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近日在考察西安和成都的高新技術企業時,談到一個問題:盡快把投資公司改組成民間銀行。而去年的11月初,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也曾召集專家對民營銀行成立的可行性進行過一次集體“會診”。他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當國外金融機構似“八國聯軍”大規模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時,如果第一線的“中央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頂不住的話,可組織“八路軍”(民營銀行)來應付危局。
去年12月19日,內地第三家股份制銀行——民生銀行上市。今年,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也將分別上市。所有這些,都發出了一個共同的信息:我國的銀行業在悄悄地發生著變革。
而民營銀行的問題,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去年年末曾經被議論紛紛的十大民營銀行的成立在央行的一句純屬謠傳中就此夭折,有關銀行業對民間開放的事就這樣從門縫里吹了一點風就又“撲”的一聲給貼上了個封條。官方聲明歸官方聲明,中國金融界的一些突出現實問題并不因為這個聲明而自動解決,只會使媒體的概念炒作降溫,但是,現實的探討必然還會繼續下去。
關于我國金融業諸多問題,經濟界人士一直爭論不休:央行制度的缺陷、商業銀行的角色錯位、股份制銀行的種種尷尬……甚至有人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完全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怪胎”,如此說法您看了可能會有嚇一跳的感覺,但仔細想想卻也不無道理。中國人民銀行——我國的央行,一直是隸屬于國務院的一個機構,在市場和政策發生矛盾時,金融指令會朝哪一邊倒不說誰都明白;商業銀行呢,徒有其名,根本沒有商業化經營的產權基礎,在央行的指導下,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經營和政策性經營,呆、壞賬累積了一大堆,資本金充足率遠低于國際公認的8%的安全警戒線;至于最近幾年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比如招商銀行、華夏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等,雖然從運作機制和經營效果比傳統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要好得多,但仍然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非銀行金融機構運行又很不規范,定位不明確,職能模糊,特別是合作金融機構,未體現其合作性質,而是盲目向商業銀行方向發展……
就宏觀面而言,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金融業發展的滯后性,尤其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滯后性。銀行業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部門,其應該先于國民經濟其它領域發展,這樣才可以保證經濟發展的持續和健康。但這一點并沒有在我國的銀行業得到實現。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銀行業自身求穩、求安逸的結果,說白了就是躺在政府的懷里犯懶!入世在即,國內的商業銀行同國際金融寡頭的差距實在太大。可入世的腳步總不能因此而停下來吧?入了世,金融市場這扇門可就關不住了,國際上的金融大鱷可都虎視眈眈地盯著呢。就我們自己的這幾條呆頭魚,恐怕經不起什么折騰,所以當務之急,給放幾條鯰魚——民營銀行,利用“鯰魚效應”激活國有銀行。
民營銀行的出現,有利于激活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機制,打擊一下國有商業銀行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高傲姿態,使其向適應市場的方向發展,增強國內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所以說,在中國銀行業的高比例壞賬和自有資本不足已經危及系統性銀行安全的情況下,民營銀行如果出臺,是對整個銀行業的“補臺”而決不是“拆臺”。
如今我國非國有經濟GDP的貢獻已高達63%,但卻遭到“金融服務缺失”的待遇,僅得到信貸資源中的30%,這不僅有待對現行金融資源分配中仍然存在的所有制差異和歧視現象的解決,從根本上講,需要民間金融機構——民營銀行來彌補這一領域的不足:我國民營經濟三大模式包括蘇南鄉鎮企業、溫州個體經濟和珠江三角洲合資企業均以中小企業為主,具有信息離散度高的特點。將其貸款需求集結成市場予以考察,國有銀行進入該市場時,信息收集和更新的成本很高,且缺乏規模效應。而民營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中具有先天的信息優勢,能把國有銀行“不屑一顧”的業務做好并獲利。
再說,從銀行業市場細分的角度來看,完善的銀行業整體架構中,也應有中小型銀行操作的空間,以豐富金融結構的微觀構成。
國有銀行有如養在深宮禁地的皇家子弟,本就缺少市場風雨的歷練,呆頭呆腦,現在國門又將打開,如果還不改變一下現狀,將來難免要被人打得臉青臉腫。還不如趕緊對那些一直受歧視、得不到認可的鄉村野孩子——民營銀行,打開一扇門,讓他們先過過招。被自己人打總比被外人打強吧?(王翠榮)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