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3:34 中評網 | |||||||||
樊 綱 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問題,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難題。目前農村大多數勞動力仍然從事農業,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農業活動;而中國的農業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難以開展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技術落后,人均勞動收入也非常低;擴大農業產量,市場容量又有限,價格下降使農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災,價格上升,產量卻下降,收入
所有這些問題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與農業有關問題的范圍內做文章以求解決以上的問題,目前看都是難以奏效的,或者是難以實施的。我們不妨就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一些分析。 第一,關于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許多人都認識到家庭經營規模小、效益差是當前中國農業的一個問題。但是中國農業經營規模小不是一個技術問題,甚至不是一個組織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在五億勞動力、九億人口仍然依靠農業為生的情況下,少數人的“規模經營”,意味著多數人“無地經營”。因此它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人口的問題、一個就業和收入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也就是在許多人離開土地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在某些沿海地區,正是由于人走了,規模經營才開始實現了)。 第二,很難靠提高農產品高價來維持農民的收入。中國國內市場的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大高于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在加入WTO,進一步加入國際市場的前提下,維持這種高價已經成問題,更不要說再進一步提價了。而且從國內市場本身的供求情況看,目前的市場價格在相當一段時間可能都難以持續提高(不因進口增加而趨下降已經不錯了)。人為地提價,只能使供給擴大而迫使市場價格下降。在這里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想保持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盡快實現經濟的現代化,保持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我們還不能人為地把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大大高于國際價格的水平上。這是因為,食品價格是決定非農產業勞動力成本的重要因素,勞動力成本越高,我們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越低。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于勞動力成本較低這一比較優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價格對我們的經濟整體發展是不利的。國際上一方面有人希望中國開放農產品市場(主要是農場主集團),而另一些人(主要是工業集團和勞工組織)則巴不得中國封閉市場,搞“糧食自給自足”、“自己養活自己”,因為這樣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就會因農產品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對他們的競爭力就被削弱,他們的就業就可以保住。都是有他們的利益在背后的。而比較符合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能符合農民的長遠利益的作法是,將農產品價格維持在現有水平,當需求擴大時,如遇供給不能跟上的情況,就靠擴大進口來彌補不足(目前我國進口糧食只占總消費量的1%左右,進行適當調整而又不損害“糧食安全性”的余地還很大)。但是顯然,在農產品價格問題上作文章,已經 不能解決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慢于其他產業的問題。 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當長時間內還不能變。與規模經營相關的問題是土地制度問題,這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有一些爭論。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狀況和農民收入結構而言,農戶承種的那一小塊土地,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來源”,而是“社會保障”(“保命田”)。有了這樣一塊強制性地不可出賣、不可轉讓(當然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轉租)的土地,至少為農民提供了基本收入源泉,在農民無法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如進城務工或鄉鎮企業)、或者又失去了收入較高的非農就業的時候,可以有一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避免中國陷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所發生的“城市貧民”問題,在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多數農民已經在非農產業中獲得了穩定的就業之前,中國的土地制度是不應發生重大改變的。 而從以上三個“不是出路”的問題的分析中,我們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國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即農村人口就業的非農產業化,或稱“農民的非農產業化”,也就是多數以至絕大多數農民(80%以上)最終都能在非農產業(工業、服務業等等)中獲得穩定的就業。說到底,中國的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數農民不再是農民!依賴于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農業的經營才能更有效率,農業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農產品的價格也才能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發生應有的變動,留在農業中的勞動力才能從專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生產活動中獲取更高的收入,農業和工業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會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才會縮小。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真正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定要超越農業的范 圍、超越農村的范圍、超越農民的范圍加以思考,反倒應該更加關注、更加重視如何發展工業、發展非農產業的問題,更加重視這些產業如何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業,使這些行業所能提供的就業迅速增加(而不是象最近幾年增速趨緩)。這里要認識的一個基本經濟規律是,當人們解決了吃飯這個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收入的提高,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整個經濟的發展,就不再主要取決于農業的發展(雖然仍然要以農業為基礎,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是這樣),而是取決于我們生活消費中其他非農產品的增加,如衣物、住房、電器、交通、通訊、旅游、娛樂、公共基礎設施,等等。這時經濟發展或經濟現代化的基礎標志就是從事農業活動的人數和時間越來越少,而人類的其他活動越來越多。只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這一基本趨勢,并由此出發制定我們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我們才能逐步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短時期不能完全做到的事,不等于現在就可以不去努力朝那個方向去發展;只有現在開始努力了,最終才能積過去之努力而最終解決問題。短期內的政策制定,必須與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相銜接,才能保持持續發展勢頭,不因當前的短期需求而耽誤問題最終獲得解決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