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南水北調西線調水與橫斷山水電建設的隱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3:59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楊 勇 2006年7月初,西北六省區召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座談會,會上通報了西線調水一期工程進展情況,并著重討論工程受水區規劃。 與會省區反映,隨著該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水資源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相關地區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更離不開水資源的有效支撐,因此希望適度增加一期工程的調水量,并希望早日開工。 根據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擬從橫斷山脈北部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諸河流每年通過7座高壩水庫近1000公里的輸水隧洞將170億m3水調入黃河上游,按照2000年初靜態預算總投資達3040億元人民幣,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 西線調水,調水水源主要來自長江源區的沱沱河、當曲、楚瑪爾河以及這三條河流匯流而成的通天河,雅礱江上游以及支流達曲,大渡河上游水系的泥曲、杜柯曲、麻柯曲等。 西線工程所涉及的地區是素有“中國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江河源區和“生態高地”橫斷山地質、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也是我國西部開發一系列重要主體產業,特別是水電開發建設的主戰場,西線工程建設將毫無疑問的對該區域自然生態系統、資源利用格局、產業布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為此,近年來,筆者對上述地區進行了深入的獨立考察研究,特別是2006年7月~11月對長江源及西線調水樞紐區進行了地毯式考察,結合橫斷山脈諸河流上當前集群式水電建設的態勢,筆者甚為擔憂這些江河的命運遭受重創,甚至會給中國生態安全帶來隱患。 江河源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演變趨勢 青藏高原是一塊年輕的大陸,第三紀以來,一直處于活躍的演變抬升之中,隨著第四紀冰期的消亡和全球氣候的變暖,以及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近年來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變化更加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在高原的水系源區顯示尤為敏感和突出,并直接影響到調水區域。 氣候變化:江河源區處于西風盛行帶,氣候嚴寒而干燥,蒸發大于降水,年均氣溫低于0℃,極端氣候可達-40℃以上,因而凍土發育,最大凍土厚度大于150m,是地球上最大的低緯度凍土發育區。區內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如長江南源當曲河源區年降水量為400mm~500mm,偏西方向的沱沱河為250mm以下,而位于西北的北源楚瑪爾河源區不到100mm。這種氣候的地理分異和變化趨勢,對江河源區水系發育和徑流特征有著直接的制約作用。 冰川退縮、雪線升高:冰川和雪被是氣候作用的產物,同時是氣候變化的顯著標志,也是江河發源的最初源流,是形成持續徑流的基本條件。江河源區的冰川隨著后冰期時代的到來,已基本退縮到唐古拉山脈西端的各拉丹冬群峰海拔5500m以上地帶,常年冰雪覆蓋面積只有400余km2,據十多年的定位考察,冰川平均退縮近400m,其中各拉丹東冬坡的崗加曲巴冰川已退縮500m多,雪線已升高到5800m以上,這表明江河源區的氣候在持續變干,氣候在逐漸變暖,“固體水庫”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沼澤枯竭,草甸退化:江河源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我們考察發現各拉丹冬東坡河北坡山前地帶已有大片沼澤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澤中的水網已停止流動而成為死水潭,草甸中出現斑禿塊狀沙地。以沼澤濕地為源流特征的南源當曲大面積沼澤脫水干旱,泉眼斷流,不少支河流已經干涸斷流。 荒漠化加劇,沙漠征兆凸現:沙漠是西部地區最為突出的自然現象,近年來已在青藏高原江河源區出現,據統計,西部地區有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潛在沙漠化土地100余萬km2。這些沙漠分布在中國古時繁榮的絲綢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侖山脈,越過青海草原向長江源區、向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推進。在通天河、雅礱江上游局部河洲平原和草原地帶已出現數百平方公里的沙錐、沙丘鏈和沙化帶,廣闊的草原逐漸成為荒漠裸地,不少地區淪為絕牧之地而導致城鎮搬遷,草場轉移。 湖泊退縮、河流干涸:江河源區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干涸成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徑流補給而萎縮成為內陸咸水湖泊甚至鹽湖,我們發現,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現季節性斷流。 2006年7月11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獨立考察隊來到了通天河直門達水文站,站長王永峰給我們介紹了部分情況:通天河水文情況30多年來變化較大,很不穩定,1989年和2005年汛期流量達到峰值,最高超過3000m3/秒,年徑流量超過200億m3,1979年徑流量只有70多億m3。 根據考察我們發現,江河地區近年來持續變暖變干,導致冰雪加速消融和流量出現瞬時峰值,這是冰川加速消融的結果,但總流量呈遞減趨勢,江源牧區城鄉缺水現象日趨嚴重。 按照西線調水規劃,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江源地區自然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將持續演變退化,這是不爭的共識,水文情勢將進一步惡化,江源水系斷流內陸化趨勢將繼續加重,導致水資源的不穩定和持續遞減。 2.江源地區相關城鎮及牧區面臨著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和生態功能建設的歷史時期,對水資源的需求和依賴將日益凸現,各項事業用水與生態用水的矛盾將會加劇。曲麻縣是因缺水和沙化于上世紀70年代而整體搬遷的長江第一縣,而今又受水缺沙進之困,縣城飲水靠拖拉機運,部分牧區靠打井取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打成的水井很快干涸。江源及通天河流域四縣10余個鄉鎮以及逐漸熱起來的青藏沿線的旅游目前尚無公共供水系統,并且正在進行生態移民的新鎮建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取水用水量將大大增加。 3.江源地區冬季河流每年有4~5個月的封凍期,河川基本斷流結冰,缺水情勢更為嚴重;如果調水樞紐形成,將會產生冰凌,導致調水受阻甚至危及安全。 4.雅礱江、大渡河上游干支流按規劃將有90億m3/年調入黃河,其河源區情勢與長江源區相同,而這些地區的城鄉村社區更為密集,水資源承載的功能更加廣泛。 橫斷山地區水電開發建設格局面臨的隱憂 橫斷山脈是我國江河山脈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地球上現今為數不多的關鍵生態系統,在這個區域內,分布著地球上最為豐富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九寨-黃龍、都江堰-青城山、臥龍大熊貓、峨嵋-樂山、麗江古城、三江并流等6處),分布著中國最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和風景名勝區,分布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人與生物圈保護地。這些都對維系我國和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十分重要,為此,中國政府決定在這一區域內構建具有世界級品牌價值的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 同時,該區地質結構復雜,新構造運動活躍,地質災害頻繁,水流切割強盛,水土流失發育,石漠化面積廣泛,自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生態欠賬多。我國曾經在這個地區有過掠奪性開發森林,導致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深刻教訓。然而,如今橫斷山地區又面臨著一輪更大的開發態勢。 進入2000年以來,各大水電集團和一些資金背景復雜的開發商紛紛圈下西南大小江河的水電資源,已有一批電站在論證不充分、立項(核準)不完善、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倉促開工。一些地方政府把“建設水電王國”當成執政目標。這其中隱含的矛盾值得憂慮。 西南地區的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橫斷山脈的江河峽谷中。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雅礱江二灘水電站和長江三峽電站的相繼建成發電的形勢下,在“西電東送”的大旗下,有些地方政府和投資商開發水電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長江上游金沙江干流已經相繼開工了金安橋(250萬千瓦)、溪羅渡(1260萬千瓦)、向家壩(600萬千瓦)三座巨型電站。白鶴灘(1000萬千瓦)、烏東德(800萬千瓦)、虎跳峽(1500萬千瓦)等巨型電站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長江上游主要支流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等也相繼開工錦屏一、二級,官地、兩河口、瀑布溝、深溪溝、老鷹崖、龍頭石、大崗山、瀘定大渡河、猴子巖、紫坪鋪等一系列大型水電站。與此同時,在這些干流水系的一、二級支流上,也在進行集群式水電開發。呈現出諸多河流被攔腰截斷和開山破肚的景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西南地區在建大中型水電總裝機達6000萬千瓦以上,小水電更是不計其數,總投資上萬億元人民幣,根據規劃僅四川省“十一五”期間開發的裝機容量將達到12740萬千瓦。 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西線調水工程、西電東送水電基地、中國自然生態高地的保育和恢復、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還有地質礦產資源的大開發等等,如此巨大而復雜的世紀工程在一塊不到50萬平方公里而且是地球上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面上展開,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筆者認為是無序和失控的。且不說這其中還有許多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需要我們去攻破,就連我們面對的國家法律法規、世界遺產公約、移民安置、利益共享、資源紛爭、可持續發展、生態安全等等都似乎還沒有找到良策,我們更沒有制定出該區多項建設事業發展的合理構架,因為在橫斷山地區,我們對它的本底狀況、綜合功能、戰略地位、調水與水電建設、經濟與生態、經濟與社會、生態與社會還缺乏全面深度認識。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動手,那就會傷及命脈,痛及心臟。 (作者系中國治理荒漠化治理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