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分析 > 張曙光 > 正文
 
債信文化的形成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3日 17:42 中評網

  張曙光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

  一 什么是債信文化

  債信文化是一種自由交易、借債還錢、損害賠償的理念、傳統和行為規范,用以支配和調節著人們之間的信用關系和信用行為。它形成于商業社會或市場社會,并隨著商業的
NEC百萬象素手機1元拍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2004環球小姐總決賽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
發達和市場的進化而發展,與契約文化、商業文化是同一種文化形態的不同表達和不同稱謂。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債信文化是建立在個人經濟自由權利,特別是私人產權得以明確界定,并得到有效實施和保護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它才能支持社會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減少人們相互交往的風險和成本,形成一種可以擴展的合作秩序。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債信文化不只是在鄉土社會的狹小范圍和熟人之間存在,而且是在全國范圍和全球范圍以及陌生人之間發展。它是人們后天習得的,是一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獲得的交往能力和秉性,不僅具有普適的性質,而且具有規范性內涵。

  作為個人的一般思想,債信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緩慢地演變的,它要經受時間的檢驗,并且是隨著經驗的積累而演化的,因而,這種演化不僅是邊際性的,而且是路徑依賴的。

  作為一種共享的價值和一套規則體系,債信文化體現在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上,成為調節人們信用行為的機制。其中,有些制度規則可能是明晰的和正式的,但更多地是隱含的和非正式的,有的甚至要靠符號來支撐,它滲透在人們的血液里,融化在日常的習慣中,通過經驗和實踐而習得,并通過自發的遵從而發揮作用。

  二 為什么提出和討論債信文化

  中國是一個缺少債信文化的國度,又是一個急待建立和發展債信文化的國度。盡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也有人無信義,無以立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以及仁、義、禮、智、信,溫、廉、恭、儉、讓之類的箴言,但這充其量只存在于鄉土社區和鄉親熟人之間。因而,中國人往往在鄉土社會是君子,而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就有可能變成小人。盡管近代以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中國也曾經出現過高風險的金融業,晉商票號的繁榮,其銀票曾廣泛流通,西至圣彼得堡,東達神戶,其信用之好,效率之高,令人嘆為觀止;上海、江浙一帶民營資本的發展,也曾造就了近代商業社會和市場制度的萌芽。但是,由于范圍狹小,時間短暫,再加上環境的變故,它們不僅沒有成長壯大,反而凋謝和枯萎了。

  如果說在傳統文化中,還存有債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么,建國后幾十年的折騰,連傳統中那一點點信用也丟掉了。首先是對私人產權的大規模的侵犯,特別是作為政府的一種持續的制度性行為,其結果是公有產權的廣泛普及和私人產權的幾近消滅;其次是對民間信用的取締和剿殺,以至在其鼎盛時期,個人的金融決策及其與金融機構的關系除了簡單的現金儲蓄以外,幾乎不可能發生任何金融交易,個人之間也很少發生信用往來和金融交易;還有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對于種種失信行為的褒揚和對誠信行為的批判。于是,形成了一些與債信文化相悖的理念和傳統,出現了很多背信棄義、食言悔諾的行為,如,借債不還,欠錢有利、有理,債權人怕債務人,逃廢債;殺熟;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以及貪污腐敗等等。甚至一些官員從銀行貸款為政府搞建設,當銀行提請其還貸時,竟然十分詫異,不知道這里還有借債還錢一說。這樣一來,信用成為當前最稀缺的東西,我們的社會幾乎成為一種債信文化的沙漠。

  這種情況并不奇怪,計劃經濟是一種統制經濟和命令經濟,僅僅依靠行政層次和行政命令,整個社會和經濟就能夠有效地運行,既不需要在人們之間建立什么信用關系,也不需要發展什么信用交易,債信文化也就沒有生存的土壤和環境,或者說,只要有政府信用和命令文化就足夠了,民間信用和債信文化都是多余的,F在,我們正在告別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雖然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也離不開政府信用,但卻無法依靠政府的命令來維系和調節,而必須以發達的民間信用為基礎,靠自發遵從的債信文化和契約文化來維系的。鑒于信用基礎的式微和債信文化的缺失,因此,發展民間信用,建設債信文化就是當務之急。

  市場經濟需要有發達的金融體系和金融交易,而后者是靠信用支撐的,其本質就是信用,因為,信用一旦能夠轉讓和交易,就產生了金融,金融的發展與信用的發達和債信文化的繁榮是相表里的。不僅如此,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健全和有效的金融體系是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發達的債信文化是金融體系健全和有效的本源。一旦發生信用危機和金融危機,整個經濟生活就會陷于混亂狀態。這是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的。從近代以來的情況看,所謂經濟危機,其實就是金融危機和信用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中國建立和發展市場制度,其核心就是如何建立和發展信用制度和債信文化,防止和避免金融危機和信用危機。

  三 開放民間金融和民間信用:債信文化形成的必由之路

  當前中國的現實是既缺乏債信文化又急需債信文化,而債信文化的形成又是人們在信用活動和金融實踐中耳聞目染、逐漸習得和不斷積累的過程。因而,建設和發展債信文化,首先有一個解除政府管制,讓人們放開手腳,積極參與和發展信用交易和金融活動的問題。我們目前的誤區也在這里。由于信用基礎的脆弱,債信文化的缺失,金融風險的積累和威脅,因而,風險防范成為主要任務,而金融發展和信用擴展成為次要的事情。不僅如此,防范風險成為抑制民間金融的代名詞。于是,一方面收緊個人的信用往來和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不允許民間金融和民間信用的發展。其實,一個人如果不與他人和金融機構發生信用交易和債權債務關系,沒有任何信用記錄,那么,他對信用和金融的理解和認識,要么是空白,要么是膚淺的,債信文化就不可能成為人們的一般思想和觀念。同樣,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發達的信用交易和錯縱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這個國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具有債信文化的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然而,要發展信用交易,培育債信文化,是需要扎扎實實做些具體工作的。這里,我們想以助學貸款和民間金融為例,稍作分析。

  目前,助學貸款的發放率大約在10-30%之間,據說是因為學生的信用差,還款率低,銀行的損失和風險比較大。于是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把發放助學貸款與建立學生的個人信用檔案和信用記錄結合起來,用個人信用檔案代替以前的人事檔案,這一問題也許不難解決。這樣做的好處主要不在于提高助學貸款的還款率,而在于通過自己的實踐,向學生灌輸一種誠信守約的理念,確立一種借債還錢的思想,使之從一進入社會起,就懂得愛護自己的信用,積累自己的信用,F在的問題不在于學生的信用差,而在于國有商業銀行沒有激勵去從事這件事。一是因為助學貸款數量小,交易成本高;二是因為建立個人信用記錄和信用檔案有外部性,成本要自己負擔,收益是他人的和社會的。因此,與其在貸款利率上實行優惠政策,不如在建立信用記錄上實施鼓勵辦法,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不僅如此,既然建立了信用檔案和信用記錄,就要運用它,讓它發揮作用,成為促進債信文化形成的工具。

  民間金融活動和民間信用交易是培育債信文化教育的大學校。在這里,債權人和債務人平等對峙,相互競爭,討價還價,締約踐約,自由交易、借債還錢、損害賠償的理念和傳統就會逐漸在人們的心中扎根、發芽、生長,誠信守約就會成為人們普遍的行為準則。然而,我們至今仍然不承認民間金融的合法存在,甚至隨意關閉民間信用機構。其實,民間信用的問題與其說是它本身固有的,不如說是政府視為非法,圍剿和取締的結果。因為,在一個天天面臨制裁的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比正常情況下要嚴重得多,由此引起的道德風險,特別是逆向選擇的問題更大。既然社會存在著巨大的融資需求,而國有金融又滿足不了,實行管制的結果,實際上是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獲利空間,管制得越嚴,獲利的空間越大,地下金融和高利貸就越活躍,假冒偽劣就越盛行,市場秩序就越混亂,社會信用和社會道德的破壞就越厲害。我們目前就陷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不能自拔。因此,要要建立市場經濟信用基礎,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債信文化,放開民間信用和民間金融是必由之路。否則,就是葉公好龍,自欺欺人。

  四 放棄隱含擔保:清除債信文化教育形成的障礙

  阻礙信用基礎和債信文化形成的不僅在于政府對民間信用和民間金融的嚴格管制,而且在于國家信用和國有金融本身的缺陷。其集中表現為企業的軟約束和政府的隱含擔保。這實際上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由于國有企業的控制者和經營者不是企業家和銀行家,而是政府官員,由于可以就企業的財務與政府重新談判,因而,企業的投融資行為與其說是一種信用行為,不如說是一種投機行為,企業對于銀行的債務,要么是千年不賴,千年不還,要么是假破產,真逃債。這不僅無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而且在破壞人們心目中借債還錢的理念。與此相適應,政府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銀行的隱含擔保,更是進一步瓦解和破壞整個社會的信用基礎。債轉股就是最好的例證。

  債轉股和股轉債如果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和市場選擇,那么,就是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和市場風險而進行的資本結構的調整,影響的只是企業本身的績效,但如果是政府行為和政府決策,其影響就是另一種情形。對于企業來說是減債減負,遵循的是歧視性的規則和優汰劣勝的規則,企業還會繼續不顧還款能力借債,也會千方百計地逃廢債;對于銀行來說,是剝離不良資產,改善資產質量,自然會繼續不問資質債信放貸;對于資產管理公司來說,為了盡快地將手中的股權脫手變現,于是熱衷于PT和ST公司的重組,阻礙其下市和退出。這樣一來,激勵和培育的不是誠信行為和債信文化,而是尋租行為和尋租文化。因而才有如下的結果出現,債轉股剝離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并沒有減少,仍然高達25%以上;1998年政府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充實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使之達到8%的國際標準,但是,經過幾年的運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實率又下降到5.7%,其中農行下降到1.4%。這一結果所傳達的信息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影響,也許比其本身更嚴重。

  消除政府對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隱含擔保,涉及到整個經濟體制特別是國有經濟根本變革,徹底改變目前以國有產權為主、政府壟斷和為國有企業服務為特征的金融結構。當然,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但這一方向必須明確而堅定,這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緊。

  總之,債信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和互動過程,需要的是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地積累,方能有所成就,而不能在相反方向上使勁。

  2002/05/05,于北京方莊芳城園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國工人在阿富汗遭襲
胡錦濤出訪歐亞四國
雅典奧運圣火全球傳遞
美國前總統里根病逝
八國首腦會議
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赴美
《后天》 孫燕姿巡演
2004歐錦賽 NBA總決賽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