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報告:監管效率決定基礎設施改革成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6日 13:00 南方日報 鄭子軒 沈曉飛 | |||||||||
本報駐京記者/鄭子軒 實習生/沈曉飛 世行一份最新的報告認為,為了保證以提高效益和減貧為目的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如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的結構重組或私有化改革,建立可信的監管是至關重要的。 世行6月15日發布的這份題為《改革基礎設施:私有化、監管和競爭》的報告提出,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私有化,民眾接受度很低。不過,報告認為,這種對公用事業私有化的不滿意不是由于他們的所有制結構,而是由于負責監管公用事業的機構管理不到位。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和報告的主要作者Ioannis Kessides指出,監管薄弱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改革和私有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指出,“在有些國家,私有化是在沒有機構保障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是以普遍認為不合法的方式進行的。私有化不是萬能靈藥,但回到浪費和低效率的國有公用事業的老路上去同樣也不是萬能靈藥。” 報告闡述了為實現經濟效率和普及服務之間達到最佳平衡的監管和定價的具體方法。世界銀行負責基礎設施的副行長Nemat Shafik稱,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廣泛的投資,包括公共和私人投資。 報告認為,老的國有方式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是沒有希望的,其理由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有公用事業由于在供水、鐵路、公路和供電方面的低效率,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虧損額總共高達1800億美元左右,幾乎相當于這些部門的年投資總額。 但是,即使私營部門參與基礎設施促進了投資增加和服務覆蓋面擴大。現實是,世界上還有11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24億人的住處沒有適當的衛生設施,14億人沒有電。 記者注意到,為了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世行在4月份發布的《2004年全球發展金融》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從現在到2010年每年需要基礎設施投資1200億美元用于電力部門,到2015年每年需要490億美元用于改善供水和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