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兩反兩保與中美經貿摩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9:06 中國經濟時報
-苗迎春 9月14日,在中美關于銅版紙貿易爭端磋商未果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向WTO起訴美國對華銅版紙采取反補貼及反傾銷措施的行為。這是中國入世以來,首次單獨向WTO起訴其他成員國,中美經貿摩擦由此進一步走向尖銳化。與前幾年相比,美國對華實施“兩反兩保”的案件大幅上升,已經成為影響中美經貿摩擦的重要因素。 美國對華實施“兩反兩保”的現狀和動因 (一)美國對華實施“兩反兩保”措施的概況。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1995年—2006年6月,美國共發動各類反傾銷調查案366起,成為僅次于印度(448起)的第二大反傾銷立案最多的國家。在中國遭到的反傾銷問題中,美國是世界上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自1980年美國對華薄荷醇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以來,美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占美國反傾銷案件總數的10.2%。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1980年—2006年10月,美國發起對外反傾銷調查共計1106起,其中對華反傾銷調查共計111起。在具體時間段的統計上,除1994年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11起外,主要集中在中國入世以后,2001—2006年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案分別為9起、7起、9起、9起、3起、4起。在所有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案中,涉案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大案共有10起,最高的為木制臥室家具案,為9.58億美元,在美國前十大反傾銷涉案調查案中位居第四。 由于美國的反補貼稅案件主要針對市場經濟國家做出,在2007年以前美國發起的443起反補貼稅案件中,無一起針對中國。但是,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的銅版紙征收反補貼稅,標志著美國對華反補貼稅政策已經開始重大轉變。 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406條款,自1980年起到中國入世以前,美國共做出市場擾亂裁決案13起,其中對華裁決7起,分別為手套、縫衣針、陶瓷廚具和餐具、蘑菇罐頭、氨化亞鎢和鎢酸、電風扇、蜂蜜案。中國入世后,美國根據421條款共對華實施保障措施調查案6起,分別為軸架傳動器案、鋼絲衣架產品案、剎車鼓案、自來水配件案、內置彈簧案和非合金焊縫鋼管案。這六起保障措施案最終無一實施,其中對剎車鼓、內置彈簧的調查得出否定性結論,其余4項調查認定市場擾亂成立,但美國總統以不符合公共利益為由先后否決了針對這些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的建議。 另外,根據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的統計,2003年—2005年,該委員會受理各類對華紡織品“特保”申請案件數分別為3起、12起和27起,案件總數達到了42起。 (二)美國對華“兩反兩保”案件的特點。 美國對華反傾銷產品主要集中在輕工和機電、化工領域。根據美國ITC的統計,在美國對華反傾銷案件中,涉案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主要有自行車、電風扇、球軸承、彩電、聚酯短纖、剎車鼓、冷軋卷、汽車擋風玻璃、鋼管等。由于輕工、機電、化工等都是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外匯,更為開拓廣闊的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就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年有5000萬從事與輕工、紡織有關的職業。如果它們在對外貿易中摩擦不斷,不僅影響到國家的收入,還影響到很多人的就業。 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案數量多、成功率高。中國是目前美國頭號反傾銷目標國,在1980—2006年美國對華實施的111起反傾銷調查案件中,ITC最終做出肯定性裁決的案件有70起,占全部案件比率為63%;否定性裁決30起,占全部案件的比率為27%;終止或延期9起,未定2起。 隨著中國入世,美國對華實施“兩反兩保”措施的重心在發生變化。在中國加入WTO以前甚至包括入世后的頭兩年,對華反傾銷是美國頻繁使用的保護手段。但是,隨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美國在貿易救濟手段的使用上也日益力不從心,被迫嘗試新的方法對付中國產品的競爭。所以,美國開始改變延續了23年的只對市場經濟國家反補貼的做法,第一次對中國的銅版紙征收反補貼稅。此外,特保措施也日漸成為美國對華貿易救濟的重要手段。 (三)美國對華實施“兩反兩保”的動因。 經濟利益考慮。作為貿易赤字巨大的頭號貿易大國,美國近年來在經濟結構調整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此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被迫對國內的產業實行保護,而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加上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不僅數量劇增而且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與美國本土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對華頻繁使用“兩反兩保”就成為美國保護國內產業的重要手段。其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的很多針對中國的傾銷指控與所宣稱的“傷害”是沒有多大關系的,美國的反傾銷行為只是一種用來阻止或妨礙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折磨策略。 戰略利益考慮。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研究員Thomas J.Prusa和Susan Skeath對WTO成員1980-1998年發生的反傾銷案例數據進行了分析后發現經濟因素不是美國發動反傾銷行動的唯一動因美國的反傾銷行動還受國內政治壓力、國家安全利益和歷史經濟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而且有時候戰略因素在反傾銷中的比重比經濟因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對“兩反兩保”摩擦的評析 美國對華頻繁使用“兩反兩保”貿易救濟手段具有很強的歧視性。一方面 美國出于反傾銷的目的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對華實施反傾銷過程中始終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堅持使用替代國的價格進行判決本身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依據美國政府審計署的研究結果,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要比其他市場經濟國家平均高出20個百分點,而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比其他市場經濟國家還要高很多。另一方面在對中國的銅版紙進行反補貼調查時 又對中國實施只針對市場經濟國家的“反補貼法”,造成對中國國內補貼收益的重復計算,構成了對中國的雙重歧視。 美國對華頻繁使用“兩反兩保”的做法不僅對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不利 最終損害的也是美國自己的利益。從理論上講 反傾銷的目的是對抗不公平競爭。但如果用反傾銷手段來阻擋競爭 借以延緩已經出現的某些產品或行業的頹勢 這種反傾銷可能對國際貿易帶來嚴重的損害。它不僅損害了出口企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企業,從而嚴重扭曲了國際貿易和公平競爭。反傾銷關稅措施或威脅采取報復措施可能迫使出口企業改變生產或尋求新的市場。同時,通過代替“例外條款”,反傾銷已經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而頻繁地被使用,其保護本國市場免于進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通過貿易保護措施鼓勵了進口競爭企業的尋租行為。因此,國際競爭的缺乏導致消費者不得不為他們的商品和服務消費支付更高的價格。中國對美大量廉價的產品出口不僅有助于降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而且也有利于美國的消費者。對中國產品一味地采取“兩反兩保”只能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并不能挽救已經陷于衰落的美國產業。正如美國總統在否決對華4起特保措施調查時所指出的那樣:“提供進口救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經濟利益,特別是,提供進口救濟對美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將大大超過這種措施可能帶來的好處。一方面,實行進口救濟,會使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數量減少,但對美國國內產品市場來說,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因為那個從中國減少的進口的產品數量會從其他第三國進口到美國。同時,實行進口救濟,會使美國一些生產商獲益,但會增加廣大消費者的負擔,消費者的花費往往比生產者的獲益要多。另一方面,實行進口救濟,也會對該產品的下游產業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一些小型企業造成不利;同時,即使實行進口救濟也不會產生有效的結果”。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