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近日稱:中國爭取“入世”的政策沒有變,“入世”只是時間問題。于是,如何增強中國汽車業競爭力的問題又被提及。
浙江省民營企業吉利集團制造的“吉利”汽車,去年底曾被炒得沸沸揚揚。業內人士認為:民營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給中國現有的汽車發展體制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民營企業制造汽車,向業界提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中國汽車行業的振興,是靠政府一手包辦,還是引入民間資本,打破行業壟斷?
目前中國轎車生產格局仍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市場競爭。專家認為,中國傳統汽車工業應進行全行業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戰略重組,這種重組應是市場推動下的非政府行為。
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前任董事長蔡詩晴認為,應放開汽車市場,按市場運作規律優勝劣汰,政府不要干預,而是給予支持和引導。
但也有人擔心,多元化的資本介入汽車行業,會引發新一輪重復投資的“汽車熱”,并有可能產生眾多缺少創新、沒有特色的“克隆”產品。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將汽車行業間引入競爭機制與馬拉松比賽相比:如果馬拉松長跑只有兩、三人參加,成績肯定不會好,如果參加的人很多,你追我趕,就會跑出成績來。他認為民營企業涉足汽車行業有諸多優勢:
其一,機制靈活,沒有歷史包袱造成的成本負擔;其二,在投融資、新產品開發等方面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產品的利潤邊際率。
據相關經濟學家分析,中國汽車制造企業長期以來忽視了經濟型轎車的開發和生產,往往投入巨資生產中高檔轎車,造成了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局面。
而吉利集團生產的卻是中國低價位的家用經濟型汽車。專家認為,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更容易與市場貼近。
有業內人士評價:民營企業進入汽車制造行業,是對民營資本準入的突破,也預示著由國家投資壟斷的傳統汽車生產格局開始出現裂變,由此產生的競爭將促進汽車工業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拉動國內汽車消費。(鄧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