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即管理層收購,作為國外流行的一種股權收購和轉讓方式,目前在國內也開始漸成風氣,像粵美的A(000527)、方大A(000055)等都是MBO的典范。從最近武昌魚(600275)的一系列股權轉讓和資產收購方案中,我們也看到了MBO的影子,而與前面的管理層收購略有不同的是,不光是通過MBO完成了"國退民進"的過程,而且后續的資產置換還很可能促成武昌魚產業轉型,演繹出"舍魚而取熊掌"的故事,而武昌魚所追求的"熊掌"則很可能是最近炙手可熱的房地產。
7月29日公司公告,第一大股東湖北鄂州武昌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華普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聯普拓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將其中29%的股權轉讓給北京華普,將11.5%的股權轉讓給北京中聯普拓。轉讓后,武昌魚集團因持有總股本的28.19%已淪為二當家。
北京華普注冊資本為3.5億元,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典型的私營企業,股權簡單,僅有兩位個人股東,其中翦英海占80%股份,亞振全占20%股份,經營范圍也頗為龐雜,幾乎是包羅萬象。據資料顯示,截至2001年12月31日,北京華普總資產30.09億元,其中凈資產9.65億元,應該說是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而占北京華普80%股份的翦英海恰恰就是武昌魚的總經理,并非如當時各方所宣稱的并無任何關聯關系,相反是關系緊密,這一幕幾乎與仰融在申華控股(原華晨集團)上的資本運作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翦英海很好地利用了北京華普這個掩體,而仰融則是直接出擊,堂而皇之地成為二當家。
還有,北京中聯普拓是否真的與上述公司無關也值得懷疑,北京中聯普拓的股權結構與北京華普別無二致,也是兩位個人股東以二八比例占盡公司全部股本,不同的是僅占20%股權的李薇是法人代表,占公司80%股權的王秉利卻不知何為?除了注冊地均在北京、股權結構基本相似外,兩公司的業務也是驚人的雷同,而北京中聯普拓的業務似乎是為北京華普而設,像是它的配套公司。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如果兩公司真有什么關聯的話,那么以其合計40%的股權對武昌魚進行操控應無大礙,話語權也悄然轉移至個人。
隨后8月26日的公告讓我們看到了話語權產生的效力。先是武昌魚擬將上市之初募集資金的投入項目------高密度流水養殖武昌魚在建工程(尚有1320.57萬元募集資金未投)全部出售給武昌魚集團,連同武昌魚肉禽蛋加工廠、武昌魚加工廠和武昌魚銷售分公司共4塊資產一古腦全部兜售給大股東,總額13278.97萬元,算是和水產養殖徹底劃清了界線;然后擬用出售高密度流水養殖武昌魚在建工程的價款和未投募集資金,購買北京華普持有的北京中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1%的股權,昂首闊步地進軍北京房地產業。
顯然,在公司悄然進行了管理層收購之后,一系列資產置換也開始緊鑼密鼓地高效率運行。翦英海的"舍魚而取熊掌"意圖也十分明顯,盡管拋卻了武昌魚這個名牌讓人略感惋惜,但北京地產的火爆似乎讓人覺得還是熊掌更為鮮美。唯一讓人擔心的是,進軍地產是否為公司經營長期策略?是否考慮了成本因素?畢竟北京華普業務的龐雜讓人摸不著頭腦,而國內法制對個人經營和領導者的約束力又遠遠不夠,因此我們在樂于見到武昌魚經過MBO之后迅速開始產業轉型的同時,對公司未來的持續發展還應保持一份謹慎。當然不管怎樣,就因為MBO和充滿希望的股權置換,使得公司中期凈利潤同比減少49.10%的利空也相形見絀,武昌魚二級市場穩健揚升、底部資金明顯放大的走勢說明了一切。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深圳新蘭德冉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