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歐盟:自由貿易伊甸園開始變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14:54 《商務周刊》雜志
50年來,歐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這一點是當初被稱為“歐盟之父”的法國人讓·莫奈沒有預想到的。他所設計的“歐共體”只包括6個國家,如今的歐盟有近30個國家。歐盟的內部失衡和工具主義傾向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而中歐之間的貿易現狀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內部壓力轉移的結果 □記者 劉婷 2007年 4月1日,剛剛在勃蘭登堡門前為慶祝《羅馬條約》簽署50周年與歐盟27個成員國首腦合影留念的歐盟委員會負責企業和產業政策的副主席京特·費爾霍伊根,匆匆來到中國。 在歐盟50周年華誕之際的這次訪問,除了如何加強與中國政府溝通這樣的例行話題外,作為歐盟委員會資深委員卻第一次訪華的費爾霍伊根,就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兩大問題與中國政府探討了雙方未來的合作重點。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年來中歐雙邊貿易以超過15%的年增長速度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從紡織品、服裝到鞋,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和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就中歐貿易問題頻頻會面,更被媒體戲稱為“貿易雙胞胎”。 歐盟方面聲稱,此次費爾霍伊根的訪問,承接了去年年底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歐盟對華關系政策文件。2006年10月24日,歐盟委員會在總部布魯塞爾出臺了名為《歐盟-中國:更緊密的伙伴,擴大的責任》的新對華政策文件,與該文件同時發布的是歐盟對華貿易與投資政策的“姊妹文件”——《競爭與伙伴關系:歐盟-中國貿易與投資政策》。由于目前貿易仍是中歐關系的核心,所以這份名稱上強調“競爭在先,伙伴關系在后”的文件,一經出臺就引起了中歐企業界的關注。 中歐在貿易上這種“若即若離”的現實,被一些論者認為是由于歐盟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利等因素造成的。然而從歐盟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可以看出,現在的歐盟大家庭,從經濟發展到社會融合,從表決機制到對外政策,其內部的不平衡和多元化帶來的一系列現實矛盾,導致這個“多元統一”的國家聯合體在對外政策中經常含混與搖擺——其中也包括對華政治經濟政策。 失衡的內部 50年來,歐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這一點是當初被稱為“歐盟之父”的法國人讓·莫奈沒有預想到的。他所設計的“歐共體”只包括6個國家,而如今的歐盟有了近30個國家。 今年1月1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被正式接納為歐盟第26和27個成員國。盡管近年來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但數據顯示,2004年以后入盟的12個中東歐國家人均GDP只有歐盟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愛爾蘭等原西歐落后國家的GDP總值已達歐盟平均值的74%。中東歐12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亞人均GDP為10078美元,而1998年的歐盟15國平均人均GDP就已達到22700美元。從產業結構上來看,與原有的歐盟15國不同,中東歐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普遍較高。資料顯示,2005年,捷克的對外貿易對其GDP的貢獻率超過3%,斯洛文尼亞為1.6%,匈牙利為1.4%。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對《商務周刊》說:“由于未來歐盟內部在消化國家間的不平衡性和多元性方面還需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其內部的利益集團也不盡相同,這的確會為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增加某種不確定性。” 歐盟對中國產紡織品和鞋的貿易壁壘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黃衛平介紹說,紡織品貿易糾紛正是一部分落后的歐盟成員國提出來的。“所以現在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表現,并不一定是27個歐盟國家共同的意愿,而是反映在其內部局部落后且不平衡的產業格局。”黃衛平說,“就是說歐盟提出的對華貿易政策,是基于27個成員國最低水平(而非平均水平)提出的。” 張燕生還提醒說,由于歐盟新成員國的經濟結構和中國的確存在某種競爭,在貿易上的直接表現就是這些國家對中國具有明顯的貿易替代性。“但是這種明顯性非常簡單,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時,墨西哥對中國的貿易替代性就非常顯著。”他介紹,北美自貿區協議簽訂后,墨西哥很快就取代中國成為出口美國紡織品、服裝最多的經濟體。但幾年過去了,隨著中國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努力,中國又重新成為對美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所以他預計,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甚至包括地中海以及北非地區的國家,未來3—5年都有可能對中國形成替代關系。但他與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都認為,“這種替代關系不會超過10年”。 在對華貿易與投資新文件中,作為重中之重,歐盟強調了兩點:市場準入障礙和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建生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分析到:“歐盟強調‘開放、公平’,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歐盟市場內部在其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無法平衡的情況下,一致尋求向外擴展型經濟,這就是為什么歐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們創造一個公平環境的根本原因。” “歐盟在發展對外擴張型經濟的情況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產業知識經濟發展,所以一定要在國外保護其知識產權。”劉建生說。一個例證是,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去年11月訪問中國時,跟中國簽訂的8項共識中就有兩個與知識產權有關。 工具主義傾向 關于歐盟的未來,在歐洲內部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也使得歐盟在制定統一的對外政策時舉棋不定。一方稱歐洲存在本身即是為善,并且越歐洲化越好;另一方則認為,歐洲只有在其有所作為之處才有裨益,歐盟是為特定政策服務的工具,是否合而為利,要取決于這些政策能否奏效。 第一種存在主義觀點可以追溯到歐盟的起源,那些創始者認為,歐洲的合作因其能夠避免戰爭而對自身有益。這一思想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達到頂峰,現在仍存在于那部號召成員國追求“更緊密聯盟”的條約之中。比利時首相居伊·費爾霍夫施塔特還在2005年撰寫了一本名為《歐羅巴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a)的小冊子,而盧森堡首相讓-克洛德·容克更是認為,幾乎所有的歐盟計劃都應為政治一體化做準備。 然而第二種工具主義觀點同樣可以溯源到那些創建者。“歐盟之父”讓·莫奈認為,歐盟的發展應當采用以技術性合作的方式逐漸贏得民眾支持。歐盟擴張為27個成員國就是最近對第二種觀點的一次鼓舞,因為新入盟的很多成員國并不熱衷于深化政治一體化。 “人們可能認為這一分歧現在不會有多大影響。兩種思想派系都希望歐洲進一步融合,兩種思想都希望‘更加一體化的歐洲’以應對全球化,但如今這兩條路線之間的差別正在產生一個影響。”美國布魯金斯學院歐盟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英經濟參贊的邁克爾·卡林格特(Michael Calingaert)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表示,工具主義者不喜歡宏大的存在主義計劃——歐洲憲法、歐洲軍隊和各國法律體系的歐洲化;而存在主義者也并不支持或者至少不夠支持那些工具主義者所提出的具體的政策。法、德兩國在排污權交易上的做法就是這兩種思想沖突下的表現。盡管他們都在排污權交易這一歐盟的旗艦性計劃上欣然簽字,但兩國卻給予其企業太多的污染排放許可,使得整個計劃徒有虛名。 “這兩方任何一方的觀點都不可能消失。歐盟對待具體問題時表現出的曲折性,也說明要想讓其中某一方觀點完全消失是無法想象的。”邁克爾·卡林格特說,“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在歐盟已經存在的地區、國家間的發展不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現實下,被這兩種思想左右的歐盟在制訂對外政治、經濟等相關政策時到底更傾向于哪一方——這無論對于美國還是中國,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現實是,最近第二種工具主義觀點占據了主導地位。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指出,為了回應每況愈下的民眾支持率,歐盟委員會主席何塞·巴羅佐開始談論“成果化的歐洲”——即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在人民所關心的氣候變化、能源安全、跨國犯罪和移民等問題上重獲民心。“所以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這次歐盟副主席來華,會對中國政府提出在能源使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劉建生說。 壓力向中國轉移 顯然,歐盟的內部失衡和工具主義傾向,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而中歐之間的貿易現狀,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內部壓力向外轉移的結果。 “這雖然是歐盟內部的問題,但產生的結果對中國的影響卻是實質性的。”張燕生介紹說,曼德爾森去年11月訪問中國時非常務實,帶了10多個人,與中國知識產權局局長就專利法的第三次修改談了一個多小時,態度非常強硬,而且對專利法的修改提出了明確要價,特別是提出專利保護期要超過20年。“這顯然超越了WTO規則,按國際慣例就是20年專利,”張說,“曼德爾森指的很明確,就是醫藥的專利保護期要延長,這很明顯代表了歐盟企業的利益。” “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歐盟對華貿易政策和美國越來越趨同。”張燕生說,2000年時,在WTO凡是美國背景的專家都講求公平貿易,而歐洲背景的講求自由貿易,分野非常明顯,但現在歐洲也一再強調公平貿易。此外在歐盟新的對華政策文件中,也像美國一樣,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是歐洲傳統理想的自由貿易理念逐漸被真金白銀的務實主義所取代的表現。 “眼下,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三年的期限馬上就要到期了,下一輪的紡織品協定該怎么定,還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張燕生預測說,此外,未來中歐之間更多的爭端還有可能出現在反補貼領域。“這個問題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美國上個星期針對中國出口的銅版紙產品做出了23年來首個征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他說,“可以預計,歐盟未來在這方面也會加大力度。之所以說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是因為反補貼直接針對政府,而且這當中包括針對許多大型的國有企業。這種趨勢使得我們企業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明顯。”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