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跑過一些國家,還兩度常駐巴黎當記者。在同外國人接觸中,不時聽到些解頤妙語,有的還留在記憶里。回過頭去一一品味,覺得有的還頗有趣。特擇取幾則,連同個人的皮膚之見一并寫出,供讀者消閑破悶。
80年代中期,法國處在產業調整的陣痛期,傳統企業紛紛下馬,失業率急劇上升。民眾怨聲載道,當政者苦無良策。當時,曾到“重災區”洛林一帶采訪,還見到當地一位省長
。被問及失業問題時,此公居然談笑而道,顯得格外輕松。他先介紹了自己的訪蘇見聞,說蘇聯的管理不講效率,在莫斯科的飯店里,大廳四個角各站一個服務員,電梯里還有專人按電鈕……然后說道:“如果我們也雇用專人管電梯,一天三班倒,再考慮到節假日輪休,一部電梯就能夠創造4個就業崗位。下道指令照此辦理,3分鐘即可解決全國150萬人的失業問題!”他說完放聲大笑,接著又說道:“失業是解決了,可效率呢?效率進一步下降,將是更多的失業。”
“3分鐘解決全國失業”雖是幽默話,可說的是個大道理,也是人人皆懂的平常道理:效率和公正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單打一提高效率或者單打一謀求公正,都還比較容易,難的是兩者兼顧。且以法國為例。
1981年總統選舉時,密特朗以失業作戰馬,擊敗在任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而當選。后來,吉斯卡爾回憶說,他當時敗就敗在失業問題上,對手信誓旦旦許諾要很快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使他無言以對。然而,密特朗上任不到3年,失業人數反而從起初的130萬激增到160多萬。直接原因是,他不顧國際經濟環境,人為增加就業而犧牲了效率。結果,到他任期屆滿的1988年,失業人口已突破200萬大關。
這一年又要選總統,挑戰者希拉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電視辯論中同樣借失業問題向密特朗發難。這一回,密特朗施了個拖刀計,以守為攻:在反失業戰線上,吉斯卡爾和我都沒有成功,您(希拉克當時任總理)也沒有成功,咱們都失敗了……寥寥數語如同用繡花針在鼓鼓的氣球上扎了個孔,一下子把對手的攻勢給瓦解了。密特朗沒有在這個敏感問題上被置于死地而贏得連任表明,到80年代末,連普通民眾也認識到,增加就業關系到方方面面,解決失業不可能一蹴而就。直到最近這兩三年,法國的失業率才顯著下降,原因何在呢?專家們認為,政府采取的行政措施所起作用有限,失業率下降主要受益于西方經濟環境好和法國經濟的健康化發展。法國20多年的經驗證明,克服失業沒有靈丹妙藥,歸根到底靠發展經濟,提高效率,而這需要時間,需要耐心。
在效率和公正這對矛盾中,效率更多是手段,公正才帶有終極目的性;然而有效率才能創造財富,為謀求公正提供條件。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解決包括失業在內的諸多公正問題的難度增加了,同法國等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們的難度要大得多。然而,無論有多難,“3分鐘解決失業”的捷徑不能走,那是條絕路。(馬為民) 《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