7%。2007年一季度,全球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1.6%,其中,中低收入國家上漲了8.7%。應該說,全球的通脹壓力都在增大。同時,全球經濟的普遍增長使世界市場的資金以高速的速度累積,資產價格上漲,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危險。對于參與到國際經濟的中國,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為達到穩定物價,貨幣政策必然采取加息等措施。 通貨膨脹有兩種:一種是需求拉動,即增發貨幣促使總需求擴張,超過了流通的正常需要,在沒有價格管制的條件下就使物價上升;一種是成本推動,即壟斷或改革的因素提高了成本,在需求旺盛的時候企業可以提高售價向市場釋放,在需求緊縮的時候無法釋放,就成為企業虧損。物價的上升,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動,下降階段是成本推動。我國目前主要為第二類因素的推動作用較大。 我國目前由于存在農產品價格歷史偏低、勞動力報酬占比低、資源性產品價格調整等因素,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能性較大。農產品價格由于歷史價格較低,具有較大的上漲空間,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許多產品特別是農產品價格嚴重低估。對于勞動力報酬占比低的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編寫的2007年企業藍皮書《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7)——盈利能力與競爭力》研究表明,從1990-2005年,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下降了12%,目前中國勞動力的報酬大約為總產出價值的53.4%,遠遠低于美國的75%。而隨著全球性能源價格的節節攀升,資源性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的價格快速上升,加大了我國諸多企業的生產成本。 因此,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及通貨膨脹的類型,政府采取了多種經濟政策進行治理,在2007年央行已經十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后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4.5%,創20余年歷史新高。 2007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并明確提出,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明年將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因此,國家將進一步采取宏觀貨幣與財政政策,包括:擴大加息力度,盡快緩解嚴重負利率狀況;加大力度抑制流動性過剩,控制通貨膨脹的源頭,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等,各種組合治理措施也即將出臺。 作者供職于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