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分立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推動公司債券市場發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5:31 《中國金融》
分立“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推動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 王國剛 董裕平 在資本市場中,公司債券與政府債券、股票同為基礎性證券。在美國,公司債券的每年融資額占基礎性證券的比重大約在60%~70%,是股票融資的16倍以上。我國1994年《公司法》列專章對公司債券進行了規范(這些規范的一部分,在2005年修改中轉入了《證券法》),但10多年過去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債券迄今未能問世,不僅嚴重制約了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也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緩解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1997年銀行間市場啟動以來,我國債券市場快速發展,各類債券的發行量每年增幅達到20%~40%;可流通債券余額占當期GDP的比例,從1997年的6%上升到2005年的38%。但是,債券市場的迅速增長幾乎完全依賴于政府債券的擴展,經營機構(尤其是工商企業)債券的發展依然緩慢。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1998年以來,各類債券發行的累計額為16.6萬億元,其中,國債、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的累計發行量占比高達94.65%;經營機構發行的企業債、銀行債、證券債和保險債等占比僅為5.35%。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是,我們將“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混為一談,未能有效地落實《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從而,在管理體制上嚴重束縛了公司債券的發展。 企業債券實質為政府債券 在海外市場中,只有“公司債券”范疇,沒有“企業債券”概念。由于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所以,這些企業發行的債券通常列入地方政府債券(或市政債券)范疇。在我國實踐中,從已發行的企業債券來看,就總體而言,與西方國家的地方政府債券在性質上基本相同;區別在于,由于我國存在著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所以,由這些企業發行的債券不局限于地方政府債券范疇,可以統稱為“政府債券”。 在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工作從1998年以后逐步恢復正常。截止到2006年11月,累計發行的企業債券共149只,面值2541.5億元;其中,2005年至2006年11月發行了84只,面值1589億元,分別占8年累計量的56.4%和62.5%。這些數量,不僅與同期銀行貸款的累計新增額不可相比,而且與同期國債、金融債券、央行票據和股票中的任一品種累計發行數額都相距甚遠。 這種狀況的發生,與企業債券發行的內控標準直接相關。雖然這些內控標準并未公開,但從已發行的企業債券特征中還是能夠大致看出。以截至2006年11月15日新發行的企業債券為例,可以看到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每一主體發債規模巨大。2006年度新發行的企業債券共47只,面值935億元。其中,13家中央企業共發行了18只(中國鐵路建設債券發行了兩期,分別有不同期限,按照不同只數統計)企業債券,累計發行金額為602億元,平均每個發債主體所發行的債券金額為46.31億元(最小的發債金額為5億元,最大的發債金額為330億元);地方企業共發行了29只債券,累計發債金額為333億元,平均每個發債主體所發行的債券金額為11.48億元(最小發債金額為6億元,最大發債金額為25億元)。如果不考慮投資項目的分拆報批,按照現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劃分,單一主體要發行如此巨額的企業債券,其發債募集資金所投項目均應經過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審批。 第二,發債主體基本為國有企業。2006年新批準的企業債券,從發債主體上看,絕大多數屬于中央或地方政府批準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甚至直接是中央政府部門,如鐵道部),一小部分為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國有性質的發債企業則僅有山東南山集團(屬集體所有制)1家,因此,真正的民營企業或股權比較分散的股份公司幾乎不可能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獲得中長期資金。 第三,發債資金幾乎都投入于政府部門批準的投資項目。從各只債券的發行公告中可以看出,發債募資的用途幾乎全部投入于政府部門已經批準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其中,中央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的投資領域集中在交通運輸(包括鐵路、機場建設)、電力、石油項目和國家重點骨干企業的生產項目與技改投資方面;地方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的投資領域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城市路網、地鐵、隧道、供排水、環境治理等)、高速公路與鐵路項目、電力項目、重點煤礦與化工基地的生產與技改投資。這清楚地說明,我國目前所發行的企業債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籌措國家重點規劃的基本建設項目和少數重點骨干企業的生產擴建與技改。 第四,審批部門并非債券市場監管機關。國家發改委是“綜合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的宏觀調控部門”,并非債券市場的監管機關;在資金運作中,它更多的是考慮政府資金的安排、使用和協調,并將這種思維帶入企業債券的審核批準全過程,視企業債券募集的資金為政府部門的可控資金。 第五,政府信用支持。從已發行的企業債券看,它們幾乎“清一色”地依賴于政府信用支持,同時,國家發改委還要求發債企業尋求銀行(包括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提供不可撤消連帶責任擔保(否則,不可發債),由此引致不論企業的具體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各只企業債券的信用級別均為AAA級,同期發行的不同企業債券票面利率差異往往不到5個基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這些特點可大致判定,企業債券在性質上屬于政府債券范疇。 企業債券并非公司債券 企業債券并非公司債券,它們的區別主要有六個方面: 第一,發行主體的差別。公司債券是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發行的債券,我國2005年《證券法》對此也做了明確規定,因此,非公司制不得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是由中央政府部門所屬機構、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發行的債券,它對發債主體的限制比公司債券狹窄得多。在發達國家中,公司債券的發行屬公司的法定權力范疇,它無需經政府部門審批,只需登記注冊,發行成功與否則由市場決定;與此不同,各類政府債券的發行需要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準。 第二,發債資金用途的差別。公司債券是公司根據經營運作具體需要所發行的債券,其主要用途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更新改造、改善公司資金來源的結構、調整公司資產結構、降低公司財務成本、支持公司并購和資產重組等等,因此,只要不違反有關制度規定,發債資金如何使用幾乎完全是發債公司自己的事務。但在我國的企業債券中,發債資金的用途主要限制在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革新改造方面,并與政府部門的審批項目直接相聯。 第三,信用基礎的差別。在市場經濟中,發債公司的資產質量、經營狀況、盈利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是公司債券的信用基礎。由于各家公司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公司債券的信用級別也相差甚多,與此對應,各家公司的債券價格和發債成本有著明顯差異。雖然,運用擔保機制可以增強公司債券的信用級別,但這一機制不是強制規定的。與此不同,我國的企業債券,不僅通過“國有”(即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等)機制貫徹了政府信用,而且通過行政強制落實著擔保機制,以至于企業債券的信用級別與其他政府債券大同小異。 第四,發債數量的差別。1994年的《公司法》和2005年修改后的《證券法》都規定,股份有限公司3000萬元凈資產、有限責任公司6000萬元凈資產是申請發債的基本條件,發債數額可達到凈資產的40%,以此計算,發債數額的最低限大致為1200萬元和2400萬元。但是,按照企業債券的內控指標,每只企業債券的發債數額大多不低于10億元,由此,可發債的企業只能集中于少數大型企業。這一方面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另一方面嚴重限制了公司債券市場的有效發展。 第五,管制程序的差別。在市場經濟中,公司債券的發行通常實行登記注冊制,債券市場監管機關要求嚴格債券的信用評級和發債主體的信息披露,特別重視發債后的市場監管工作。但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中,發債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審批,由于擔心國有企業發債引致相關信用風險和社會問題,所以,在申請發債的相關資料中,不僅要求發債企業的債券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40%,而且要求有銀行予以擔保,以做到防控風險的萬無一失;一旦債券發行,審批部門就不再對發債主體的信息披露和市場行為進行監管了。 第六,市場功能的差別。在發達國家中,公司債券是各類公司獲得中長期債務性資金的一個主要方式,由于公司數量眾多,因此,它的每年發行量既高于股票的融資額,也高于政府債券。在上世紀80年代后,公司債券又成為推進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一只重要力量。在我國,由于企業債券實際上屬政府債券,它的發行受到行政機制的嚴格控制,不僅每年的發行數額遠低于國債、央行票據和金融債券,也明顯低于股票的融資額,為此,不論在眾多的企業融資中還是在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中,它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混淆“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的弊端 迄今為止,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相關企業或是學者,大多不加區分地將我國現行的企業債券看作是國際上通行的公司債券的代名詞,這種將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相混的狀況,既不利于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也不利于發揮公司債券在支持企業經營運作、金融體系完善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積極效應。 從支持企業的經營運作來看,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多達數十萬家,凈資產數額達到20多萬億元。如果按照2005年修改后的《證券法》的規定發行公司債券,則發行的公司債券潛力可達到10萬億元左右。但按照企業債券的管理規則發行債券,每年只能發行幾百億元,遠遠不能滿足各類公司經營運作的需要。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受企業債券的規則制約,這些企業不能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發行債券。如果繼續貫徹企業債券的規則,則這一難題依然無法破解。 從支持金融體系的完善看,公司債券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調整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的結構,通過市場的分散機制,降低由間接金融比重引致的金融風險。第二,有利于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在1年期存貸款利率分別為2.25%和6.12%條件下,如若10年期公司債券的利率在4.2%左右,則不論對發債公司還是對投資者都有著極大吸引力;如若公司債券的發行規模達到幾千億元乃至數萬億元,就將對利率的市場化進程起到不可逆轉的積極效應。第三,有利于推進資產管理業務的全面展開、商業銀行的業務轉型和資產證券化的有效發展。但在以企業債券取代公司債券的背景下,這些積極效能幾乎無法發揮。 從債券市場規范化看,各類公司發行的債券本來都屬公司債券范疇,因此,公司債券有著統一的規范,但在企業債券的背景下,我國出現了按照各主管(或監管)部門自定規則來“規范”相關經營性機構發行債券行為的現象,國家發改委管理企業債券、人民銀行管理短期融資券、銀監會管理銀行債券、證監會管理證券公司債券和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保監會管理保險公司債券等等,使統一的公司債券制度因體制原因而四分五裂。 從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看,國民經濟的需要由中長期資金予以支持。這種中長期資金繼續依賴商業銀行提供,不僅容易受到貨幣政策松緊變動的強烈影響,而且也容易給商業銀行帶來嚴重的未來風險,因此,在發達國家中,商業銀行基本不給工商企業提供中長期貸款。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金融創新中,一個主要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大規模發行公司債券和資產證券化來支持各類公司對中長期資金的需求,由此,形成支持經濟長期發展所需要的資產基礎。但我國企業債券難當此任。 從金融國際化看,亞洲債券已破題多年,迄今沒有多少進展。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國在亞洲債券市場中的地位和功能取決于本國的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狀況。公司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的狀況,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推進亞洲債券市場形成的步伐,而以企業債券替代公司債券是不可能解決這一問題的。 分立“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的若干政策建議 盡管企業債券不可替代公司債券,但這并不意味著目前需要改企業債券為公司債券。從客觀情況來看,一部分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企業為了承擔和支持國家的重點項目建設還有著發行企業債券的需求,一些地方還需要繼續依靠當地的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來滿足市政建設的需要,因此,企業債券在一段時間內依然有著繼續存在的必要。為了解決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的體制矛盾,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案是分立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所謂分立,是指這兩種債券在制度上、體制上和管理部門上的分離。為此,需要考慮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制定統一的公司債券管理辦法。根據2005年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定,依法行政,落實“股份有限公司3000萬元凈資產”和“有限責任公司6000萬元凈資產”就可申請發行公司債券的規定,制定統一的“公司債券管理辦法”,一方面實現公司債券與企業債券的制度分立,另一方面,改變非政府債券的制度不統一狀況,將短期融資券、銀行債券、證券公司債券、保險公司債券和相關的經營性機構債券均納入公司債券范疇。“公司債券管理辦法”的內容應當包括:實行公司債券發行的登記注冊制度或免審制度,公司債券的募集資金用途制度,公司債券的定價制度,公司債券的資產抵押制度和信用評級制度,公司債券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司債券的交易(包括無形交易)規則,公司債券的清償制度以及落實《企業破產法》的具體規則。 第二,建立有效的公司債券監管體系。在實行統一的“公司債券管理辦法”條件下,具體的監管工作可分別由不同的監管部門負責。例如,考慮到目前我國金融分業監管體制將繼續存在,各類金融機構公司債券的具體發行監管和操作可繼續由對應的監管部門實施,但各個監管部門都應按照“公司債券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監管,由此,先實現公司債券的規則統一,待日后條件成熟時,再實現統一監管。 第三,建立多層次公司債券市場。公司債券的多層次性是由發行市場的多層次性決定的,因此,建立多層次公司債券市場,關鍵是解決公司債券的發行“瓶頸”。人手不足是有關行政部門面臨的一個客觀問題。的確,在一個行政部門內,只有3~5人從事債券的管理工作,要落實《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要求,在發行環節中監管幾千億元乃至幾萬億元的債券申請,實在有點勉為其難。能夠從事債券監管工作的大有人在,關鍵是要根據我國各地經濟和企業狀況差別甚大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層次債券市場(包括無形市場),分層次展開公司債券的監管工作,并充分發揮市場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由此,集中到中央部門層面的公司債券監管的工作量就將明顯減少。這樣,既有利于加快公司債券的發展,也有利于強化公司債券的市場監管。 第四,積極支持公司債券的創新。公司債券依發行人的狀況不同而差別甚大,同時,公司債券又是其他一系列證券類衍生產品(包括資產證券化債券)的基礎,因此,在發展公司債券的過程中,應留有充分的制度空間以支持公司債券的創新,其中包括:運用債權進行公司并購和資產重組、以公司收入的現金流支持公司債券發行等等。 第五,強化信用評級工作。信用評級是公司債券的定價基礎,也是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的機制性建設。要推進公司債券市場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通過實踐,建立符合我國特點的信用評級標準和信用評級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對公司債券過分強調“擔保”機制,將嚴重制約信用評級機制的市場化進程和信用評級的社會聲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