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因此,中央提出,要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不僅關系農村的發展、穩定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事關整個國民經濟。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01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所指出的,農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給農民帶來實惠,來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可能發生逆轉;農民購買力不提高,擴大內需的方針就達不到預期效果;農民生活不改善,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加;農民的投入和積累能力不強,我國農業就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農業和農村經濟不能穩定發展,國民經濟的好形勢就難以保持。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廣大農民不能富裕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不可能最終實現。因此,看待農民增收的問題,不能就事論事,而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站在國民經濟全局的高度,全面地、清醒地認識農民增收問題的深層意義。
農民增收對于國民經濟全局的健康發展關系極大。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要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這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戰略眼光的。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就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因為農業畢竟是農民收入的基本來源。農業結構是否合理,決定著農產品能不能賣出去,能不能賣個好價錢,從而決定著農民的收入能否增加。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從農業內部來看,就是因為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種種不適應。由此可見,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市場需求安排農產品生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
第二,要積極開拓農民增收的途徑。從發展趨勢看,農民從傳統農業領域增加收入的比重將逐步減少,而從現代農業、與農業相關領域和非農領域增加收入的比重會逐步加大。近年來,農民收入中來自工資性勞務報酬收入增長較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我們應當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農村富裕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民開辟新的就業和增收門路。
第三,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農業是社會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弱質產業,需要支持和保護。尤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農民增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就更要加大支持和保護的力度。從國家來講,應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使分配政策盡量向農業傾斜;從社會來講,各行各業都應當支持農業,承擔相應的義務。各地、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支持和保護農業,保護農民利益。
第四,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減輕農民負擔就等于增加了農民可支配收入。現在,農民負擔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尤其是“三提五統”之外的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和名目繁多的各種攤派屢禁不止,農民對此意見很大。我們一定要嚴格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文件,堅決制止一切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同時,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總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今年和整個“十五”期間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一件大事,各地、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認識,開動腦筋,扎實工作,真正抓出成效來。《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