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亞細安建議與中日韓掛鉤成立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目的在于克服亞細安的脆弱性。如果亞細安不跟東北亞這三個經濟比較強大的國家建立一個以20億人口巨大的自由貿易區,單靠它本身的經濟力量,最終將被環球化經濟所淘汰。
一旦這計劃落實,它將是本世紀的一個重大經濟革命,問題是亞細安如何通過內部的機制落實這宏愿呢?
作為東道主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1999年11月22日至25日在我國所舉行的“亞細安10加3”的非正式峰會上,代表亞細安正式向中國、日本及韓國,提出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如果這個劃時代的建議能夠落實的話,這將是21世紀的一個重大經濟革命,因為東亞經濟貿易區將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代表著超過20億人口的市場。
1999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日本以及韓國這三個東北亞國家的總生產值高達美金5500兆,而東南亞十國的總生產值則是6750億美金。在這13國家當中,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1991年冷戰時代以后,經濟表現一直差強人意。中國的經濟勢頭則被看好,估計在今后10至20年之間,如果沒有發生外在重大的危機(如臺海戰爭),中國經濟應該往上成長大約是每年7至9%。大多數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認為,中國在50年后,將崛起成為亞洲經濟強國。韓國經濟發展勢頭也受看好,去年韓國是全世界首12名之內的貿易大國,如果將來與韓鮮合并,人口將超過7000萬人,是個不可忽視的國家。
在現階段中,學者、官員、專家研究小組還在研究東亞自由貿易區,預料今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峰會上提出報告,讓各國最高領袖考慮如何落實這個計劃。至于東亞自由貿易區是否落實,主要取決于亞細安領導層以及中日韓的支持程度。如果這三個國家反應消極,美國公開反對,那么,東亞自由貿易區要落實的可能性就很小。記得在1990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醫生提議成立東亞經濟集團(后更名為東亞經濟核心論壇),馬上被美國公開反對,使建議落空。因此,亞細安領袖須向美國表明這個東亞自由貿易區不是一個用來對付美國的貿易壁壘。吳總理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去年11月25日記者招待會上,吳總理正式宣布東亞自由貿易區不是一個關稅保護的貿易壁壘。因此,這個自由貿易組織不是用來對付美國所提倡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對付歐盟。換句話說,東亞自由貿易區,可以配合亞太經合論壇(APEC)以及世貿(WTO),甚至與歐盟,在環球化影響之下,在整個世界經濟領域當中,扮演一個積極互補的功能,而不是扮演一個消極對抗的作用。如果亞細安能夠向美國、歐盟保證東亞自由貿易區是要促進經濟區域主義的成長,為全球經濟扮演一個積極催化的作用,促使世界經濟成長,那么,東亞自由貿易區要落實和發展還是有可能的。
東亞自由貿易區成立的原因
為什么亞細安要在21世紀初建議成立這個重要經濟合作計劃呢?以下為其原因:
第一:亞細安要克服本身經濟合作的弱點與困難。
我們知道亞洲金融風暴暴露了亞細安成員國的經濟脆弱與缺點,亞細安既無法抵抗外來勢力的侵襲,也無法通過它本身的力量,攻克區域經濟危機。馬泰印這主要的三個成員國同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到相當重大的創傷,尤其是印尼,由于政治不安,社會動蕩,種族沖突,經濟疲軟至今還無法全面復原到1997年以前的狀況。
亞細安在1967年8月成立以來,經濟表現一般,缺乏可觀的成就。亞細安主要的成就是在外交與安全方面。例如亞細安在1991年推動柬埔寨和平,立下很大的汗馬功勞。
如果我們把亞細安的經濟實力與中日韓相比,就可看出前者的經濟復蘇差強人意。
以1999年而言,亞細安平均成長率是3.8%,而中日韓則高達6.6%。亞細安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比不上中國來得有吸引力。從1996到1999年之間,亞細安外資的流入從1996年的33%降到1999年的15%。以印尼為例,1999年印尼很難吸收跨國大企業的投資。除非印尼政治人物愿意放棄爭權奪利,鏟除貪污,提高行政效率,維持社會穩定,加強司法透明化,否則未來經濟危機重卷雅加達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相反的,中國在1996至1999年之間,每年都吸引美金400億到450億之間的外來投資。即使是韓國也能吸引到大量的外資。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沖擊的國家當中,韓國的經濟成長率接近10%,復蘇最快,比泰馬印的表現好得多了。
從以上的統計資料來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東北亞地區(除日本、朝鮮之外)發展勢頭比亞細安(除新加坡之外)優越得多了。由于亞細安的經濟發展后勢欠佳,因此,亞細安的領袖們,尤其是新加坡的領導人,深深地了解到,跟中日韓的經濟掛鉤才可擺脫亞細安經濟困境。這種取長補短的作法,可以幫助亞細安走出艱難。
去年在第四屆非正式峰會上,當時的日本首相森喜郎宣布日本要撥出美金150億元,發展“森喜郎E行動計劃”。在這個計劃下,日本將優先資助亞細安國家發展高科技資訊產業以及知識經濟等,步上資訊革命時代。韓國總統金大中也宣布,韓國要撥出美金1億6470萬元援助亞細安。參加會議的中國總理朱镕基也表示,北京愿意撥款美金500萬元作為中國與亞細安合作的基金。從戰略、安全、經濟角度的考量,中日韓原則上同意支持亞細安擬議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愿意與亞細安合作。中國認為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與亞細安合作,因此,北京建議先成立中國—亞細安自由區,然后,再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此外,日本也要與亞細安商討如何促進與亞細安自由貿易區的關系,以加強彼此的經濟合作。
第二:接受經濟區域化的挑戰。
目前的全球經濟體系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地區經濟: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與亞細安。
為了應付外來經濟的挑戰,亞細安10個國家與東北亞三個國家皆認為有必要支持東亞自由貿易區這個概念,以應付外來地區的經濟挑戰,尤其是來自北美以及歐盟。今后的世界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例如在美國主導之下,最近北美、中美以及南美等34個國家式宣布在2005年1月成立西半球自由貿易區。如果亞細安“10加3”能夠協力合作,搞好東亞自由貿易區,那么,這13個國家就能夠從容地對付外來的挑戰。
如果亞洲國家能夠成立一個共同的經濟合作組織,將會加強它們的經濟實力,以一個20億人口巨大的市場,將會加強東亞國家的競爭力。新加坡小國寡民,單靠一個以400萬人口的小國經濟市場是很難在全球化經濟前提下與他國競爭,更何況跟整個歐盟競爭。
國際經濟競爭是殘酷無情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為了提高經濟競爭力,亞細安10國家非要與東北亞三國成立經濟貿易區不可。成立東亞經濟貿易區后,可以減少沒有必要的資源浪費。各成員國之間,可以通過彼此的優點發揮所長,取長補短。例如新加坡可以跟中國合作,雙方在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框架下,生產彼此具有優勢的產品。中國可以把其石油原料,運來新加坡提煉,然后再賣給日本。新加坡可以通過資金,現代經營方法,協助中國推動現代商業改革。此外,通過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可以增加東南亞全體人民工作的機會。通過這個巨大的經濟合作機制,長遠來說,是可以提高20億人口的生活素質。東亞自由貿易區可以說是東亞整個地區的國際勞工分工合作的縮影。新加坡可以以其高科技的勞工來協助其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如越南、寮國、緬甸以及柬埔寨提高生產力和加強貿易競爭力,推動這些國家進入互聯網時代。
第三:接受環球化(globalization)的挑戰。
世界的新經濟以資訊、知識為主正在急速地變化。如果亞細安不踏上全球化的列車,最終將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沒。除非通過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否則亞細安將在國際市場失去其經濟競爭力。通過這貿易區,亞細安經濟實體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保持有效的作用。
最后一個因素是通過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機制,扮演著催化的功能以促進其他方面的非經濟合作,如環境污染、非法移民以及遏制國際毒品走私活動。在政治方面,如控制核武擴散。在經濟方面,如1997年與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等,一定要通過東亞整體13個國家的合作才能克服區域性的危機。
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挑戰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與發展應該可以達到東亞經濟統一的目的。從短中期來看,亞細安領導人并沒有思索經濟共同體的構想。主要的考慮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席卷以后如何加強亞細安的經濟凝聚力。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亞細安的整體經濟實力還是脆弱的。
亞洲金融風暴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亞細安是否能夠把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理念化為現實,對亞細安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第一個重要的考驗是如何處理從5至10國后,再增加到13國的經濟合作問題。
當亞細安在1967年成立時只有五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與菲律賓)成員。1984年文萊加入成為第六個會員國。1995年越南,后來緬甸、寮國以及柬埔寨也加入成為目前十個國家的區域組織。
亞細安目前可分為兩種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新的會員國經濟比較貧窮,而舊的會員國,如新加坡則比較富裕。如果兩個地區的經濟水平鴻溝差距很大,那么,經濟貿易區的成立則面對困難。反過來說,如果各成員國,像歐盟(法國、德國以及比利時等)經濟發展水平接近,將會比較容易推動自由貿易區以及經濟統一。
令人驚奇的是緬甸沒有與越南和寮國貿易來往,由于這些國家經濟落后,主要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在此情況下,促進自由貿易區是困難的,更談不上經濟統合了。
相反的,亞細安富裕的國家如新馬,兩地貿易量很高,因此,這兩個國家在推動亞細安自由貿易區方面,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新馬1994年貿易總額,占亞細安貿易總額的69%。
印尼人口雖然超過2億2000萬人,但在促進區域合作排在新馬泰之后。實際上,亞細安總貿易額只占大約20%。在這20%中,如果不把新加坡計算在內,其他9個成員國的總貿易不到整體的5%。換句話說,新加坡占其他9個成員國的總貿易額的15%。由此可見,新加坡雖然只有400萬人口,但在促進亞細安自由貿易區上扮演著非常重大的角色。
東亞國家今后的一個最大挑戰是如何協調自由貿易區成立的步伐。馬哈迪批評新加坡促進亞細安自由貿區的步伐跑得太快,其他經濟比較落后的成員國如越南、緬甸等根本跟不上,難免會產生怨言。
馬來西亞要它的國產車的關稅從2002年延長到2005年,馬來西亞當心如果在2002年開放它的汽車業,那么,其國產車將很難跟在泰國制造的日本汽車競爭。如果亞細安在2002年落實自由貿易區,馬來西亞的國產車的生意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因此,如果我們把貿易國從10個增加到13個,問題越發復雜了。如何妥協13個東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步伐,將是各國財經部長的一個重要的挑戰。
第二,亞細安自由貿易區,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賴于政治家的視野、意志與決心。
此外,東亞自由貿易區也需要大企業家、跨國公司的推動與合作。單靠政府的力量推動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落實與進展是不夠的。例如新馬印三角經濟合作,多邊主義經濟合作,大企業家與跨國公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東亞未來的挑戰是如何配合政府與大企業的合作,以共同推動東亞經濟合作的發展。
第三,經濟自由貿易區與區域戰略安全因素有關。
我認為今后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戰略與安全的局勢與環境和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息息相關。在未來5到10年之間,東亞面對兩個最大的政治、戰略與安全的挑戰:一是臺海兩岸獨統的問題,二是朝鮮半島統一的問題。
此外,東南亞也面對兩個未知數,第一,印尼從軍人權威主義轉型到民主的陣痛。第二是南中國海主權糾紛的問題以及列強在南中國海戰略上的問題。在未來10年之內,任何一方的沖突都會影響東亞自由貿易區成立的希望。
誠如吳作棟總理去年在峰會上所說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是一個長遠的目標。我們必須了解,新加坡首先在1975年宣布成立亞細安自由貿易區的構想,1977年與菲律賓簽署雙邊優先貿易協定,從1977年開始每年削減雙方關稅10%,一直到0%為止。可惜當時新加坡的提議沒有受到馬印的支持。如果我們從1975年開始計算,亞細安要在2008年建成東南亞自由貿易區,一共要花33年的努力才能夠實現愿望。如果我們以東亞15個國家(包括朝鮮、東帝汶在內)恐怕至少需要4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宏愿。
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亞細安建議與中日韓掛鉤成立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主要的動機是要克服亞細安國家全體的經濟脆弱性。因此,亞細安了解到要通過中日韓比較強大的經濟力量,才有機會減緩經濟環球化的沖擊。如果亞細安不跟東北亞這三個經濟比較強大的國家建立一個以20億人口巨大的自由貿易區,單靠本身的經濟力量,最終將被環球化的世界經濟洪流所淘汰。
為了生存,亞細安沒有選擇,只好與東北亞三個國家,先建議一個東亞自由貿易區,然后最終才成立一個亞洲經濟統一體與歐盟以及美洲自由貿易區,共同競爭與合作,在經濟環球化的過程中扮演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角色。因此,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思不是要成立一個經濟壁壘以對抗美洲與歐盟的挑戰。
東亞自由貿易區會不會落實呢?由亞細安去年11月所提出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提議,雖然原則上被東北亞三國接受,但是,要實現東亞自由貿易區還是面對重重的困難。首先,各國之間沒有一個共同的思維以及策略,如何實現構思以及時間表。從東南亞方面而言,亞細安本身的經濟力量,大多數是脆弱的。經濟合作并非單靠經濟的因素。非經濟的因素,如政治腐敗,官員貪污,政客爭權奪利,行政效率低落,司法缺乏透明化,種族宗教沖突,社會不安,國家財富分配不均等,都會對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產生負面的影響。南中國海主權的糾紛,也可能是一個絆腳石,可能會影響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如果南沙發生軍事沖突,將會影響整個東亞的經濟合作,例如,70%的日本石油入口要經過南中國海。石油是日本的經濟命脈,石油輸入一旦中斷,日本經濟將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從東北亞方面來看,朝鮮半島的沖突以及如何控制北朝鮮核散,也與亞洲整體的經濟合作息息相關。此外,中臺海峽兩岸、中美關系、美國對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態度都會對亞洲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直接與間接的影響。總而言之,東亞自由貿易區會不會落實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肯定的是亞細安與中日韓要實現一個以20億人口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將不會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徐本欽)
點擊此處發送手機短信將此條新聞推薦給朋友 訂手機短信頂級新聞重大時事世界焦點早知道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