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央行調控新特點:提前下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07:31 經濟觀察報
張濤/文 僅在一個季度之內,央行基本就動用了手中所有的調控工具。 觀察央行一季度的調控頻率,已由去年的“季度調控”變為現在的“月份調控”。這一方面說明央行的調控壓力依然巨大;另一方面則表明央行在相對狹小的政策空間和相對不足的獨立性的條件下,正在通過增強政策的預見性來提高調控的有效性。 在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之下,2006年的宏觀調控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行政性調控的后遺癥也正在顯現,從而形成了今年來勢洶洶的反彈勢頭,針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老問題,以較強的預見性彌補相對不足的獨立性的央行調控之路將會更加堅定。 調控新特點 包括周小川、吳曉靈、胡曉煉、易綱在內的多位央行官員,在不同場合均強調,流動性管理依然是當前央行的工作重心,同時對關于中美利差制約價格工具的使用,央行調控目標是否包含資產價格泡沫化等爭論,都給予了明確——— 央行將密切關注資產價格變化及其可能蘊涵的風險,將發揮利率杠桿在平滑和抑制經濟過熱以及資產價格膨脹中的重要作用,這表明央行在下一個階段的調控中,手段將會進一步豐富。 仔細觀察央行今年調控措施出臺的時機,則發現其調控的主動性和預見性正在增強。 在時機的把握方面,已經打破了過去周五發布、預留緩沖期的特點,而選擇在決策層新精神公布后,或是關鍵的經濟運行數據出臺前夕。這反映出,年初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提高調控的三性要求后,各調控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正在改善,調控更加注重依據先行指標對經濟運行的預判,變“被動應對”、“被動化解”為“主動出擊”、“提前消化”。 但不可否認:結構性失衡問題難在短期內扭轉,況且各部門措施效果還存在一定時滯;在消費難有較快改善的條件下,經濟的增長恐怕還要由投資和外貿來擔當,由此,巨額外貿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壓力依然很大。因此,今年以來,央行不斷加大資金回籠力度,而且重啟了3年期央票。但伴隨央票發行量日漸增加,到期票據量也隨之增加,央票回籠貨幣的效果逐漸削弱,這就需要央行采取多種手段來進行流動性管理。 不會“出其不意” 對于通過調整人民幣匯率來扭轉高增的貿易順差,一直存有爭論。從2006年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與貿易順差增長的關系來看,實際數據反映匯率的調整對于抑制順差的作用不明顯;日本的經驗教訓也證明,單純依靠匯率的變動無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而很可能適得其反;況且,由美元、日元貶值帶來的全球性流動性過剩,僅僅依靠人民幣的升值是無法矯正的,反而會極大地傷害本國經濟福利。 貿易順差帶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內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實質是伴隨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球性的經濟結構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滲透進來,他們與中國的國內經濟問題交織,就出現了現今經濟上的內外失衡。 流動性過剩問題,其實不是怎么減的問題,而是怎么用的問題。組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和提高高收益外部資產等舉動說明:決策層對此點認識已逐漸清晰。因此,綜合考慮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相信今后中國的匯率政策不會“出其不意”。 在今年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中國經濟存在著巨大問題,依然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決策層對于當前經濟的判斷反映。 央行作為貨幣政策制定主要參與者和執行者,面對因巨額外匯順差帶來的銀行體系內過剩的流動性,再加之去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火爆、物價逐漸上行的局面下,其調控的有效性將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健康發展。但貨幣政策工具面臨嚴峻的外部制約,以及銀行業改革過后對于利潤指標的高要求,都造成央行的政策空間日漸狹小,因此,增強預見性可以說是央行在無奈之下的創新之舉。一方面,此種次優的選擇,顯示了決策層的調控信心和對經濟大局的把握度;另一方面,政策的先機而動,無疑會增加經濟的變數,因此調控各部門的配合協調顯得更加重要。 (作者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以上言論僅為個人觀點)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