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國銀行在境內發行了第一張長城借記卡,標志著銀行卡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時至今日,各種各樣的銀行卡已進行尋常百姓家,很多人的錢包里都裝有數量不等功能不同五顏六色的銀行卡,有只能先存錢后消費的借記卡;有存一定款項但可以超額消費的準信用卡;有不須存錢就可以消費的信用卡等。
有一組數據耐人尋味:調查顯示,在我們已經發放的3億多張銀行卡中50%以上是長期
不用的“睡眠卡”,幾家老牌國有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平均每張卡透支額不足百元,而銀行卡交易在社會消費總零售總額中的比例還不到5%。
銀行卡作為居民一種常用的電子支付工具,部分具有貨幣的功能,方便了存款、取款、匯兌、結算、消費甚至信貸等。這是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直接用途。在宏觀經濟部門看來,銀行卡的發展有利于減少現金流通量、加速資金周轉、完善支付結算手段等。如此“雙贏”的格局,為什么沒有出現大家期望的銀行卡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呢?
廣告上,“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實際上,我們即使有很多卡也常常走不出一家酒店,飛不出一個城市,到底是什么問題呢?簡單羅列有以下幾個:一是不能跨行使用,國有大銀行,行行獨立;地方小銀行,個別聯合。商場的收款臺上,酒店的大廳里,POS機、ATM機,林林總總,機滿為患,因為不通用,只好如此。二是不能異地使用,即使是同一家的銀行卡,在大城市之間還可以劃卡,但在更多的中小城市里就成為真正的“卡”了。三是消費者對銀行卡的安全性仍心存疑慮。以借記卡為例,消費者將大把的鈔票放到里面,換來一個“奇妙”的卡片,總是不塌實,需要的時候錢從哪里來。第四,卡雖然有3億張,可全國1400萬個商家中只有30萬個能收卡,不到3%。百姓的生活事無巨細,柴米油鹽總不能都去為數不多的幾個高檔商場去買吧。還有其他問題,如存取款等待時間長、經常出現故障、收費等。
原因在哪里,各有說法。技術人員認為,我國的銀行卡發展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各金融機構自成體系,獨自進行技術開發、設備購置和維護,因而技術標準不同、處理程序不同,不同的卡不能通用,跨地的卡不能響應。
消費者認為,國內關于銀行卡的立法還沒有完善,對發卡人、持卡人、商戶等參與者的權力、責任、義務等都沒有進行嚴格的規范,無法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銀行卡出現糾紛和詐騙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也喪失了使用的積極性,還是保守一些為妙。每種說法都道出了一部分實在的理由。(李艷紅)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訂實用短信,獲贈超大VIP郵箱、個人主頁、網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