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來自正確地應對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4:54 人民網 | |||||||||
吳敬璉
隨著11月中旬中國正式加入WTO在即,中國經濟在加入WTO以后發展前景的話題再次成為經濟界討論的熱點。討論中最常見的一句話是:“中國加入WTO,既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人們往往把入世的“機遇”理解為只要一加入WTO,出口對象國消除了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我國出口就自然而然地大幅度增加;只要外國投資者對中國開放國內市場抱有信心,外國投資就會源源而來,等等。我覺得這種理解過于簡單和樂觀了。決不能以為加入WTO以后天上會下金雨,不用努力,機遇便自然降臨。我同意這樣的判斷:“機遇是潛在的,挑戰卻是現實存在的。”為了使潛在的機遇變成現實,必須準備作出艱苦的努力。 事實上,在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將遇到嚴峻的挑戰。 中國經濟有它的巨大優勢,也有明顯的弱點。在過去的年代里,中國經濟表現良好,甚至在全球衰退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弱點被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政府的行政保護、“傾斜政策”等等所“屏蔽”和淡化了。 加入WTO,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打通”,我國的企業和政府都要根據WTO的要求,按照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去玩“游戲”。上述保護和“屏蔽”在不超過5年的過渡期以后將不再存在。中國企業要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中國經濟要能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不能再靠政府的保護,而是要取決于自身的素質。如果根據這種要求審視我國的企業、我國的市場環境、我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規制方式和監管質量,就會發現,加入WTO的挑戰是十分嚴峻的。例如:(1)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遲滯,農產品成本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廣大農民群眾貧困狀態沒有消除;(2)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企改革尚未到位,國有經濟效率未有根本提高,大量國企“下崗職工”分流成為重大社會問題 ;(3)銀行體系相當脆弱,資本市場不能實現有效配置資本資源和度量企業績效的基本功能;(4)法治沒有確立,市場秩序混亂狀況和腐敗蔓延趨勢尚未扭轉。在這種情況沒有改變的條件下,即使加入了WTO,中國出口收益也未必能夠大幅度地提高,中國市場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也未必能夠大幅度增強。相反,國內經濟卻會受到進一步開放的巨大沖擊。 面對這種形勢,不變革圖存、加快推進改革以便存利去弊,增強自身體質,將會如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所說:“死路一條”。不過出路是存在的。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不論遇到什么樣的風浪與挑戰,依靠改革開放,總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經驗告訴我們:改革的最大困難來自由既得利益產生的體制惰性。我國政府加入WTO時的承諾,為市場化改革設定了時間底線。這就為克服由保守思想和既得利益產生的體制惰性提供了極其強大的動力。我們正是要在對挑戰作出正確應對的推動下,加快我們的改革步伐。 總之,我以為機遇來自對挑戰的正確應對。我們是否能把加入WTO提供給我們的潛在機遇變成現實,取決于改革在如下方面的實際進展:(1)切實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啟動民間投資;(2)加快完成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使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真正到位;(3)加快銀行體系的改革,在規范的基礎上發展資本市場;(4)改變用內部文件、審批制度、政府政策和對企業進行微觀干預等管理社會經濟事務的老辦法,實現政府規制(監管)的轉型;(5)建立透明的法律框架,實現司法機構的獨立審判和公正執法,確立法治社會。 * 這是本文作者2001年10月22日在廣交會“WTO與中國經濟”論壇和10月27日“天津市長國際顧問論壇”上的講演要點。載《人民日報》2001年11月05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