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美在東盟博弈:升起的龍與受傷的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 09:58 世界知識
7月底8月初,一年一度、引人注目的東盟地區論壇(ARF)會議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東盟10國的外長與中國、巴基斯坦、印度、歐盟、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東盟主要伙伴的外長齊聚一堂,惟獨缺了美國國務卿賴斯,僅有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代其“點卯”。聯想到最近美國剛剛推遲原定于9月與東盟舉行的雙邊峰會,而中國與泰國卻在聲勢浩大地開展聯合軍事演習,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輿論遂發表評論,指責美國“忽視”東南亞從而使中國“獲利”。新加坡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西蒙·泰說:“東南亞地區有一條正在升起的龍和一只受傷的鷹。我們無疑看到中國正在崛起,正向東盟展開溫柔的魅力攻勢。”而美國在該地區的軟實力正在不斷受到侵蝕。中國的強勢和美國的懈怠“正在影響亞洲的態勢”。 “忽視東盟”與“負責任大國” 冷戰時期,東南亞地區既是冷戰的前沿,也是熱戰的戰場,地區局勢激烈動蕩。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東盟國家基本都被納入美國的“冷戰戰略體系”,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系密切。 冷戰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由于受西方散布的“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一些東盟國家仍擔心中國實力增大后會在南海有爭議島嶼問題上不利于己。同時,出于對地區大國權力“真空”的憂慮,東盟繼續推行“大國平衡”政策,以使東盟在地區事務中能發揮主導作用。但這種平衡政策對美國有較大傾斜。 這一時期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卻在進一步下降。美國雖多次承諾將繼續關注該地區的事務,但東盟仍對美國把軍事力量投入東南亞的決心表示懷疑。東盟自身也很矛盾,一方面對美國不斷以人權、民主為借口干預東南亞事務表示不滿,反對美國在東南亞大規模駐軍;另一方面,仍把美國作為維護地區安全的主要保障。東盟一些國家主張以其他形式與美國開展軍事合作,如向美提供急需的飛機、艦船的降落、停泊地點,并提供維修、補充給養等。東盟還多次與美國舉行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美國也希望利用東盟加強對中國的遏制,插手南中國海問題。此外,美國還是東盟的重要投資伙伴和出口市場,對東盟經濟的快速增長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東盟與美國的關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美國不僅沒有對其盟國——泰國、菲律賓等迅速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趁火打劫,否定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抨擊東南亞領導人提出的“亞洲價值觀”,要求東南亞國家更加開放市場。 而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不但積極提供經濟援助,而且宣布保持人民幣不貶值,從而遏制了危機的惡化,樹立了負責任的地區大國形象。 “反恐戰場”與“經濟伙伴” 9.11事件后,由于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有眾多穆斯林,并存在一些極端組織,其中有些更是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有聯系,故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取得勝利之后,于2002年3月正式宣布將東南亞開辟為反恐“第二戰場”,并加快了重返東南亞的步伐。而東盟國家領導人也欲借美國之力增大對國內極端勢力的打擊力度。不過,由于東盟各國的具體情況以及與美國的關系親疏不同,因此對美國在東南亞開展反恐戰爭的心態和立場也不盡相同。 菲律賓阿羅約政府公開宣稱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將美軍引入境內打擊恐怖分子,并與美軍頻繁開展聯合軍事演習,還向伊拉克派出軍隊等;印尼恢復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接受美國的反恐經援和人員培訓等;馬來西亞也與美國加強了軍事合作與交流;泰國與美國在聯合追捕恐怖分子方面成果顯著;越南與美國的關系已實現“完全正常化”;而新加坡從來不掩飾對美國的支持。 但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多數東盟國家都希望在與美國合作反恐時保持低調,以免引發國內穆斯林的強烈反彈。印尼在與美國改善關系的同時,注意不與其過分親密。越南為避免引起中國的疑慮,對與美國開展軍事合作態度謹慎,并對美國的“和平演變”政策懷有戒心。馬來西亞也不斷抨擊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展開的軍事打擊。此外,許多人還擔心,一旦恐怖主義威脅消失,美國又會把東盟拋在腦后。 但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成就引人矚目。東盟也希望搭乘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列車,以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2001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突破400億美元大關,東盟與中國互為第五、第六大貿易伙伴。但另一方面,東盟也擔心中國的經濟發展會沖擊東南亞市場,減弱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并在東亞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國則不失時機地提議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并在具體政策上作出較大讓步,被東盟所接受。 中國、美國:零和博弈? 近年來,美國對東盟政策始終處于搖擺狀態,試圖“戰略東顧”卻又顯得力不從心。部分東盟國家領導人和美國的一些專家學者不斷對美國的東南亞政策提出批評。 針對這些批評,美國進一步與東盟加強了包括建立自貿區項目在內的經濟合作。2002年底,布什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期間提出了“東盟行動計劃”,其核心是與東盟締結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5月6日,美國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月1日生效)。美國與馬來西亞的自貿協定談判也在進行之中(障礙較大)。美國與越南的經濟合作也迅速展開。2006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與東盟貿易官員簽署了《美國—東盟貿易與投資框架安排》,確立了就貿易和投資問題定期舉行正式對話機制,并確定了一項聯合工作計劃。 美國還積極推動與東盟的伙伴關系。2005年11月,國務卿賴斯與東盟外長簽署了《增進伙伴關系行動計劃》,共同應對跨國性挑戰。2006年11月中旬,布什訪問新加坡、印尼,與東盟國家領導人確定了行動計劃中的八大重點領域:經濟合作、健康、獎學金、信息與通訊技術、運輸、能源、災難處理、環境管理。美國還積極尋求參加東亞峰會的可能性。 但美國對東盟的重視仍被認為不夠,如2005年7月,賴斯在第一次有資格參加東盟地區論壇會議時就缺席;同年9月,美國打破慣例沒有派代表出席東盟經濟部長年會;在中國、俄羅斯、日本相繼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后,美國仍拒絕加入該條約;等等。 最新的例子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賴斯沒有出席8月初的東盟地區論壇會議,而美國與東盟的峰會也被推遲,布什能否出席會議更在未定之天。 輿論認為,美國的種種表現首先是受目前中東局勢的影響。其次是緬甸因素。美國多年來一直要求東盟向緬甸施壓,釋放昂山素季,進行自由民主選舉。但東盟一直稱緬甸問題是其內部問題,由東盟自行解決,不支持美國對緬甸實行制裁。第三是白宮與阿羅約政府的關系乍暖還寒。2004年8月,阿羅約不顧白宮反對,毅然從伊拉克撤軍,使菲美關系陷入低谷。 但觀察家稱,美國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力仍將是最大的。這不僅體現在美國仍然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上,更重要的是美國仍然是東盟最重要的安全合作伙伴。而東南亞學者也表示,東盟歡迎中國參與東南亞事務,帶動東盟的經濟發展,但中國目前還不足以擔負領導東南亞的責任,美國在東南亞的角色仍很重要。 筆者認為,美國當前對東南亞政策的調整,尤其是借口反恐讓美軍重返東南亞,將使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更加復雜化,如在南海問題上。但總的來說,多年來,東盟與中國由于不可分割的地緣關系,已在政治、經濟上成為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伙伴,而且通過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雙方進一步深化各領域的合作是大勢所趨。而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的競爭,不見得就是一種“零和博弈”。中美雙方在該地區為什么不可以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共贏關系,共同為東南亞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和安全和平做出貢獻呢?西方輿論中對中國在東南亞外交和經濟合作中的一些詆毀之詞,不乏冷戰思維和偏見,是不合時宜和不符合現實的,應予以摒棄。(馬燕冰)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