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貿易戰、中美貿易戰、中日貿易戰,隨著咱們國家與別國經濟關聯度的擴大,貿易戰一詞,國人已耳熟能詳。
“日本緊急限制進口大蔥,安丘菜農面臨絕望的豐收”、“‘農業威脅論’開始發酵”、“日議員拉選票,拿中國貨開涮”……翻閱4月9日的《中國青年報》,有關中日農產品貿易戰的消息就登了4條。日本人管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叫反傾銷。甭管理由能否擺上臺面,
日本的菜農肯定支持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貿易戰此起彼伏———打的是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保護己方利益,擴大本國產品的競銷能力,是貿易戰的根本目的。有個現象咱總在回避,為何貿易戰老拿咱作為交戰對手,老沖著中國貨開涮?
不可否認,這中間除了國家間的經濟利益之爭,不排除政治斗爭、意識形態斗爭的因素。但是,咱們是不是也該反省:國貨的形象在外國消費者心目中究竟如何?出口的產品質量是否一貫保持穩定?假如質量不穩定,甚至以次充好,那別人就有了與你打貿易戰的“炮彈”。
前些天從報上讀到條消息,國內某新聞機構駐南非開普敦的記者上街買手電筒,一使就壞。第二天即找店家換貨,再用再壞再上門換,店主可就拉長了臉:您看清了,那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咱駐站記者無言以對,可店主仍不依不饒地譏諷道:我真不明白,你們能把導彈打上天,咋就做不好一個手電筒?
一國的產品信譽就是國家的聲譽。當別國對咱們的出口產品留下先入為主的不佳印象時,往往容易被貿易對手抓往把柄,成為別國反傾銷的犧牲品。
國際貿易戰中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其實就是質量壁壘。破解貿易壁壘不僅僅是應戰國政府的事,出口企業、公司同樣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你的出口產品質量穩定,你嚴格按ISO(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別國想對你進行貿易制裁,也難以找到口實。
貿易戰有時不可避免,但損失卻可以盡量減少。不妨再舉一例。浙江是茶葉的傳統出口大省,由于農藥殘留量超標的爭執不斷,浙江的部分茶葉先是被歐盟拒之門外,后來又在日本市場遭遇“紅燈”,弄得茶農叫苦不迭。然而,并非所有的浙茶都遭封殺。該省紹興市越城區皋埠鎮有個御茶村,千余畝茶園全部施用有機肥,創造出一張無形的“綠色通行證”,每年所產的“御茶”由日商包銷一斤不剩。別說與反傾銷從不沾邊,人家日商還嫌產量太少。
由此不難發現,除了憑借政府的貿易保護措施,出口產品的內在品質永遠是破解別國貿易壁壘的利器。因此,面對一場場不期而遇的貿易戰,與其抱怨人家如何如何,不如首先檢討自己。自身產品質量過硬,外貿秩序良好,內部不搞“鷸蚌相爭”,競相壓價,何懼別國發動貿易戰?不消說,別國甚至都找不出開戰的由頭。
我國馬上就要邁入世貿組織的大門了。看看國內制造業假冒偽劣橫行的現狀,那才叫人揪心!到時候,別人的產品涌進來,咱們的產品出不去,其損失可比眼下山東菜農的大多了。河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