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六大命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09:55 《經濟》雜志
文/安徽省安慶市市長 朱讀穩 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產業基礎和生產生活設施薄弱,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農民的素質偏低,人居環境較差,加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以工哺農的局面尚未形成,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其特殊性、復雜性,必須從實際出發,妥善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農民的康居與樂業 長期以來,農民打工掙錢的目的就是蓋新房,嚴重影響了創業資金積累和生產發展。現在,很多農戶已完成了房屋的二輪翻建,樓房擁有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新建房屋一定要按村莊布點規劃和建設規劃進行審批和建設,堅決遏制先建設后治理的情況發生。通過這一增量的動態注入,漸進改變、提升總量,最終實現村容整潔、村民康居的目標。 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種“錦上添花”的現象,即把項目、資金重點投放在因為基礎較好而被列入的示范點上,而非示范區、非示范點的一概不予考慮。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矛盾更加激化。 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不能遺忘了最需要建設、最需要救濟的貧困地區、特困農戶,不能因為“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也愿意做,就大做特做,而“雪中送炭”、治貧救窮的事一時難見效就少做慢做,否則建設的新農村就容易背離社會主義的本性。 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提升 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是村容整潔、環境美化、產業興盛、市場繁榮、生活寬裕、農民的生產生活設施完善的新農村,是人人既安居又樂業的新農村;還應該是田園美景與現代生活方式、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新農村;更應該是農民及其子女享受到設施齊備、環境優雅的高質量教育的新農村,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病有所醫、社會保障事業完善的新農村。 所以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既要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把農村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提升有機結合起來。 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屬性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忽視農業和農村具有的社會公共功能,把農業與農村問題僅當作是農民的問題。在支農惠農的政策制訂、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扶持上,非農部門就會把本是內生的變量演變成外在行為,甚至看作是額外的負擔和施舍,執行起來難免會打折扣,這也是長期以來“三農”問題積重難返、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癥結所在。 因此,我們在制定以工哺農和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時,應更多地看到農業和農村的公共產品屬性,更多地看到它的外部效應,并以此為出發點出臺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掀起全社會支持農業、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高潮。只有全社會都提高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才會快速推進。 公共產品供給與私人產品供給的順序 盡管中央財政加大了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但面對新農村建設巨大的資金需求,仍是杯水車薪。在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財力十分有限,新農村建設資金十分緊張。如何把十分有限的資金用好、用活,確實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顯得尤為重要。 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首先保證具有很強外部效益和公共屬性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優先保證農村規劃費、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費、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費的轉移支付。而具有典型私人性質的產品和服務,如農戶的改廁、改圈、改灶等,則不應過多地占用政府有限的財力。 農民負擔與農村基層組織 經濟欠發達地區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一般都較少,多數村債務沉重。國家取消農業稅后,鄉村基層組織集中支配的資源幾近喪失,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發展經濟的調控能力以及凝聚力、號召力都大大削弱,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這將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與實施造成重大障礙。 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外,當前應在中央政策許可范圍內,適當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和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以增強中央支農資金的政策效果。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