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匯率機制與通貨膨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10:45 大洋網-廣州日報
徐現祥 最近幾個月來,CPI連續走高。已實施十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將調整為“從緊的貨幣政策”,宏觀經濟管理開始致力于反對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說白了就是貨幣問題,政府多發貨幣,一定引發物價總水平上漲。這在宏觀經濟學家中已是共識,因此,一旦物價總水平上升,就一定要到“貨幣”里去尋找原因及解決方案。“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貨幣就是物價總水平的釜底之薪,此薪不除,“結構性通脹”就轉來轉去,不得安寧。這幾年,鋼鐵、水泥、電解鋁、土地、汽車、房地產、豬肉、石油一路抓過來,政府很辛苦,但CPI還是上來了。 當然,抑制通貨膨脹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因為自金本位結束后,只有政府控制著貨幣發行權,一旦貨幣供應量出現問題,個人、家庭、企業、地方都無能為力。這里似乎存在一個邏輯上的悖論:政府是治理通貨膨脹的主體,而通貨膨脹根植于政府控制的貨幣供給,政府抑制通貨膨脹不就是反對自己嗎?是的,我們確實可以事后提出這種質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但這就是事實。這種事實為普雷斯科特(Prescott.E.C)和基特蘭德(Kydland.F.E )所洞察,稱之為動態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從而贏得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的奧妙不難理解。只是,我們把政府在宏觀經濟管理上的這種行為委婉地稱之為動態不一致。 物價穩定是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 然而政府穩定物價的目標面臨多重挑戰。因為政府為了實現其他目標會有意或無意地選擇增加貨幣供給,從而物價水平上升,最終生產出通貨膨脹來。當然,貨幣過多的具體成因各個不同。上個世紀90年代早期高達25%的通脹,主要是濫放貸款,幾乎等于每一間商業銀行都敞著口子發鈔票。當前的通貨膨脹,直接原因當然還是貨幣。但是此次貨幣過多的原因,又和以往不同。進入新千年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市場,在現有的匯率形成機制下,進入中國結匯的美元,都換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究竟可換多少,這取決于“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只要出口創匯等不斷,人民幣就非發不可。央行當然不能容許這筆驚人龐大的高能貨幣全部留在市場上,于是不斷發行央行票據“對沖”,“回收流動性”。收不干凈的流動性就成了這一輪通貨膨脹的貨幣基礎。 因此,中國目前治理通脹的困境是,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致力于穩定物價,但在現有的匯率形成機制下卻不得不增加貨幣供給,從而生產出通脹來。如何破解這個困局?在現行的規則下,將會不斷考驗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的智慧及其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