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看待流動性過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14:11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溫源 流動性過剩,這是今年才被很多普通人熟悉的一個經濟學用詞。這不僅是因為它反復出現在媒體的財經報道中,更是因為宏觀部門出臺的多項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如加息、發行特別國債、QDII獲批等政策無不劍指流動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流動性?過剩的流動性是洪水猛獸,還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合理產物? 哪些因素導致了流動性過剩 所謂流動性,就是資產的變現能力。現金、儲蓄、股票等都具有較強的變現能力。如果按銀行體系的專業劃分,流動性則分為M0(現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其他)。一般而言,流動性過剩是指容易變現的資產規模急劇膨脹的現象。在老百姓眼里,通常就是資金比較充裕,“社會上的錢多了”等概念。但多的并不是居民的個人資產,而是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剩。 正確理解流動性過剩,應當將央行對銀行系統的流動性管理和社會層面的流動性問題區分開來。銀行系統流動性過剩反映為銀行超額儲備率過高,信貸擴張能力過強。社會層面的流動性過剩則體現為貨幣供應過多,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有價格上漲壓力。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流動性過剩?據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金融新格局”論壇上介紹,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是央行被動吐出基礎貨幣時實施貨幣政策的重要內容。2002年之前,由于央行外匯占款高于社會所需要的基礎貨幣量,因此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是適度吐出基礎貨幣,增加流動性供給;2002年之后,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沖被動吐出的基礎貨幣,控制銀行系統流動性的增長。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認為,流動性過剩的外幣反映是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本幣反映就是在現行匯率制度安排下,過多的外匯對國內各口徑貨幣供給的持續的擴張性影響。因此,從表象上來說,流動性過剩是國內政府、企業和居民凈儲蓄過高造成的,而其根本因素是外貿順差持續居高不下造成的。 鐘偉分析指出,流動性過剩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貿易部門的國際競爭能力持續上升,這必然帶來中國長期的貿易順差。二是維持匯率穩定、資本管制背景下,還希望維持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因此國內通貨供應付出了“流動性過剩”的代價。 穩健經營是關鍵 應當說,近年來央行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對沖銀行系統多余的流動性。目前,大部分外匯占款都被對沖掉,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超額儲備率一直在下降。2002年以來,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率不斷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以后基本保持在3%左右,最近這幾個月控制在2.5%左右。吳曉靈說,在貨幣供應量目標確定之后,央行操作力度就已經確定了,因此市場不應該因為央行運用哪一個工具回收流動性而產生恐慌。 鐘偉說,諸多調控政策產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逐步體現,也需要實體經濟逐步吸收這些信號并漸次地進行調整。隨著央行基準利率的不斷提升和企業毛利率的下降,隨著短期存款利率的上升和資產價格膨脹逐步受到抑制,這些措施將產生明顯的效果。他說,與其討論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負面影響,不如考慮是否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如果難以改變,那么就不如考慮如何利用流動性過剩。事實上近期大型國企密集登陸A股,也可謂是利用過剩流動性抵御風險的有益嘗試。 眼下人們普遍關心流動性過剩會否加重中國金融市場風險問題。 銀行的穩健經營無疑是防范風險的關鍵所在。在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是正常現象。只要投資人的資金不過多地依賴銀行,一旦價格下跌受到損失,只會影響財富的分配格局,減少財富效應,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但如果銀行或市場主體過多依賴信貸資金投資金融產品,一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市場主體償債能力或影響銀行的流動性,則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目前來看,國際市場上的動蕩對我國還沒有什么影響。 吳曉靈說,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越強,越應控制信貸的擴張,做好金融資產結構和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這才是金融市場穩健發展的保證。她認為,影響資本市場發展的因素,從外部講,信貸過度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從而影響市場運行環境。因此穩健或者說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她指出,對于央行的任何貨幣操作,資本市場不必產生恐懼心理,但應該從央行的行動當中看到市場的風險所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