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新臺階:政府轉型與四位一體全面改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1:3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黨的十七大所部署的全面改革能走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的步伐、取決于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步伐。 ⊙方栓喜 以黨的十七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跨過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歷史時期,進入以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四位一體”的全面改革新階段。 推進全面改革,關鍵在于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歷史性轉變。 第一,以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改革到位。當前經濟領域面臨的最突出的兩大矛盾是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和節能減排的壓力。如果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仍然是主導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是缺乏基礎的。 一方面,大家口頭上談的都是科學發展觀,另一方面,GDP即使超過兩位數,也不會覺得本地區增長的速度快。如果各地區在經濟發展速度上仍然好大喜功,重 以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導向,應當以政府轉型引領四大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到位。 釜底抽薪之舉在于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實現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地方政府圍繞經濟發展速度展開的角逐始于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目前宏觀經濟中的各種問題都與這一體制有關。 要使最近幾年來的投資體制改革盡快到位,徹底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投資體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對微觀投資行為的影響。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部門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之間的關系。也正是因為這一問題,我們才深感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現實矛盾有三個:一是社會處于轉型當中,利益分化、利益失衡與困難群體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之間的矛盾;二是政府行政成本升高與行政效率低下之間的矛盾;三是市場化進程加快與權力尋阻、腐敗增多之間的矛盾。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現實、最急迫的矛盾出發,政治體制改革最直接的目標也是建立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圍繞這一目標,比較現實的步驟有三個:一是加大政府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建立“陽光政府”;二是健全黨對政府的領導和監督,健全人大、媒體對政府的監督;三是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政治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的綜合配套改革。 第三,以解決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使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改革到位。當前社會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基本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背景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由過去的政府安排就業與福利轉變為市場化的自由就業,因此對公共服務的依賴性在增強,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公共服務體制始終處于重構和轉型當中,既存在政府公共服務職責不到位的問題,又缺乏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 由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體制是社會體制改革的首選突破口,F在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是,誰是社會建設的主體?一方面,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當承擔最終責任,而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發育和現代社區的發育至關重要,這是廣大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建設的主要渠道。因此,社會體制改革應當在各方面取得突破。 第四,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與文化事業單位之間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國實行國家統包統管為主的文化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這種體制已有很大變化,但文化事業單位以及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仍然不足,文化事業發展缺乏活力的現狀并未真正改觀。這使得文化事業的發展與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出現了很大的距離。 推行文化體制改革的出路在于轉變政府職能,在加強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劃、指導職能的同時,放開搞活文化事業。一是要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業和企業,逐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分、多層次、多體制辦文化的格局;二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區分公益性、營利 黨的十七大所部署的全面改革能走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的步伐、取決于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步伐。在這里,相當關鍵的問題是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比如重建國家體制改革領導機構,以適應全面改革的形勢。 按照十七大精神,著力推進大部門制,可使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部門之間的摩擦和掣肘,也可在決策執行分開,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所作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