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沒有象樣的企業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3日 17:59 中評網 | |||||||||
張曙光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社會經濟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中國企業的變化卻相對較小,中國企業家的成長相對緩慢,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幾個象樣的企業家。這不是因為中國人不行,不適于做企業家,而是由于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缺少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和條件。
1, 什么是企業家 什么是企業家?企業家不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是一個職能概念,不是一個持久不變的職業狀態,而是一個不斷變動之中的職業選擇,因而,不論是熊彼特,還是其他經濟學家,都是從職能上來定義企業家的。與此相適應,人們也很難給出一個可操作的企業家定義,只能從描述中加以把握。 在現有的經濟理論和企業理論中,有很多企業家的定義。如,認為企業家是企業的經營者,企業家是承擔企業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是掌握企業控制權的人,企業家是企業剩余的索取者等。這些定義雖然都有可取的成份,但都有些言不及義,比較而言,熊彼特關于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的創新者的觀點,也許更準確地抓住了企業家概念的核心和要害,突顯了企業家精神的實質和特征。盡管這一概念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局限,但是,離開了這一點,我們根本無法對企業家做出描述和分析。比如,企業家必須經營企業,但不是所有的經營者都能成為企業家;同樣,企業家要承擔企業風險,但經營者和投資者都要承擔企業風險,只是承擔不承擔或者直接不直接承擔創新的風險罷了;把企業家定義為掌握企業控制權的人,使其無法與經營者區分開來,而把企業家看作是企業的剩余索取者,則無法與企業出資人劃清界限。 2,商務獨立:企業家生成的基礎 中國經濟發展目前最缺乏的東西是什么?有人說是資金,有人說是人才,有人說是技術,其實,這些東西都不缺。其實,最為缺乏的是一種能夠促進和激勵創新的環境條件和制度規則。既然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的創新者,那么,也可以說,中國目前最缺乏是企業家生存和成長的環境和條件。 企業家生存和成長的基礎和前提是商業領域和企業活動的獨立存在和發展,而且主要是擺脫政治的參與和政府的干預。這實際上是分工和交易的要求,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安排。數年前,筆者寫過這樣一段話,曾經受到一些人的嚴厲批判,但筆者至今仍然堅持。“在現代社會中,大致有三個主要活動領域和三類人:一是政府機構及其官員,二是科研教育單位及學者,三是企業組織及企業家。其所從事的職業活動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官員的目標是職位的升遷和權力的擴大,學者的追求是知識的增長和成名成家,企業家的目標是市場的份額和利潤的增加。人們雖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地作出選擇,從一個領域進入另一個領域,但以完全脫離前一領域為前提。根據我的觀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面對信息爆炸、知識無限、變化多端的現實,心掛兩頭,勁用兩邊,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不僅如此,三個領域各有其道,各守其規,也各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三類人各顯其能,各取其利,是分工和交易的要求,也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安排,以已之道、之規、之能、之利,干預和強求他人之事,強取和侵占他方之利,必然把事情搞糟,把秩序弄亂。結果是大家受損,社會受害”。我們的問題也在這里。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只有官員,沒有學者,也沒有企業家,后二者都依附于政府機構。改革開放以后,國有企業和國有研究機構的問題依然是缺乏獨立地位和自由權利,民營企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也是大成問題的。首先,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和科研教育的管理者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不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因而,在國有單位中,到處都可以看到“武大郎開店”的現象和再分配競爭的事情。其次,政府壟斷和掌握著大量經濟資源,官員處于經濟生活的中心。不僅國有單位有著政府的直接參與和干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圍繞著政府的指揮棒轉的,政府的隱含擔保和企業的軟約束阻礙著企業家精神的出現,而且非國有單位也千方百計向政府靠攏,與政府掛鉤,政府及其官員也設法拉攏和控制民營企業,因而,一個民營企業一旦有一點成績,其老板就會在政治體系中得到一個位子和一頂帽子。這種交易雖然對于雙方都是有利的,但卻扼殺了企業的創新精神,因為,靠再分配努力比靠創新能夠得到更大的好處。再次,商業領域和企業活動的不獨立,既限制和束縛了企業經營者的活動范圍和自由,也不利于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形成,因而妨礙了企業家人格、膽識和氣魄的成長。 3, 商業信用:企業家安身立命之本 企業家的成長有賴于商業信用的發展和債信文化的形成。一般而言,有兩種信用:一是政府信用,二是商業信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政府幾乎控制和支配了全部經濟資源和經濟運行,只要有政府信用就行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分配的經濟資源在減少,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僅有政府信用就不行了。這時,不僅要有強大的政府信用,而且要有發達的商業信用。然而,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一方面按住商業信用不讓發展,另一方面又在糟蹋政府信用。隱含擔保是政府信用的濫用和對商業信用的抑制,從政府隱含擔保中產生的是無信用。于是,產生了各種扭曲行為,銀行可以不問資質債信放貸,企業可以不管自己的還款能力借錢,股市投資也完全背離公司業績。可見,沒有信用基礎,企業家是無法生存的。 我們不僅缺乏信用基礎,而且缺乏債信文化。企業家既是促進信用制度建立和債信文化形成的中堅力量,反過來,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債信文化的發展也是企業家成長的土壤。所謂債信文化就是一種自由交易、借債還錢、損害賠償的信念和傳統。這種信念和傳統不只是在鄉土社會的狹小范圍和熟人之間存在,而且是在全國范圍和全球范圍以及陌生人之間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是一個缺少債信文化的國度。盡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也有人無信義,無以立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以及仁、義、禮、智、信之類的箴言,但這充其量只存在于鄉土社區和鄉親熟人之間。因而,中國人往往在鄉土社會是君子,而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會變成小人。如果說在傳統文化中,還存有債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么,建國后幾十年的折騰,連傳統中那一點點信用也丟掉了。于是,形成了一些與債信文化相悖的信念和傳統,出現了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如,借債不還,欠錢有利、有理,債權人怕債務人;殺熟;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以及貪污腐敗等等。這樣一來,信用成為當前最稀缺的東西,我們的社會幾乎成為一種債信文化的沙漠。這種情況的形成與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有很大關系。目前,有些地方開始著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這是一件好事,但關鍵仍然是政府要尊重產權,保護產權;重視信用,維護信用,進而在全社會確立誠實守信的理念和傳統。 4,競爭秩序:企業成長的根本途徑 競爭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它可以減少無知,擴散知識,抑制錯誤,激勵爭勝。要找到在發現前發現者對其征兆一無所知的知識,必須有作出驚人發現的能力和準備,企業家精神就是要永遠準備感受驚奇,永遠準備借助這樣的驚喜采取必要的步驟,謀取取利潤。而準備(承受風險)的程度和競爭的強度,既取決于市場參與者投入交易成本的傾向,也取決保護競爭的制度,即取決于競爭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