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3:42 中評網 | |||||||||
關于資產重組中的資產價值問題 樊綱 國企改革、產權重組、出賣企業(資產),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等,現在已經被大家從觀念上開始接受了。也有了一些政策。但是,反對意見還在,有老的反對意見,也出
種看法其實似是而非,因此從經濟學的基本道理上說,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定價不對的東西。我們是否想過賣不出去的東西是否是要價太高了。 這里的問題首先在于如何認識“資本的市場價值”。資本的本質在于它可以生利,在于給資本所有者所帶來的未來收益。因此,資本的市場價值,不是它的“帳面價值”,甚至不是實物資產的“重置價格”,而說到底,是未來時期內(可以假定無限時期內)預期收益(當前形成的預期)折現值的總和。一百萬元建一個企業,利潤豐厚,其資本的價值可以是100億;而100億建的廠,若已不能贏利,可能只值100萬(可能就等于清償拍賣后的殘值),這時你若定價100億,當然賣不出去。如果一個企業已經虧損,還有一大堆欠債,或者還有一大批工人無法安置,其市場價值可能還是“負的”。你還要按帳面資產的價值賣,還想從中撈一筆,當然不會有人買,除非政府強令另一個國有企業去“接收”,但那顯然已不是我們這里談論的買賣關系。 當然,虧損企業并不一定賣不出好價錢,原因是在你手里是虧的、在你的體制下是虧的,到了新買主手里可能就能贏利,所以買方價格可能是正的,因為對于他來說預期收益是正的。買賣關系中包含著“體制改革”。“賣”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體制改革、產權改革,“賣得出去”這件事本身就意味著賣出之后可能發生的效率改進(在許多情況下,賣了不等于從此一定會逐步發生改進,但不賣一定不會發生改進。 不過無論如何,買者出的價,一定不僅包含對企業目前經營效果的評論,而且包含著對以下兩大重要因素的考慮:一是企業債務。你讓他背走債務,將來還本付息,所謂的購買價格自然要打一折扣。二是富余職工的安置。由你來安置職工,不由買主承擔責任,他可以付的價自然會高些,否則,自然要低些。所謂“資本收益”,最終起作用的是“凈值”── 一切收益減去一切成本,包括買下企業后可能要面對、要處理的一系列歷史遺留下來的“麻煩”(我們的企業中由于過去方方面面的產權不清,會有一大堆的麻煩)所需付出的代價(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的代價)。形式上的購買價格,不過是把一切未來要付出的代價都計算了之后現在所要支付的東西,它只是一個購買一個企業所支付的“總價格”的一部分。 所以,有時看到我們的有關部門一廂情愿地按照企業資產的帳面價格為一些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冗員累累的企業“開價”的時候,我往往很奇怪:他們怎么不反過來想想:如果是你,你會按那個價格買企業嗎?(據說現在有的地方現實了一點,可以“下浮”20%,只是不知這個百分比是憑什么定的)。 韓國的大宇汽車公司,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大企業,最近被以幾千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當然嚴格地說是叫作“與人兼并”)。這個價格當然離它那幾百億的帳面價值相差甚遠,但因為它欠了一大堆的債,要改造、重組還要有很多投入,價不降到這個程度不會有人要。德國政府從1990年到1995年,通過“國有企業托管局”,把原東德的國有企業都賣掉了(除了關掉的外)。但那是它花了兩千多億美元把它們賣掉的(請注意,這里是花錢賣東西,而不是花錢買東西),那花的錢,當然主要是用作安置工人、清償債務、治理污染等等,以便使買主能把東西“拿走”,否則,許多東西即使白給也還是沒人拿。 可見,那種說現在賣不出去東西已不是觀念的問題,并不全對。這里還是有一個觀念的問題:如何認識什么是資本,什么是資本的市場價值。 資本價值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它直接涉及另一個概念:“資本流失”。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資本按照市場價值賣了出去,但由于這一成交價低于帳面資產價值,便會被說成是資產流失。問題的復雜性在于,資本的買賣,很多情況下并不經過一個市場競價過程,而只是買賣雙方一對一討價還價的結果,雙方對同一資產的價值判斷,自然是不同的,賣者盡量報高,買者盡量壓低,再有一個第三者,又會有第三種價值判斷,很難有一客觀準確的標準(未來收益還沒有發生,還只能是主觀預期)。這在客觀上也為真正的“資本流失”即利用資本交易中飽私囊的行為提供了機會,使真的流失與假的流失混在一起,難以分辨。 在這個問題上,由于在現實中很難有完美的解決辦法(請兩個外國的資產評估機構來評估,不僅成本太高,得不償失,也不一定解決問題),所以只好“求其次”,用另外的一些標準來間接地加以判斷,比如好好查一查是否有人在資產交易中個人拿了“價外的好處”。 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于把問題“想一想開”,把各方面的收益與成本加起來統籌考慮。賣掉了企業,政府甩掉了包袱,今后不再有補貼性支出,不再有人整天找上門來要錢、要物、要安置人,不再天天發愁去解決國企內的一大堆頭痛的問題;相反,企業改了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政府還可以增加稅收,而且,政府從此集中精力干自己該干的事情,包括“加強稅收征管”,財稅收入會有更大的增加,也可建更多的公共設施。里里外外,減支增收,比拖下去不賣會合算得多(拖下去不賣,情況還會“動態地”惡化,支出會比現在還多)。 應該想到的是,現在我們賣資產不僅是為了收錢,更重要的是為了改制,為了改制后效益的增加。把這些問題都考慮進去,有些交易就會顯得合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