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與思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14:30 金融時報
作者: 童心 李立楠 金融衍生產品開發是近幾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趨勢,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后金融衍生產品得到了長足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金融自由化及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進一步推動了國際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金融創新的興起也推動了金融工程這門前沿金融技術的誕生,由此,各類新興的非標準化的金融衍生產品也不斷展現在人們眼前。據美國期貨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交易所期貨期權成交量較上年增長19%,以利率、股票、股指、外匯等為主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占衍生品市場90%以上。可見,國外金融衍生品因其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對市場需求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金融機構利潤的增長點,也是投資者規避風險的不二選擇。那么,在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又如何呢?本文以國際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歷程為出發點,對國內開展的利率、匯率、股指期貨的發展及衍生金融產品風險管理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 作為衍生產品的商品期貨,在我國已有10多年的發展史,其種類繁多,主要有農副產品、能源產品、金屬產品交易。近年來,我國商品期貨有了蓬勃發展,2006年排名顯示在全球各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大連商品交易所名列第9位,上海期貨交易所名列第16位,鄭州商品交易所排名第18位。相對于商品期貨的發展,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開展還嚴重不足,基礎比較薄弱。“雖然2000年開始已進行銀行間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累計額超1500萬億美元。但以人民幣衍生交易為例,現有人民幣外匯掉期總額只有240億元人民幣,利率互換本金余額只有117億。” 不過,當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有著歷史性的機遇。解決了股權分置問題使得產品創新的基礎得以穩固,修訂《證券法》和《公司法》使得產品創新的法制環境得以完善,設立金融期貨交易所為產品的發展起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金融衍生產品的管理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杠桿性,只需要部分保證金便可參與投資。這是一把雙刃劍,帶來巨額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并且金融衍生產品屬于銀行的表外業務,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銀行的會計制度無法反映隨時變化的頭寸。參看世界上由金融衍生產品帶來巨大損失的例子,由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到中航油、中儲棉事件,無不讓人扼腕嘆息,痛惜萬分。怎樣做好金融衍生產品的管理,便成為了一件頭等大事。對于風險的管理,筆者認為應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進行探討。 (一)宏觀管理分析 宏觀方面應看到我國的現有國情是金融業不夠發達,金融市場不夠健全,金融部門就業人數缺口較大,對于我國衍生金融產品的發展,一定要切合我國國情,決不可操之過急。中金所雖于去年已經成立,但金融期貨卻沒能進行場內交易。因為場內場外交易是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的,所以,場內交易的缺少直接導致了場外交易如銀行間交易的冷淡。我們要做的是規范并刺激場內交易以帶動場內外交易的共同發展。其次,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原則和良好的市場做市商制度,增加交易的透明度,不搞暗箱操作。應在相關條文中明確所有權轉讓型信用支持原則和終止凈額結算原則。 (二)微觀管理分析 微觀方面管理應首先關注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2007年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國金融市場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外資銀行已向本土銀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本土銀行缺乏對衍生產品的定價能力,相關金融人才匱乏。目前本土銀行采用的是先與境內企業交易再與外資機構平倉的做法。風險是轉移了,但是利潤也被拿走了。因此,對金融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另外,對普通市民可進行引導性教育,通過開展理財類講座,給衍生金融產品培養出廣泛的受眾群體,慢慢穩固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基礎。 綜合看來,衍生產品有著極大的市場需求,也是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國應在目前的利率、匯率類衍生產品的良好發展下,為股指期貨的推出作好鋪墊。并隨著市場經濟運行的軌跡在合適的時機逐步推出互換、掉期類衍生金融產品。最后使得我國衍生金融產品乃至整個金融市場展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