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轉變結構是工業化的核心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 17:29 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菲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中國經濟存在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問題。”這點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要害。解決好結構問題,對于順利推進我國工業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構問題是我國工業化中的突出問題 內需不足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內需不足并非簡單的總量上的不足,它有著深刻的結構性原因。我國的結構問題存在于各個方面,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產業結構轉變問題,也就是工業化問題。在發展經濟學中,工業化并非簡單地指工業部門的發展,而是指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除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工業部門高速擴張及其在整體經濟中所占比例不斷擴大僅是一個方面,通過工業部門的擴張逐步將傳統部門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力轉移到現代部門,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就是說,工業化的涵義不是工業部門的獨自發展,而是通過工業部門的發展將整個經濟系統有機整合起來,消除二元經濟結構。 國外有關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都表明,農業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滯后,會影響工業化的順利推進;國內需求不足,會制約工業化進程;傳統部門的勞動力之所以難以向工業部門轉移,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部門之間的人力資本存在差異?梢姡绻I部門快速發展,卻未能充分起到“引擎”作用,不能消除由于農村地區落后、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富余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低所造成的結構剛性,那么,這種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反而會進一步拉大不同部門之間的生產率差距,從而強化產業結構不平衡的狀況,并最終制約工業部門和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在工業化過程中,勞動力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轉移是一個中心環節。但近年來,我國的這個轉移過程并不十分順暢。從就業彈性系數看,“九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3,但到“十五”時期則下降到了0.11;同時,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偏離度也從1998年的65.0擴大到2003年的73.0。這些數據說明,我國的工業化未能在勞動力轉移和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方面發揮明顯作用,這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系列突出問題的重要原因。 通過轉變結構發揮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從結構轉變的角度看,內需不足的原因在于工業化過程中的要素轉移受到限制,勞動力不能順利地從低收入的傳統部門轉入高收入的現代部門。再加上收入差距持續拉大,低收入階層缺乏改善自身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狀況的能力,從而加劇了結構轉變的剛性。 具體來說,近年來我國工業投資主要集中于高能耗和高資源消耗的重化工業部門,但這些部門大多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相對有限,限制了工業增長對勞動力轉移的正面效應。而且,由于投資的擠出效應,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客觀上受到了抑制,特別是以私營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獲得投資的難度加大。這種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投資結構,不僅經濟效率較低,而且能耗高、污染重;而較高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會導致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從而使宏觀經濟同時面臨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雙重困境。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構性難題。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求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為此,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促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充分發揮工業化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同時,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人民日報》 (2007-05-18 第09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