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為可持續發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6:05 中國改革報
谷亞光 不久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越南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在海口聯合舉辦了《中越經濟改革比較論壇第四屆年會暨亞洲轉軌國家經濟政策對話》。會議圍繞“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關注民生與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與公共服務體制改革”、“WTO與規制改革”等議題進行了研討。來自中央有關部委、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的官員學者,及越南、蒙古、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德國、挪威等國家的代表共2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有關專家提出了如下觀點。 一、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遠未完成,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與會專家認為,市場經濟體制在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上有其優勢。從亞洲轉軌國家的實踐看,盡管不同的轉軌國家在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上有所區別,但都驗證了“市場經濟可以更有效地保障可持續發展、更有效地提高民眾總體生活水平”這一論斷。從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根本原因在于資源與要素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手中,價格未能充分反映要素實際供求關系;要素價格的扭曲使企業和政府的投資沖動難以受到市場機制的有效制約,從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可持續發展。有專家認為,必須轉變這種增長模式,糾正政府某些“越俎代庖”的行為,把市場能做好的交給市場。 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遠未到位,必須著力推進。專家們認為,要客觀地看到,我國雖然向市場經濟轉軌已近30年,但市場化改革遠未完成,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與其他改革形成良性互動。有專家進而指出,我國經濟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有的屬于沒有改革導致的(如資源稅問題),有的屬于改革不徹底所形成的(如利改稅問題)。有專家則提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而不能不切實際地“泛市場化”。還有專家提出,我國推進市場化改革,必須在破除壟斷上下功夫,保障經濟運行的公平環境,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 二、以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為基本目標,深化社會體制改革 有專家提出,從世界范圍來看,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是大勢所趨。我國需要適應這個趨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 把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作為解決民生的重要舉措。一些專家指出,民生問題涉及到經濟發展、政治變革以及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民生問題在社會矛盾、社會危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才提出來。從改革的現實需求看,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需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盡快建立可靠的社會“安全網”,形成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保障,這也有利于市場化改革獲得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也有專家從我國公共服務特定的領域出發,闡述了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需求之間的差距及其社會后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欠發達地區尤其突出。從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角度出發,在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中應更加關注這些地區。 解決民生重在建立利益均衡機制。一些專家提出,要從動態和發展的眼光來正視民生問題,不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階段性任務。解決民生問題,不僅要“提低”和“調高”,也要“擴中”。 有專家認為,應將民生問題具體化,提高到改善人民福祉的高度。有專家指出,我國解決民生所要求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條件都已經具備,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總量和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的現實看,必須加快推進,使全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也有專家提出,改善民生,既可以通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例如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同時將一部分國有企業因“利改稅”或“資源稅”導致的超額收益上交財政等。有專家提出,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水平,尤其對農民工和藍領工人,即從福利而不是可支配收入角度著手,可收到更大的效果。(根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提供資料整理) 來源:中國改革報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