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家電叫我怎敢相信你。”當一位朋友請求我為他主持“公道”時,我思緒萬千,久久未語:眼下的假貨如此泛濫猖獗,政府部門的打假任務何等艱巨。據某地消協的一份統計材料顯示:消協僅半年來就接到112份反映“二手貨”質量問題的投訴信,其中“二手家電”占了47%,但由于沒有現成的法律依據,給調解帶來了重重困難。
江蘇通州市姜灶鎮正場村三組的農民劉某在今年春節前花了700多元錢在南通“二手家
電市場”買了一臺彩電,可用了還不到兩個月,劉就發現電視機的圖像和色彩失真了。當他找到原賣主時,結果對方以“無憑無據”拒不“認賬”。劉某告訴筆者:“他正因為忘了索取發票,才給人家鉆了空子,無奈之下,只好自認倒霉,花錢買一個教訓。”同樣,家住通州興東鎮黃金村的張某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去年,張某在外地打工掙回一筆錢,回到家,就琢磨著在過年前準備買臺好一點的冰箱。幾乎同時,他又聽村里人說,南通有二手“進口家電”,款式新穎,還便宜得很呢。他信以為真,于是,花了1000元托一位好友捎回來一臺。冰箱買回的那一天,老張在自家擺了一桌宴席邀請親朋,還專門請了一位修理電器的師傅幫助調試,沒想到一連串的問題便暴露出來了:冰箱不制冷,冷藏室內的燈不亮……李師傅告訴張某:“冰箱的電路和部分電子元件已經老化,絕緣性能下降,已經失去了維修的價值,即便暫時修好了,也會影響你的安全用電。”
隨著農村用電價格的下調,一些中高檔的家電大步進入尋常農戶家庭。由于農村對家電的需求量逐年增大,一些來自城鎮的二手家電,也成了農民的搶手貨。同時,一些不法商販抓住農民對家電知識的欠缺和對真偽貨的鑒別能力差的弱點,便開始在二手家電上做起了“文章”。他們把從城鎮居民家回收的舊家電運到二手家電市場,而這些舊家電設備往往又存在著某種電氣性能上的缺陷,如電路故障、外殼的接地裝置損壞、電子元件老化等,只要經過一番“修理”后,就大大方方地向農民兜售。但隔不了多少時間,這些家電的缺陷就暴露無疑。由于二手家電的故障大多數是經過一段時間才暴露出來的,消費者一時很難判斷好壞,這樣無形之中就給二手家電招搖過市創造了空間。更令人不解的是,二手家電盡管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某些部門還是不敢輕易干涉。為此,南通工商部門的一位負責人對筆者解釋說:二手貨的售后服務信譽誰都拿不準。因為大多數的二手貨物的價錢還不到新品的一半,由于二手貨不屬于“三包”范圍,加上政府對二手市場的運作尚未規范,經營者幾乎不用承擔售后服務的義務,這自然給消費者帶來了潛在的危害。更可怕的是,一些非法銷售者,利用“二手貨”作劣質商品的擋箭牌,逃避法律責任。結果是,消費者買了假貨,無法投訴,打掉了“牙”只好往肚里咽。
根據目前二手貨市場的現狀,有關人士告誡廣大的農村消費者:當您在購買二手家電時,要切實做到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在選購二手家電時,要識別產品的廠家、商標、保修日期等銘牌標注,因為劣質貨往往容易在“銘牌標注”上顯露“馬腳”,如字跡模糊,商標不符合國家標準及保修期沒有明確規定等。二是對缺少電氣知識的農民朋友來說,在自己還看不透商品是否真實的情況下,不妨邀請一些行家前去幫助選購。家電設備區別于其它普通商品,劣質家電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也會嚴重危害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三是消費者應當向經營者索要發票或是購貨憑證,如果是電氣產品,還可以索要一份保修憑證,同時要求經營者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以確保在購買后,能夠得到理想的售后服務。(吳慶華 吳曉萍)
《市場報》(2001年04月06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