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挪威:第三條道路的童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07:2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劉波 北京報道 20世紀20年代初,剛剛經歷一戰浩劫的歐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獲勝的列強忙于構筑遏制德國的凡爾賽體系,共產主義在東方的莫斯科扎下營壘,紅色的潮流在歐洲蔓延。就在此時,在未經戰亂、平靜的北方小國挪威,一位30多歲的修路工人基哈德森,與當時其他有理想和激情的青年一樣,接受了在全歐洲流行的馬克思主義進步理念。年輕氣盛的基哈德森參加了多次反政府的革命活動,并多次被判罪,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要通過社會主義使自己的祖國走向富強、自由和平等。 革命精神似乎有理由在這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扎下根來。在這個剛剛從瑞典統治下獨立不久的國家,四分之三的國土是不毛之地,從冰冷的海水中捕獲的魚類和小塊可耕地上種植的谷物難解人們的饑寒之苦,沿海的貿易商隊產生了一小群富裕的商人,但大多數人處于赤貧狀態。中世紀勇武的維京海盜曾經遠航美洲,但浪漫的時代早已遠去,在經濟重壓下,貧苦的農民紛紛登上開往新大陸的航船,離開這塊失落荒涼的國土,找尋新的土地和希望。 當時的挪威大大落在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后面。1910年,歐陸諸強已經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全球大帝國的時候,挪威的工業產值方才第一次超過農業產值。而在采礦、伐木、造紙、食品加工等制造業興起的同時,也在大量的失地農民中產生了一群生活困苦的勞工階層,他們住在固定的城市社區,生活條件艱難困苦。毫不奇怪,社會主義思潮很快在工人中扎根,挪威工黨應運而生。 基哈德森和他的伙伴尼高斯沃爾都加入了工黨,一開始這是一個激烈反對政治上層建筑的革命政黨。在出身佃農家庭、從12歲開始便在鋸木場里勞作的尼高斯沃爾看來,革命理想具有無比的誘惑力。但越是激進的意識形態越容易發生分裂,1919年挪威工黨加入了共產國際,這在黨內引發了激烈爭吵。4年后,工黨退出共產國際,與莫斯科分道揚鑣,而思想趨于成熟、冷靜的基哈德森和尼高斯沃爾與工黨主流一起,接受了改良路線。這個棄絕了革命的工黨被挪威政治體系接納,1927年它便成為這個國家最大的政黨,1935年開始長期執政,基哈德森等人終于有機會通過直接參政來實現年輕時的理想。 但二戰爆發后納粹德國的入侵打斷了這個進程,尼高斯沃爾流亡英倫組建民族團結政府,基哈德森則留在國內組織游擊隊進行武裝抵抗,被俘后押往設于德國的集中營。幸好納粹的殘暴統治很快瓦解,1945年回到祖國的基哈德森率領工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這個政府開始奉行真正的社會民主主義政策,平抑貧富差距、消除貧困,構建社會福利體制,加大國民經濟的公有化。他為挪威的福利國家體制扎下了根,獲得了廣泛的尊敬,曾經的冒進青年最終贏得了國父之名。 但這樣的改革不僅需要國民的共識,還需要物質基礎。1969年,上天恩賜給挪威一項禮物,它在北海開采出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巨大的出口收益流入,許多傳統的制造業重現生機。但謹慎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準備更加有計劃地利用這些資源,以免濫用這種好運氣,給國民經濟種下惡果。他們決定將大多數石油收入投入政府養老基金,把眼前的收益留給后代使用,并避免巨大的現金流入攪亂國內其他產業。 今天,沙特、尼日利亞等產油國雖然賺得大筆石油收益,卻深受“石油魔咒”之苦,其他產業凋零、貧富分化嚴重、許多人生活困苦,而作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挪威以富于預見性的聰明政策儲備了3000億美元的能源出口收益,同時維持了低通脹和低失業。這筆收益不僅能維持挪威國家福利體制的繼續運轉,而且將為發展后石油時代的新產業奠定基礎。 今天,工黨的元老、當年的兩位貧苦家庭出身的激憤青年基哈德森和尼高斯沃爾均已故去,但他們當年的革命理想似乎正在逐漸實現。從各方面考察,挪威都是世界上的佼佼者:2006年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連續5年排名世界第一,媒體自由指數連續4年排名世界第一。 但在這個躋身世界最富行列的國家,你看不到那種俗艷、炫耀和奢華,奧斯陸沒有什么摩天大廈,建筑保持傳統式樣,樸實無華——— 但它卻有世界上設施最完備的醫院、學校和公共體育場。挪威政府不鼓勵人們大量購買豪華汽車,而且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第一個宣布,要在2050年之前把碳的凈排放量降低到零,以催促其他西方富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行動。 挪威工黨黨綱宣布的理念是建立一個沒有貧窮、和平、生態平衡的公正社會,人們自由平等并能決定自己的命運。2005年它再度贏得大選并組閣,延續不同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 這就是挪威的故事,在一個民主體系中、在一個奉行社會民主主義和國有制政策的政黨主導下,建立了一個富甲全球、民生和諧的國家。在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可以說這是一個有北歐特色的童話故事。4月24日,挪威駐華大使赫圖安(TorChristianHildan)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他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以及他對未來的展望。 訪談 資本與工人的社會契約 經濟觀察報:探尋一個國家今天的成功要從這個國家的歷史中尋找原因。目前的挪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有良好的政治體系和旺盛的公民社會,在你看來今天的狀況根源于挪威歷史哪些方面的特征? 赫圖安:當然在任何國家這都是個很復雜的問題。1905年挪威從瑞典分離獲得獨立時,可能是全歐洲最窮的國家,當時的主要產業是農業和漁業,以及比較落后的造船業。我認為挪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取得獨立之后的國民精神,我們有強大的政府和監督政府的議會體制,挪威人對于國家發展投入了精神和決心。當時我們就有了自由的媒體,而且有相當強大的公民組織,例如獨立于國家教會 (statechurch)的下層教會(lowchurch),它不像英國的上層教會那樣,更多代表民眾利益。 在20世紀初我們有了第一批礦業和其他產業的工廠,當時的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外資、尤其是來自法國和瑞典的投資,而政府能夠和產業部門一起吸引外資,最早是在采礦業、水電、農藥等領域。而且當時在雇主組織和勞工組織之間有良好的平衡,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我們就有了非常強大的勞工運動。 經濟觀察報:當時在其他國家也有強大的勞工運動,而且不少國家發生了暴力革命,為什么挪威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赫圖安:上世紀20-30年代,挪威出現了和其他歐洲國家相同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但在當時挪威政府決定在高稅收的基礎上構建廣泛的福利體系。在產業、資本和勞工各方面都同意的基礎上,逐漸建立了一套福利體系,政府還促進對社會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和養老的投資,尤其是非常重視教育。現在挪威人回首當年,會覺得當時的這些巨大投資加上政府的大力參與,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門的良好平衡,為挪威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挪威在20世紀從來沒有發生過嚴重的社會沖突,一直有穩定的社會形勢,我想這些是主要的原因。 經濟觀察報:一些國家的工人運動經常會走向某種教條主義,挪威為何一直保持了這種社會民主主義的工人運動? 赫圖安:這是挪威今天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挪威的工黨也出現了極端化的情況,很快在其內部就出現了兩個集團,一派更接近莫斯科的共產黨人,另一派則比較溫和。后來激進分子離開了工黨,創立共產黨。但大部分人仍然是溫和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留在了工黨內部,后來成為執政黨。歐洲其他一些國家激進的工人運動和共產黨人不愿在既存社會體系內展開合作,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他們堅持走武裝革命的道路。但在北歐國家尤其是挪威,工黨成員都是溫和分子,他們被允許參與政治進程、組織政府,這是北歐國家和其他歐洲國家的重要區別,也是北歐社會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 經濟觀察報:從工黨首次組閣后,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由他們領導挪威政府,能否說他們對挪威福利國家體系的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赫圖安:我想他們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政府的信譽,資本力量和勞工階層之間的相互信任,在我們的社會體系中避免了嚴重的社會沖突,這已經成為資本和工人之間的一種社會契約(socialcontract)。 經濟觀察報:人們常認為挪威和其他北歐國家在奉行一條不同于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和計劃經濟的第三條道路。 赫圖安:我認為這個描述是正確的。挪威和其他斯堪第納維亞國家的獨特之處就是,早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工黨、社會民主黨等黨派就已經成為了強大的政治運動,而且從那時開始就在強大的政府和強大的私人部門之間達成了良好的平衡。在整個20世紀挪威的工業發展中政府都發揮了主導作用,在二戰之后國有持股比例很高,在一些重要的工業公司中國家都是重要股東,尤其是采礦業和石油業,造船業是個例外。 政府負責制定基本規則,通過議會,為資本和產業制定法律框架,私人部門的組織和勞工運動每年都要開會討論薪酬和工作條件,并達成工作協議。這促進了社會穩定,勞工和資本也都因此有了一種責任感,需要維持這套體系的運行,并通過這套體系為社會創造價值。 經濟觀察報:他們每年開會都要對去年的勞資協議做一些調整? 赫圖安:不是。那種制度安排是,每兩年他們會重新談判一個勞資協議,而在這兩年的中間他們開會討論調整上一份的協議,包括對薪酬做出適度的提升。而且在挪威這是一種三方模式,政府也參與進來。他們不直接參與談判,而是對談判工作進行協調,并采取重要的金融措施來調整資本市場、勞工市場狀況,從而影響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所以這是一種三方共同努力的方式。 經濟觀察報:這種對于勞工權利的嚴格保護是否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赫圖安:挪威人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與此完全相反。對勞工權利的保護能夠促進私人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這不是一個問題。在挪威和其他北歐國家一直存在的真正問題是薪酬水平問題,例如挪威東部的一些工人工資很高,他們有能力談判獲得比較大幅度的提薪,這對挪威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而言確實是不利的。每年的勞資談判開始前,政府和私人部門都會發出警告,如果工資提高過快,將對競爭力產生損害。 工作的意義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了在挪威經濟體中,國有持股的比例比較高,挪威政府是否考慮對國有企業采取進一步的私有化措施? 赫圖安:這要取決于執政黨是誰。2001年-2004年執政的保守黨和中間黨派的聯盟開始了私有化進程,包括出售一些公司的國有股份以及將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私有化。但現在是中左派執政,他們逆轉了這一趨勢,中止這些措施。政府仍是挪威一些最大公司的大股東,還是最大銀行的大股東,這都源于上世紀80年代銀行業出現的嚴峻困難,一些銀行接近崩潰,政府加入進來重新注資并持有股份。國家應當會繼續持有這些股份。 經濟觀察報:公眾不認為這樣大規模的國家持股對于企業的運行效率不利嗎? 赫圖安:只要國家僅僅作為持股人而不是積極參與商業運行和商業決策,公眾就不會這么認為。在挪威不管是工黨還是保守黨政府都明確表示,政府只是大股東,不是商業運行人。他們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來行使股東權,但不直接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政府和市場是隔離的。 經濟觀察報:我注意到挪威的失業率比較低,但在其他一些北歐國家,由于免費的學校教育和完善的福利體系,有不少人不愿意加入勞動力隊伍,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這個情況在挪威沒有發生嗎? 赫圖安:這個問題是有討論的。有的人在學校里呆的時間太長了,有的人提前退休以便享受社會福利。但我認為現實的情況是人們愿意繼續工作,這樣可以保持一種積極的生活,他們不愿意不勞而獲地享受福利。當然在所有社會都會有一些無所事事的人,但我認為在挪威大多數人喜歡積極地參與工作,參與社會。 使用好自己的資源 經濟觀察報:和其他北歐國家不同的是,挪威有著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我們看到在世界其他一些富產石油的國家,經常出現所謂的 “荷蘭病”。這種資源稟賦往往阻礙了一國的經濟在其他方面實現多元化,對國民經濟整體不利,在挪威似乎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你們的解決方式是什么? 赫圖安:“荷蘭病”的緣起是因為荷蘭在大陸上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他們很快地使用這些資源,這些資源收入也被投入到荷蘭經濟中,但結果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其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減弱。上世紀70-80年代荷蘭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10%以上,失業率幾乎達到了20%。 而我們從中吸取了教訓。在上世紀70年代挪威發生了一場大爭論,即我們應當如何使用石油收入,最后決定石油收入將不被直接投入國民經濟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養老金基金(pensionfund),它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養老金基金,其中的所有資金都用于國際投資,如購買股票和債券,而不進行任何在挪威國內的投資。我們還有國內的養老金基金,其資金來源不是石油收益,完全來自稅收。所以說石油收入只是在國外花掉,這就是為了避免“荷蘭病”而設計的。 今天我們的通貨膨脹率不到2%,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石油收入投入國內,部分是因為我們有來自中國的廉價進口商品,包括紡織品和服裝。 經濟觀察報:挪威政府因此在外貿方面也支持自由貿易? 赫圖安:是的,當然有一些例外,尤其是農產品。當然在國際上還有挪威國內這都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但不管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都堅持農產品保護措施。支持保護農業部門的人認為,農業能夠保障挪威生活條件的多樣化,如果我們完全放棄農業部門,人們將很快遷移到大城市。雖說在挪威務農很困難,天氣寒冷,農季短暫,要種出些東西來不容易…… 經濟觀察報:但是傳統的農業文化和價值觀需要得到保護? 赫圖安:是的。 平等主義 經濟觀察報:挪威政府一直在追求一種平等主義的目標,促進減少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你們具體是怎么做的? 赫圖安:這也是個重大的問題,我們要在窮人和富人之間實現一定的平衡,避免過度的收入差距,這也是挪威之所以被稱作社會民主主義模式的重要原因。我們都尊重這個原則,包括富人。今天的一些挪威富人喜歡炫耀,但傳統上的,你看看挪威的那些最早的資本家——— 我們把他們稱作 “老財”(oldmoney),他們都是非常低調的。炫耀財富是社會價值觀不接受的,人們更愿意接受富人保持普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但當然這不只是個人們態度的問題,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保持社會收入分配一定意義上的均衡。這一點我們主要是通過稅收制度來實現的,對高收入者征收比較高的稅收,低收入者相對較低。另一個途徑是社會福利體系,即社會服務的獲得并不取決于你的收入,不論窮人富人都能得到同樣的教育和醫療服務。因此挪威的社會開支和教育開支很高,最大一部分的政府預算開支就是用于醫療和教育。 經濟觀察報:富人也接受這樣的制度安排? 赫圖安:大多數人是如此。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過得不錯,有體面的生活,有能力購買幾乎所有想得到的物質產品。挪威對其他國家說,你們可以學學我們的做法,這么說說很容易。但我認為挪威的社會穩定來源于一種國民精神,以及從20世紀初開始的歷屆政府都一直持有的政治精神,即保持貧富均衡,不要在不同集團和地區的民眾之間產生過大的收入差距。 經濟觀察報:農村和城市的人口呢?他們沒有很大的貧富差距吧? 赫圖安:沒有,而且我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挪威的情況和中國相反,挪威的大多數農村居民在物質上要比城市居民過得更好,因為生活成本比較低,接近自然,而且很多人都從其他產業獲得收入。大多數挪威農民已經無法依靠農業來生活了,你需要一個10萬平方米的農場才能完全依靠農業維持,而多數農民沒有這么大的農場。他們大多數是兼職農民,同時也是教師、工程師、司機等等。漁民也是如此。 經濟觀察報:在全球化的時代,許多歐洲國家擔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帶來的競爭,挪威對此怎么看待?會不會擔心對福利體制和農業人口帶來沖擊? 赫圖安:挪威已經接受了全球化正在進行中這個事實,我們也從中獲益,我想我們可以說挪威經濟的重要貢獻就是全球化、自由貿易和開放性經濟。挪威經濟需要通過開放來實現繁榮。我們認為全球化是繼續經濟發展的前提,例如全球化和經濟開放就給我們帶來了來自中國的廉價進口,幫助我們維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促進挪威企業的發展。 但同時我們還看到一些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需要保護自己,發展本國的產業和制造業能力。你還可以看到制造業正在從挪威這樣的高成本地區向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地區轉移,而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工業化國家的資本家們剝削。至少就挪威而言,我們認為這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努力糾正。挪威政府經常對要到中國等國家投資的挪威企業說,“你們應當尊重所在國的勞動法和規則,同時你們還要帶去挪威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要體面地對待員工,給以體面的工資,允許他們組織工會,而且不過分剝削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廉價勞動力”。 這就是挪威的故事,在一個民主體系中、在一個奉行社會民主主義和國有制政策的政黨主導下,建立了一個富甲全球、民生和諧的國家。在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可以說這是一個有北歐特色的童話故事。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