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證券 黃碩
在此次“跳水”行情中,我們已經反思過老牌高科技股如何不敵全球性的高科技衰退大潮、也曾反思過一些所謂的績優股的紅旗能打多久,而今天亮相的伊利股份(600887)2001年中報,更讓我們直接反思一個二級市場上最常見的操作誤區--機構重倉股就一定會漲嗎?伊利股份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01年中期6大機構重倉鎖定流通籌碼的23%,可是它在平臺橫盤已近2年、此次亦隨大盤一起跳水。
1 多個心眼看“機構重倉”
乍一看,(1)伊利股份的股東中真是藏龍臥虎,有大機構(華世商貿持股422萬股、建包證券379萬股、華寶信托202萬股、第三鋼鐵169萬股)護航、有大基金(普豐408萬股、同盛323萬股)撐腰,這6大機構共重倉持股1900萬股,占伊利股份現有7989萬股流通籌碼的23.8%;(2)再看看伊利股份的業績,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45元,絕對的績優;(3)再看看前期累計漲幅,從99年下半年起至今就沒漲過,絕對的安全。若按二級市場上的常理推測,這樣的機構重倉股一定潛力可佳。但若多長個心眼再看看,我們就會發現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這樣樂觀,因為:
(1) 行情曾在99年被提前“預支”:99年5月-8月,伊利股份曾從18元一口氣漲到42元,4個月漲1.3倍,而99年底南方證券“從無到有”突然冒出重倉持股927萬股,占當時流通籌碼6958萬股的13%,明眼人一看即知;
(2) 這6家機構“后知后覺”:2000年南方證券走了以后,這幾家機構才在一年間陸續來到伊利實業,并且2001年中期這種重倉狀態基本是從去年下半年延續來的,但從99年下半年以來該股就沒走過一次象樣的行情,始終在20-27元的大箱體內震蕩,這6家后來的機構盈利之難,可想而知。
2 “生不逢時”的績優
明眼人都知道,長期處于橫盤整理的機構重倉股是最痛苦的:“進”因欠缺市場人氣支撐、拉升談何容易,“退”又因倉位太重、無處可逃,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越重倉越痛苦。雖然伊利股份也年年績優(這兩年中期每股收益都在0.45元左右、凈利潤年年有增長),并且繼續保持良好的市場形象(一直是國內乳品行業的龍頭老大),并且時有利好出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故2001-2003年可免征企業所得稅三年),但奈何自97年以后二級市場再不炒績優股,故而這6大機構只好與伊利股份齊齊感嘆“生不逢時”。
3 “啞巴吃黃連”的縮量下跌
可能在以前,重倉大機構還有后路,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做“長線投資者”,但現在卻無路可退了。就象伊利股份這樣,2001年5月22日公司表示擬增發A股,授權董事會制定和實施2001年度增發A股的方案及本次公募增發有效期內決定發行時機和發行數量。按現行的游戲規來看,增發既加大流通盤、又帶來國有股減持的后果,市場上早已形成“逢增發就跌”的慣性思維,這6大機構當然有苦頭吃了。從7月23日起大盤大幅跳水,伊利股份亦從25元下到21元,7個交易日跌16%,跌幅雖不算大,但對6大機構來說,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每天縮量下跌(約100萬股左右)是逃不出去的。
看看伊利股份,投資者該反思--大機構亦有失手時,故而不要輕信機構重倉,假如一家股票長年不漲,那其中一定有不漲的理由,輕易不要逆勢而為。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