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深發展以5.22%的跌幅做了兩市跌幅榜“榜眼”。冠絕一時的深發展在消息尚未徹底明朗之際就破位下行,令眾多市場分析人士大跌眼鏡。那么,深發展破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近期管理層動作頻頻,聯通上市、退市公司重組后可全流通等多項措施對市場影響非常大,但對于深發展及其領銜的金融板塊大幅走低的原因,筆者認為更多的還在于其自身的因素。
“深發展效應”頻頻顯露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兼具深圳本地股、金融股、外資并購概念股的深發展都是近期市場的核心。象該股這樣單一個股對幾大板塊、乃至大盤形成重要影響的現象,1996年以后就很難見到了。
周一深發展大幅下行直接導致深成指大跌1.9%,高出同期滬綜指1.33%跌幅42.8%。事實上,近期市場中“深發展效應”頻頻顯露,其中本月發生的兩次深發展停牌,對市場影響至甚。本月3日深發展停牌,引發了市場對深發展可能爆出"猛料"的預期,多數金融股在當日創出新高,并形成了近期高點,大盤也在當日形成階段性高度;
11日深發展再度因臨時公告而臨時停牌一個小時,公告稱有關部門已原則同意該行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當日金融股走勢一波三折:市場在早段對深發展公告寄予了厚望,10點半以前,金融股呈現出較強的勢頭,陜國投、宏源證券等漲幅明顯居前;不過深發展復牌后,并未走出如投資者所預期的強勢,金融股全線回軟,大盤隨即也大幅下挫,盤中滬綜指最大跌幅接近20點;收市前15分鐘以深發展為首的金融股、深圳本地股等重新發力,再度將股指拉回。深發展之影響可見一斑。
樹再高也漲不到天上去
要弄清楚深發展為什么跌,首先要明白其為什么漲。6.24行情中,深發展、包括金融股的走勢非常強勁,這反應了部分投資人對金融行業的良好預期。這種預期一方面來自對金融業外資并購的可能性高于其它行業,比如四只銀行股無不在近期傳出相關外資并購的傳聞,這在其它行業還未曾見過。外資并購,更準確地說是外資入股確實可以提升銀行類上市公司的競爭力;
產生良好預期的另一個方面是信托業面臨較大發展機遇。7月18日正式實施的《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中國信托業基本結束了長達3年的治理整頓,步入規范運行的軌道。而愛建信托首家推出的國內第一個集合資金信托產品,在短短5天內被認購2個多億,幾乎完成該信托計劃總量的一半,也反映出信托產品巨大的市場空間。這兩大預期是金融股上行的“理論基礎”,而且確實引領金融股成為了“6.24行情”以及“后6.24”中的市場中堅。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度”的問題,這種預期下股價該漲多少,“樹再高也漲不到天上去”。金融股的走強并非一朝一夕,其一直是近期表現最為強勁的板塊。以深發展為例,該股6月以后的最大升幅約為50%,同期大盤的最大升幅只有15%左右;另外金融板塊方面,統計6月18日至7月30日的31個交易日中,市場平均漲幅為11.55%,而金融服務板塊的平均漲幅達到25.06%,幾乎為市場平均水平的2.5倍。就深發展而言,盡管有業績增長因素、外資并購作為后盾,但巨大漲幅已經表明市場預開了外資并購成功的“支票”:外資并購一旦有絲毫問題,對深發展股價都會產生較大沖擊;相反,外資并購成功又未必能為其走勢添加動力。
另外,機構投資者的態度負面多于正面。深發展是基金在一季度和二季度的重點增倉股,深發展期間的走勢印證了作為機構投資者——基金的選股思路的正確性。不過,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波段操作、縮小盈利預期的投資總體方針下,誰也不能保證在巨大盈利背景下基金不縮減倉位。(中證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