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保險業健康發展應秉持的十大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6:04 《中國金融》

  - 孫祁祥 劉新立 鄭 偉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保險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保險業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我們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發現矛盾和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保險業的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只有糾正這些偏差,秉持清晰正確的理念,保險業才能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保險的核心作用是保障

  保險的核心作用是保障,這是我們強調的第一個理念。人們為什么要購買保險?正如胡適先生評價保險功能時所說: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而目前國內很多消費者把保險視作投資品,認為購買保險是一種投資手段,希望以此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率。由于預期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一旦現實和預期不符,他們常會歸咎于保險產品設計得不合理等。與此同時,在保險營銷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過分強調保險的儲蓄投資功能而忽視其保障功能的現象。這種情況蔓延開來,往往演變為對保險業的不信任和排斥,并直接損害保險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

  保險實現保障功能的方法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使得保險機構與其他從事儲蓄投資的金融中介機構有著明顯的差別,尤其對于壽險來說。壽險產品及服務為生老病死帶來的損失提供補償,是人們的生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保險產品應當以保障為基礎和核心,保險應發揮的是家庭避風港和社會穩定器的保障作用。

  保險機制是損失補償與風險控制的統一

  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內,保險公司傾向于靠提高保費來彌補成本,不太重視在整個保險過程中進行風險控制,承保前的費率調節較為粗糙,只按照幾個籠統的條件進行費率分級,承保后不積極地與被保險人協調預防性措施,由此形成承保之后就坐等理賠的局面,甚至通過惜賠來減少賠付。這種將損失補償與風險控制割裂開來的做法不僅影響了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也限制了保險降低風險成本作用的發揮。

  可保風險中的損失都是人身和社會財富的凈損失,因此,對各方面來說,未雨綢繆進行較好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根本、最積極的做法。比如說,承保前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費率調節的市場手段進行風險過濾,使被保險人達到風險成本的最小化。承保后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在承保標的的損失預防和損失減少方面投入精力,而不是坐等理賠。

  重視保險過程中的風險控制,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險公司自身運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強化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風險分擔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社會基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社會的防災和減災能力,減少社會財富在可預防的災害和事故中的無謂損失。

  現代保險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

  社會上一種不正確但甚為流行的觀點是,保險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行業,保險公司主要需要的人才無非是保險營銷員,只要能將保險銷售出去,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可以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扭曲了保險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實際上,保險業雖然不需要機器廠房,但卻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

  金融業是典型的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而作為金融業組成部分的保險企業的運轉更是與人力資本息息相關。首先,展業環節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因為保險產品是一種無形的未來保障,不像有形產品那樣可以具有一定的感觀吸引作用,保險的消費動機幾乎完全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因此,只有具備相應的保險、營銷、法律、金融甚至

證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展業者才能游刃有余地為客戶全面解釋保險條款,才能深入淺出地從個人
理財
的角度幫助消費者建立合理的保險計劃;其次,保險產品定價、承保、理賠、資產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因此,人力的素質和技能的整體提高是保險公司取得良好業績的先決條件。

  保險業既是“風險管理者”又可能成為“風險制造者”

  保險是對風險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在現實中它就一定會完美地扮演“風險管理者”的正面角色,在有些情況下,如果處理不好,它也可能制造新的風險,扮演“風險制造者”的負面角色。原因在于:首先,從保險的本源目的來看,它是人們在災難發生之時托付希望的一種特別的制度安排。如果這一制度根本不存在的話,人們可能會通過其他非正式互助手段進行風險管理。而如果存在保險制度,人們就可能會將風險管理的希望托付給這個體系。一旦他所依賴的這個體系發生危機,希望破滅的打擊將是非常殘酷的,它對公眾心理和社會和諧的破壞力將是巨大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體系的制度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次,管理風險的保險機構不僅面臨風險,而且由于其經營的特性,它所面臨的風險所造成的危害可能還是非常大的。可以說保險公司是一個風險聚集單位,如果一旦發生問題,后果勢必非常嚴重。

  保險業自身面臨的風險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類別:公司治理風險、市場投資風險、公眾信心風險、資本補給風險。這四大風險中的任何一項爆發都有可能威脅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置保險公司于破產境地,給保險業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更不用說如果多項風險同時爆發了。以自身的穩健來保障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這是保險業神圣的制度責任。

  商業保險公司是應當承擔社會責任而非“政治義務”

  政策或者制度可能會給保險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如果政府要求商業保險公司承擔過多的、本應當由政策性保險公司來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話,則可能帶來很大的問題。

  政策性保險公司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定位是不同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有責任體現政府的責任,而商業保險公司特別是對于股份公司,要為股東負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它所設計的產品,或者說它應該設計的產品,是能夠為它帶來利潤的產品,而不是強加了別的意志在里面的產品。

  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說商業保險公司不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一個優秀的公司,絕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保險的基礎職能就是救人于危難之中,這恰是其社會責任的體現。實際上,一個成功的保險公司,在其經營過程中都會非常好地去體現其社會責任,通過社會責任體現一種價值、品牌,獲得公眾的認可,然后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

  誠信是保險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誠信是保險的生命線。對此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在我國保險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誠信問題威脅到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保險業的誠信缺失問題,突出表現為:設計保單時的文字陷阱;出險時的惜賠或無理拒賠;對客戶的誤導宣傳;借助行政力量強迫保險;展業、理賠兩張臉;等等。從1997年到 2005年,中國壽險保費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3.43%,但退保率也隨之增長,2003年壽險退保率6.83%,2004年為10%,超過了保費增長率,且退保金額達到了300 多億元。2005年退保金又達到486.9億元,同比增長56.18%,退保率為3.78%。而據調查發現,在退保者當中,有20%是因為感到受騙。

  通俗地說,保險就是錢與紙的交易,這里的“紙”指的是保險合同。保險合同是保險人履行保險義務的承諾,承諾的基石則是誠信與法制。最大誠信原則是保險四大原則中重要的原則之一,是訂立和履行保險合同的基礎。“最大”的涵義在于:保險雙方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不得有絲毫的虛假,不得以欺詐、隱瞞和故意及不應有的疏忽來對待保險活動。保險活動在法律規范上對道德規范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民事活動。

  保險市場上存在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投保人比保險人掌握更多的保險標的方面的信息,而保險人作為保險服務的提供者則掌握更多的保險專業知識,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增大,可能出現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間接或直接損害保險合同主體的合法權益。

  一國保險業的發展程度在根本上取決于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民眾的認可程度

  一國保險業的發展受到該國整體社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其影響因子包括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利率、金融市場的風險、居民的投保意識、人口狀態、社會保險和福利、科技發展、法律制度等等。這些因素所形成合力的方向和力度,決定著保險業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其中,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眾對保險業的認可程度分別是客觀和主觀層面的根本力量。

  影響保險業發展的另一因素是民眾的認可程度。保險以大數法則和概率論為經營基礎,如果民眾缺乏投保意識,將直接影響其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從而影響投保的數量,影響保險公司風險分散功能的發揮。百姓投保意識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長期影響的結果。因此,提高全民的投保意識,需要積聚全社會的力量,形成以 “政府倡導為核心,學校教育為基地,行業宣傳為主體”的社會合力,其中保險行業的宣傳要堅持長期性、廣泛性和針對性,要把握宣傳時機,要發揮行業的聯動優勢。

  保險供需雙方應當更加關注長期效應

  保險市場中的參與者主要是保險供給者和保險需求者兩大類。目前在我國保險市場上,供需雙方都存在一些短視行為,例如,從供方來說,為追求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提高手續費、降低費率(甚至采取“自殺性費率”)、少提準備金、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從需求方來說,“逆選擇行為”嚴重、將保險作為“發財”的工具、退保(有些屬于被營銷員誤導之后的無奈選擇)、騙保騙賠,這些問題無疑對保險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保險業,特別是人壽保險業是一個長期的事業,只有建立在穩定、長期性的基礎上,交易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得到保證。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注重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將會使自己受益。從供給者的角度來看,注重長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將不僅有利于消費者,更是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保險市場主體應當努力尋找利益上的平衡點

  一個國家的保險業能否長期可持續發展,主要看六大環境是否和諧。這六個環境包括三個內部環境和三個外部環境,三個內部環境是指供求環境、競爭環境和監管環境,三個外部環境是指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將保險市場各方主體的相互關系建立在利益平衡點之上,保險業的六大發展環境才可能和諧,保險業才可能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供求環境和諧是指保險公司與消費者之間供和需的協調,競爭環境和諧是指保險公司之間、直接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之間發展的協調,監管環境和諧是指監管機構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協調,經濟環境和諧是指保險業與國民經濟和相關市場的協調,政策環境和諧是指保險業與國家有關政策之間的協調,社會環境和諧是指保險業與文化、歷史習俗相協調。以上六個環境和諧與否與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所不同。其中,供求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基礎,競爭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條件,監管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經濟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動力,政策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顯性激勵,社會環境和諧是實現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持久保證。

  拓展開來說,我們這里所談的平衡點是指保險市場內部各種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它不僅包括保險人、被保險人,還包括各種類型的保險中介者與評估者,代表整個社會利益的保險監管者等。在整個保險市場的系統中,保險需求方的利益是“效用的最大化”,保險供給方的利益是“利潤的最大化”,每一方的利益都依賴于另一方的利益。如果每一方都能從雙贏的角度進行行為選擇,關心他人的目標,那么,采取合作的策略就有一定的適宜性,因為它對我們所有人各自的目標都更為有利。

  保險監管的責任在于矯正市場失靈

  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政府監管,原因有兩點:第一,資源有效配置雖然是一個社會追求的重要目標,但它并不是惟一目標,社會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還應該兼顧公平,在公平方面政府監管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第二,這里的 “市場”是有前提條件的,它指的是完全競爭市場,而現實的市場難以完全滿足這個前提條件,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失靈,比如產生市場支配力、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為政府監管保險市場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此,作為對保險市場失靈進行矯正的一種手段,政府監管是必要的。

  但同時,政府有理由進行監管并不意味著政府應該什么都管。作為監管者的政府部門必須承認,監管是有成本的,監管者必須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比較。監管成本包括政府在進行監管的過程中所必然發生的信息搜集成本、規章制度的制定成本和政策實施過程中協調各方利益所耗費的直接成本,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監管為社會帶來的收益未必一定大于監管所耗費的資源在其他社會用途上為社會帶來的收益。同時,監管不當會導致效率的損失。如同市場可能發生失靈一樣,政府也可能發生失靈。眾所周知,政府本身也有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的問題,政府行為也可能產生負外部效應。

  對于市場能做的,政府應當放手讓市場去做;對于市場可能發生失靈的,我們應該做進一步的權衡,因此,保險監管應當是有界線的,它的責任在于矯正市場失靈,且僅止于此。由此可見,把握適度的監管是極其重要的。-

  孫祁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劉新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鄭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