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法語意為十字路口,取其便捷之意。在中國,這種便捷就是繞過中央政府進入中國市場。到2000年底,經國家批準的中外合資零售業企業共有28家,但實際進入已有300多家。
百強背后的“家樂福”陰影
近期有關連鎖經營的幾件大事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3月25日,“2000中國連鎖業百強發布會暨2001中國零售業走勢分析報告會”在北京召開,隆重而熱烈地評出和推介了100家銷售業績較好的連鎖企業。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去年連鎖業百強的銷售總額高達982億元,店鋪總數已有7685間,總銷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9%。而在此之前,2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卻發布了一條爆炸性的消息:家樂福違反了中國政府關于零售業開放的有關規定,中國政府將對家樂福采取整改措施。報道稱,家樂福的主要違規之處在于它在中國開設的許多分店都只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而沒有獲得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國家經貿委)的批準。據悉,誕生于1963年的法國家樂福,在全球零售業中排行老二,還是法國最大的上市公司。1999年底,家樂福在中國零售業50強中名列第三,在全國連鎖企業中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聯華超市。在這次百強會上,家樂福卻銷聲匿跡,由國際知名企業變成了“不完全合法”的樣板,真出人意料。
業內人士稱,我國是在1992年開始正式有限制地開放國內零售業市場的,到2000年底,經國家批準的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共有28家。但是,據不完全統計,眼下實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已有300多家。他們的進入更多地是通過其他渠道,包括建立外商獨資的零售業企業;地方政府自行批準的一些中外合資、合作的零售業企業;國內一些零售業企業委托、聘請或者承包給外資企業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所以說,家樂福現象并不孤立。
國家經貿委一位官員接受采訪時說,這回對外商投資零售業企業進行整頓很正常,因為實際上包括很多外商對違規的情況都很有意見,有的企業是正常地走報批程序,但中國對這方面有數量限制,而且有些地方已經夠了,那人家可能就不申請了。但有一些公司沒有經過批準或只是地方政府越權批準就開業了,這顯然對其它走正規渠道的外資企業是不公平的。
“潛艇”與“航空母艦”的對抗
如果我們把大商場比作“航空母艦”,那么,一家家連鎖店就是一艘艘“潛艇”。在當前殘酷的商戰中,“潛艇”與“航空母艦”的對抗又鹿死誰手呢?
不久前,崇光(SOGO)百貨嘗到了武漢商戰的殘酷。這家與武漢廣場相隔百米之遙的商場,除了新開張的頭幾天曾創下300多萬元的日均銷售額外,此后日銷售額一直在百萬元以下,與崇光北京總部下達的銷售計劃相去甚遠。實際上,早在崇光之前,一批外資甚至外地商場就已經紛紛敗走江城。上海商城1996年9月來武漢開業,1998年就歇業;香港陸氏集團投資興建的佳麗廣場在去年宣布徹底退出武漢百貨業,轉由臺灣太平洋百貨接手;另一家港商在武昌閱馬場開的“天合百貨”也已關門大吉。而中華路的“珠江商城”、和平大道的“佰匯商場”,也在“慘淡經營”。
與此相反的是,據統計,從1993年開始,武漢的社會零售總額一直以20%的速度遞增,商業占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在16%以上,在全國銷售額前十名的商場中,武漢一直有兩到三家商場上榜。兵敗的這些商場,定位都為綜合性百貨商場,而武漢的大型百貨商場早已飽和,武商、中商、中百、漢商等巨頭構成了壁壘森嚴的競爭門檻。
更讓外資和外地商場覺得悲壯和窩氣的是,家樂福卻成功落戶武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德國商業巨頭麥德龍也計劃于今年一口氣在武漢推出兩座大型超市。
事實上,各地的情況大抵如此。在外資與外地商場瓜分本土零售資源徒勞無功時,連鎖經營企業因其品牌效應和靈活的經營手段成功地切割到了蛋糕。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年,家樂福和一家中資的中創商業公司在中國注冊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按規定,商業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詢管理,不能投資。這就是說,家樂福只能做商業管理的輸出,而不能真正注資連鎖企業的經營業務當中去。于是中創商業公司又注冊了一家空殼的商業公司“創益佳商城”,作為中創全資的子公司,創益佳就可以不受國家有關政策的限制而進行商業經營活動,然后創益佳公司把一切業務全部托管給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作為家創公司的大股東,家樂福集團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創益佳公司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超市連鎖店的經營業務中去,并打出了醒目的“家樂福”招牌。使用這種“借殼下蛋”手段的顯然不止家樂福。國家經貿委的一位官員分析說,外方對中國的法律法規不很了解,另外對一些地方分店,當地政府提出一些不同意見。因為這有一個稅收利益問題,地方希望它在當地注冊企業,但這和我國的公司法有矛盾。公司法規定,法人型的分支機構只有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可以注冊,而不準許外商合資企業在外地注冊法人分支機構,但當地考慮所得稅問題。我們只有和當地協調,不論法律是否合理,但不能違反現行公司法。
在整合與競爭中求“雙贏”
對合資零售業的整頓也早就開始了。早在1997年8月國務院就已經下發26號文,對合資零售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并禁止地方擅自批準這類企業的進入。2000年11月份國務院再次下文重申禁令。
據了解,中國從1992年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當時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等六個城市和深圳等五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一到兩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批發業則一直禁止外資進入。1999年7月,國家經貿委與外經貿部聯合發布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經濟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兩家試點。在四個直轄市則允許對批發業進行合資合作試點。外商投資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動,原來外資不可以控股,現在經國務院批的個別企業,外資股份可超過51%。同時,試點辦法對于設立合營商業企業規定了嚴格的審批程序。違反法律規定的,由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會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進行查處。
一些法學界人士表示,國家之所以頒布有關規定和條例,采取逐步開放中國商業零售市場的政策,一方面是為了規范市場,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護尚顯稚嫩的國內企業,給它們一個學習和積蓄力量的時間,迎接入世之后的全面開放。
的確,外資零售業的迅速擴張給國內商業零售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國家經貿委的官員指出,我國零售企業與外資零售企業相比,困難不是單一方面的差距,而是在各個方面,包括經營的觀念、資金實力、技術手段、人才等等。中國零售企業的確是比較分散的、而且規模又普遍太小,而國外企業已經集團化或者形成連鎖經營格局,力量對比懸殊,零售業同其他行業一樣是講究規模效益的。沃爾瑪特一家在全球的銷售額為1400億美元,而我們的全國零售總額不過實現了3萬億元左右人民幣。當然,缺乏自有資金是限制中國零售商業發展的一個歷史性原因,因為過去一直是賣方市場,所以國家從政策上沒有支持企業發展自有資金,到現在他們只好靠貸款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倒閉的商場中除少數屬于經營不善外,多數源于貸款壓力。對這些企業而言,引進外資當然是走出困境的一條不錯的途徑。同時,國有零售業只有深化公司體制改革,改善企業負債結構和減輕企業社會負擔,使企業輕裝上陣,走規模擴張之路,才能在與外資零售業的激烈競爭中勇立潮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可喜的是,國內幾家大型連鎖企業進行了跨地區的聯合。2月初,華聯、西單和超市發在北京和上海兩大中心城市和兩大明星企業間進行了強強攜手;無論在應付外資方面還是在穩定市場方面,影響都十分深遠。
專家預測,中國加入WTO后,市場將會進一步放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和規模將進一步加快和擴大;并且,負債累累的國有批發企業和資產規模較大的百貨零售企業的體制改革將進入實質性階段;同時,以中小批發商和零售商為基礎的自由連鎖組織也將冒現。人們關心的是,在中國加入WTO后,在充分競爭后,內資、外資商業企業最終可能形成什么樣的競爭格局呢?
國家經貿委的官員分析指出,實際上任何一家外商都不可能占領整個中國市場。從統計數字看,合資企業目前的銷售總額大約只占到零售市場的3%左右,算上一些漏報的,也不會超過5%。也許最后的競爭格局是這樣的,就是外資企業很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單打冠軍”,而“團體冠軍”則是中資企業群體。(肖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