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黃湘平:中國證券業不斷并將繼續呈現新的局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14:42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黃湘平 證券業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是證券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證券期貨工作的方針政策和部署,積極推進證券業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證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證券市場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正在呈現嶄新的局面。 一、 簡要回顧 證券業在證券市場里中介證券業務,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證券公司作為證券賣方業務中介,基金公司充當證券買方業務中介;它們在證券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中,經歷了早期探索、全面規范和創新發展。 (一) 證券公司發展的主要歷程 1987年9月,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專業性證券公司。之后,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證券公司管理暫行規定》,證券公司數量迅速增加,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成立了證券公司,開展國庫券的發行、本地區股份制試點企業的債券和股票發行、自營和代理證券買賣業務及其他證券服務業務,證券業初步形成。 1995年《商業銀行法》和《保險法》的實施,確立了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格局。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撤銷及轉讓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所屬信托投資公司及下設證券營業部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撤銷或轉讓商業銀行、城市合作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租賃公司、典當行等金融機構及融資中心(金融市場)下設證券營業部有關問題的通知》,共763家證券交易營業部從商業銀行等母體中分離出來,并入證券公司或信托投資公司,全國94家證券公司1996年底總資產達1590.53億元,報表盈利合計4.62億元,證券業獲得了較大發展。 1995年,中國建設銀行與摩根·斯坦利等外資金融機構合資組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證券經營機構。1997年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取得了A股主承銷商資格。同時,作為聯席全球協調人、薄記管理人、保薦人以及主承銷商幫助中國電信(香港)在紐約和香港成功上市,證券業的對外開放邁出實質性步伐。 1998年出臺的《證券法》對證券公司的設立、業務范圍、經營規則、管理體制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將證券公司的經營活動納入規范化軌道,確立了證券業的法律地位,證券公司成為活躍市場的主體,證券業發展壯大。到2001年底,全國118家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總額747億元,凈資產863億元,總資產5817億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267%、182%和172%。同時,非證券類資產的剝離、保證金的嚴格管理、禁止“透支”以及信托與證券分業等措施的落實,使證券機構資產狀況明顯好轉。 2001年以來股市持續低迷,證券業經受了市場結構性調整的考驗,到2004年初前后,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充分暴露,風險集中爆發,全行業生存與發展遭遇嚴峻的挑戰和空前的困難。從2004年8月開始,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化解了歷史遺留風險,初步形成了防范風險、促進證券公司規范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了階段性目標。截至2006年底,92% 的證券公司實現風險監控指標全部達標,扭轉了全行業連續四年虧損的局面。 (二) 基金業的主要發展歷程 1992年11月,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設立,揭開了投資基金業在內地發展的序幕,引發了1993年中國投資基金發展的熱潮。1994年后,我國進入經濟金融治理整頓階段,基金發展過程中的不規范和積累的其它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基金業的發展因此陷于停滯狀態。截止1997年底,共有“老基金”(1997年以前設立的基金)75只,籌資規模約58億元。 1997年11月14日,《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為我國基金業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基金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國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別發起設立“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拉開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的序幕。1999年下半年以后,“老基金”逐步被清理合并為新的證券投資基金。截止2001年底,基金管理公司總數已達17家,基金總數56只,基金份額933億基金單位。基金產品也開始走向多元化,系列基金、債券基金、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ETF、LOF等一系列基金創新產品相繼面世,同時,開放式基金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逐漸取代封閉式基金成為市場的主流品種。 2002年12月,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基金業進入對外開放階段。之后,基金法制建設也取得很大進展。2004年6月1日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和陸續制定的一系列配套法規,以法律法規形式確認了證券投資基金在資本市場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同年6~9月,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先后發起設立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業進入混業經營階段。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企業年金等也相繼進入證券市場。截至2006年底,基金管理公司總數已達58家,基金總數321只,基金總份額6220億基金單位,基金資產凈值達8565億元。 二、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在培育和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過程中,我國證券業積極創新、從零起步,通過提供證券交易、證券承銷、財務顧問、基金理財等金融服務,在滿足企業和投資者的投融資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金融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證券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與此同時,證券業在資產規模、治理結構、業務拓展和區域布局等方面也已經基本具備了相對完整的行業形態,充當著加快資本要素融通、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證券業已經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新興產業。 (一)證券業的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二十幾年來,證券經營機構、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發展,證券業規模大幅增加,資產質量明顯提高,服務體系正在完善,產業形態、人員素質、產品性能進入新的階段。 1、產業形態相對完整。2006年末,我國證券業總資產達1.1萬億元,從業人員近8萬人,證券營業部近3000家,基金產品321只。投資銀行業務、經紀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和基金理財業務分別媒介直接融資需求、交易需求和投資需求,形成了直接融資的基本業務鏈條;各項業務已經延伸到了3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完成了區域布局,組成了基本的產業元素。 2、從業人員素質較高。截至2006年6月30日,獲得證券從業資格共161157人,其中獲得證券執業資格7萬人。另有75名香港專業人員獲得內地證券從業資格。已注冊證券從業人員68473人,占證券從業人員總數的89.8%。已組織了三次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共有6185人次報名,1235人成績合格。目前證券行業具有高管任職資格的現任高管553人,其中具有執業資格證書的371人,占總人數的67.1%;已通過了證券公司高管人員能力測試培訓的314人,占總人數的56.8%。 3、產品性能基本合格。證券產品的性能表現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三個方面。隨著證券公司綜合治理不斷推進和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證券公司的違規風險已經大大減少。截至2005年底,全部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缺口比2003年底下降61%,挪用經紀客戶債券、違規委托理財總額和賬外經營分別下降79%、70%和77%。基礎性制度建設穩步推進,證券公司客戶資產安全保障大大加強,客戶保證金基本實現了獨立存管,證券產品的安全性能大體合格。同時,2006年股票型基金凈值增長達到110.36%,積極配置型基金的凈值增長率達到82.86%,證券服務的財富效應明顯。 (二)證券業的改革邁出重大步伐 我國證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存在很多基礎制度和生產要素的缺失,需要持續推進改革和創新,實現行業的規范發展。二十幾年來,證券業堅持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如大力培育開放式基金,改善投資者結構;發揮主承銷商勤勉盡責的作用,把好發行關;推行券商增資擴股的核準制,壯大機構實力;發展網上交易,擴大投資者規模;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化解行業風險,完善證券公司規范運作的基礎性制度;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拓寬合規資金入市渠道等等,各項改革都取得了較大進展。 1、現代企業制度架構已經成型。按照《公司法》要求,我國證券公司大都注冊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依照公司章程構建相應的現代企業制度;根據《證券公司治理準則》的要求,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標準,建立健全內部制衡機制,落實股東、董事、監事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并促使其正確行使權利。同時,按照《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要求,以制度建設、機構設置和技術改進為手段,以客戶資產管理和證券自營、資產管理、國債回購等業務為重點,以遵規守法和控制風險為準則,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與控制機制,為公司內部實現科學有效的管理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2、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實現了階段性目標。近年來,隨著證券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和改革力度加大,證券公司經營和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根據國務院的部署,按照風險處置、日常監管和推進行業發展三管齊下,防治結合,以防為主,標本兼治,形成機制的總體思路,全行業對證券公司實施綜合治理。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化解了歷史遺留風險,挪用客戶保證金、挪用客戶債券、股東及關聯方占用、違規委托理財和賬外經營等違規風險事項已基本清理完畢;2006年末,證券公司扭轉了全行業連續四年虧損的局面,全行業財務狀況創歷史最好水平,初步形成了防范風險、促進證券公司規范發展的有效機制。 3、壯大機構投資者工作順利推進。證券業始終把發展機構投資者作為戰略性任務加以實施,即使在市場最艱難的時期也從未動搖和猶豫。在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方針主導下,積極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穩步推進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試點和商業銀行開辦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出臺了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直接投資股市的政策。市場最早只有封閉式基金,3年之后開放式基金被適時推向市場。之后不久,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系列基金、保本基金、開放式交易型指數基金(ETF)等也相繼被引入市場,具有中國本土創新特色的上市開放式基金(LOF)也順利誕生。基金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成功地實現了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從資本市場到貨幣市場、從內資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3大歷史性的跨越,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走過的歷程。截至2006年底,基金資產凈值8565億元;52家機構取得QFII資格和90.45億美元的投資額度,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直接投資股分別達633億元、563億元和30億元,各類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已流通市值的比重超過30%,成為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行業監管和法制建設明顯加強。我國的證券監管制度經歷了從地方監管到中央監管、從分散監管到集中監管的過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監會成立之前,證券市場由地方政府以及多個政府部門共同管理。1992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監管體制開始向集中監管過渡。1998年4月,國務院對證券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明確由中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證券法》明確,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督管理體制是以中國證監會為主體,以自律組織的自律管理為補充。根據《證券法》規定,中國證監會在全國中心城市設立了36個證券監管局,作為證監會的派出機構,履行監管職責。至此證券業監管體系和職責已基本理順,一個以中國證監會為核心,由各地派出機構、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等組成的覆蓋全國統一的多層次監管架構初步形成。 同時,出臺了70余部與《證券法》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行業規章,《證券投資基金法》及6個配套規章也已經全部頒布實施;證券業協會累計發布協會章程和自律性規則43件,初步建立起行業自律框架;以《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為核心,各類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配套的、較為完善的證券業監管法規體系和自律規則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對從業機構與人員的資格準入、行為規范和主要業務環節等均有了明確的標準和制度,中國證券業開始全面走入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 (三)證券業的對外開放穩步推進 回顧中國證券業對外開放的實踐,早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就推出了面向境外機構和境外個人投資者的B股市場,成立了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穩步推進。 1、推動建立中外合資證券經營機構,嚴格履行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關于中國加入WTO的決定》就中國證券業對外開放做出承諾,并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2002年7月1日實施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明確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的設立條件及程序,履行了證券業對外開放的承諾。截至2006年底,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已批準4家合資證券公司;設立21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國投瑞銀、泰達荷銀等9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將持股比例提高到了49%的上限;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直接從事B股交易的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分別為39家和19家。不僅全面實現了證券業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同時推動了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 2、CEPA實施和QFII試點,超出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為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證券業審慎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已批準52家境外機構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12家機構批準成為QFII托管行,其中5家為外資銀行。這是在資本項目下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情況下,采取的開放證券業的過渡性措施,該項措施超出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認真落實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76名香港從業人員取得內地證券從業資格。另外,2006年開始引進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CIIA)考試,促進我國證券業的國際化發展。 3、加強與國際組織交流與合作。我國與近30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國際交流與跨境監管合作廣泛。中國證券業協會與韓國證券商協會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定期互訪,探索建立與其它國家證券行業協會開展長期深入合作的機制;先后加入亞洲證券論壇、亞洲證券分析師聯合會、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協會、國際投資基金協會、亞太區投資基金年會等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機制;加強了與多國證券業界的聯系。 但是,我國的證券業還不成熟,經營理念、制度機制、服務技術和市場結構存在很多缺失和不足,證券業還處于一個行業成長的關鍵轉型時期。 三、 發展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資本市場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2004年,《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在經歷了初期的探索和培育后,開始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隨著資本市場各項改革和發展工作不斷取得成效,資本市場呈現出結構性牛市的新變化,證券業在牛市中中介證券業務,將分享市場發展的成果,跨入增量業務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在資本市場解決體制機制性問題中,又將分享市場改革的成果,步入存量業務翻番的發展機遇期;在資本市場完善功能的創新中,增加證券業的中介功能,增添創新業務的新興機遇期;證券業在資本市場的發展、改革和創新中迎來里程碑式發展的新機遇,證券業的發展形態、產業結構、服務功能、對外開放和監管體系正在呈現嶄新局面。 (一)證券業的發展形態又優又強 長期以來,證券公司普遍存在資本實力弱、規模小、盈利模式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問題,沒有充分發揮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的應有作用。證券公司做優做強,可以提高抵御和化解風險的能力,促進資本市場功能的完善,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目前,證券公司正在或即將通過上市融資、定向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增加公積金和風險準備金等途徑充實資本,完善資本補充機制,以及行業整合和集約化發展,實現擴大再生產和產業結構優化。同時,全面落實基礎性制度建設,實施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第三方存管,完善保薦人內部質量控制制度,落實資產管理和自營業務的賬戶報備和監控制度,規范證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證券投資業務,全面提高證券公司的規范化運作水平。 近年來,基金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一些基金公司在治理結構、風險控制意識、投資策略穩定性、基金營銷創新、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基金業作為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力量,與資本市場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對此,全行業正在認真加以改進,推動有條件的基金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試點,開展專戶理財業務,加快基金銷售費率改革,鼓勵推出創新型的封閉式基金產品,規范基金評級業務,切實提高基金業規范化運作水平,維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證券業的產業結構有大有小 回顧二十幾年的發展歷史,我國證券公司僅僅承擔“通道”的職能,行業集中度低,證券公司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缺少行業龍頭,市場結構分散,經歷了同質化經營、過度競爭和效率損失;基金管理公司在經營上也未走向差異化,大多基金公司沒有細分目標市場,確立自己的客戶群;缺乏差異化的業務層次和業務深度來對接客戶的不同需求層次,結果投資模式、投資標的及運行方式同質化,市場競爭過度;又還面臨金融開放和綜合經營形勢,賣方市場已經質變為買方市場,“有沒有”的問題退居次要位置,“好不好”的問題上升到顯要位置,融資者和投資者的選擇權和話語權凸現。隨著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必將產生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融資需求和理財需求。這就要求,一批資本充足率、內控嚴密性、運營安全度和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公司,提供“證券超市”服務,既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一批中小型公司財務狀況良好,具有一定的經營特色和競爭優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個性化服務。 (三)證券業的各項功能更齊更全 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發展是硬道理”的部署,證券業選擇了“先鋪攤子、后建牌子”、“先量變、后質變”、“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路徑。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的業務種類還較為單一,除了經紀、承銷、受托資產管理和自營等傳統業務外,兼并收購、財務顧問、研究咨詢和基金服務等延伸業務開展得還很不夠,項目融資、資產證券化、MBO和戰略管理等創新業務則剛剛啟動或幾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數券商的業務結構同質化的局面沒有根本改善。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創新類證券公司正在開展集合理財、融資融券和直接投資等個案試點;基金公司也正在或即將進行封閉式基金轉型、開展專戶理財業務、投資金融衍生品等試點。隨著這些措施逐漸到位,證券業產業結構將向集群化方向發展,產品門類、業務品種將更加豐富,培育出融資者和投資者兩類客戶群,建立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多層次多種類的資本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發揮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公司治理等服務社會經濟功能。 (四)證券業的對外開放多點多面 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證券業放寬了對外開放的領域,進行了B股市場、QFII和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等一系列探索實踐,13個國家和地區的30家金融機構在華設立了30家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目前正在論證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的整體思路和階段性安排,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在港設立分支機構,研究外資參股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和資信評級機構,審慎推進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QDII試點,正在形成多點多面的開放格局。 (五)行業監管體系他律自律互動 長期指導我國證券市場規范發展的八字方針是“法制、監管、自律、規范”。在我國整個證券監管體系中,行政監管是起主導作用的,自律監管是行政監管的重要補充。在我國證券市場產生初期,1991年8月,成立了中國證券業協會,主要工作是組織會員向社會和行業宣傳證券知識和證券市場法規。第二屆協會成立適逢我國第一部《證券法》頒布,證券業協會的地位、作用和職能正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證券業協會在開展行業自律、維護會員權益、規范市場運作、促進業內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三屆協會成立之際,正值證券市場市場化取向改革,證監會明確更多的適宜由行業自律組織承擔的職能逐步交給協會。200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經過多次授權,擴大了協會自律工作的范圍,自律管理從證券從業人員延伸到會員管理,從證券行業執業標準和執業規范延伸到市場管理運作,協會性質從服務型社團組織轉變為以自律為基礎的行業管理組織, 協會自律管理成為我國證券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形成自律和他律互動的行業監管格局。 四、工作方向 創造這種局面,要求證券業始終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用科學的發展觀統領證券業的全局,樹立市場新理念,建立盈利新模式,構建內控新機制,塑造行業新文化,不能誘發和增加市場新風險。 (一)證券業要樹立“轉折+新興”的市場新理念 中國資本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走過了一些發達市場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近,資本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投資者的信心得以恢復和建立,出現了“轉折+新興”的特點。過去“新興+轉軌”的重心在于“轉軌”,通過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以及完善資本市場法制等工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需重點解決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等深層次問題。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結束,“新興+轉軌”的重心正在偏向“新興”,未來的工作重點轉為推進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公司債券市場、不斷推動市場創新發展、穩妥推出金融期貨等新興市場,我國資本市場將處于全面發揮市場功能的重要發展機遇期,需要證券業樹立創新的理念。 (二)證券業要切實建立持續盈利的新模式 轉軌的市場環境中,證券市場從當年“可以試”的市場,到“為國企脫困服務”的市場,證券市場始終沒能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1998年為吸取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從制度和立法上防范金融風險成為當時的主要精神。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得證券業基本上脫離了整個金融體系,更多只是僅僅承擔“通道”的職能,只能依靠行政許可的“通道”開展業務,造成證券公司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型業務格局,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持續盈利模式始終無法真正建立起來。“新興+轉軌”的重心正在偏向“新興”后,新興的市場環境下,融資融券業務、期權期貨業務、做市商制度下的交易業務、發行注冊制下的承銷配售業務等業務已經或正在推出,證券機構從事這些業務的市場條件正在不斷形成。盡管現有的制度設計和先試點后普及的改革策略,使證券機構正常開展這些業務還需時間,但已成只爭朝夕之勢,這就要求證券業通過開展創新業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業務轉型與創新,形成持續盈利的新模式。 (三)證券業要構建公司治理和內控有效的新機制 近年來,證券業一直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與控制機制。但是證券公司高管人員失職,瀆職甚至違法犯罪,公司治理和內控失效,長期存在;基金管理人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曾經出現“基金黑幕”行業普遍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管人員與股東、基金管理人與委托人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這就要求實施股權激勵,企業以股權為紐帶,將高管人員及核心骨干人員的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捆綁起來,戴上“金手銬”,保證雙方同舟共濟、榮辱與共,構建證券公司股東和經營者、基金委托人與受托人的共同利益基礎,建立公司治理和內控有效的新機制。 (四)證券業要塑造誠實守信的行業新文化 證券業是特殊的金融行業,對誠信有著特殊的要求,誠信是證券業的立業之本。證券公司媒介著證券發行、交易、登記、結算和信息披露等證券市場的各個環節,只有通過守信,才能融通投資需求和交易需求,促成交易實現,培育證券市場;同時只有通過誠實,才能減少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發展證券市場。證券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反過來創造更多的中介需求,促進證券公司和證券業的發展壯大。所以,失去了誠信,證券業就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全行業自覺、自愿實踐誠信,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勤勉盡責、依法經營”的行業風尚,形成融合民族文化傳統、時代精神風貌和行業特征要求的新時期的證券業誠信文化。 (五)不能誘發和增加市場新風險 證券業直接關系國民經濟全局,涉及各行各業和老百姓切身利益。證券業又是高風險行業,尤其是,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流通股東和非流通股東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礎,相互之間的風險通過股價實現了連通;在推進綜合經營的過程中,混業經營連通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風險;在進一步開放條件下,國內外資本市場聯系更加密切,跨境交易規模越來越大,跨境風險隱患更加突出,監管難度不斷加大。而且,證券行業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如果處理不好,小的風險會釀成大的風險,局部性風險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這就要求證券業必須承擔和分散風險,不能誘發和增加新的市場風險,必須建立防范和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 (作者系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