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撰稿李文川北京報道
傳聞絕非空穴來風
盡管不斷有否認即將降息的說法,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年內降息已成定局。
“我們已接到了上面通知,人民幣存貸款利率馬上要下調,你如果要買保險得趁早,到時候等消息公布后保險就得漲價了。”近期,不少人壽險公司業務部的保險代理人員格外繁忙,不停地撥打電話,發布銀行“降息”消息。
記者就此向人行有關人士咨詢,該人士表示:目前沒有接到任何降息消息。他介紹,以往接到類似消息,都是在前一天快下班時得到文件通知,然后緊急傳達給商業銀行并印發公告公布于眾。
是走漏了消息,還是個別保險人員的不實花招?目前仍難確定。惟一可以確定的是:降息作為保險促銷手段這招靈——一些保險機構近來每天的業務量已是往日的一倍以上。
時下,關于人民幣利率要降的傳聞不少,與上述傳聞不謀而合的是債券市場的表現。如果按照市場行為涵蓋一切信息的有效市場理論,降息最大的受益者是債券,而近期2001年記賬式(七期、十期)國債因受降息影響預期收益增高都放出成交巨量。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通貨緊縮加劇,再次降息的呼聲明顯多了起來。雖然有關方面不久前曾明確表示,中國預防通貨緊縮的措施有許多,降低利率只是其中一種。
能夠證明市場關于降息傳聞絕非空穴來風的還有高層的態度:國家信息中心不久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由于民間投資跟進緩慢、投資效率較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就業形勢嚴峻以及出口狀況短期內難以改觀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針對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出現負增長、通貨緊縮有可能出現的現象,國家信息中心有關專家建議,如果今后還是負增長,央行可考慮對存貸款利率作小幅下調。報告明確表示,盡管降息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不是十分明顯,但能起到穩定投資者和消費者心理預期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表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9·11事件后,估計今年內全球的貨幣態勢將進一步松弛,這可能對我國利率的總體水平產生向下的壓力!狈N種跡象顯示:我國已加入WTO,今后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將更為緊密,在全球各國紛紛降低利率刺激經濟的情況下,為了讓中國經濟列車運行不減速,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利率下調將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降息空間仍有但不大
人民幣名義利率自1996年5月1日以來連續7次降息,已處于歷史低位。以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為例,目前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水平為2.25%,扣除利息稅,實際上年利息率僅為1.8%。可以說,名義利率進入了近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利率已降到了谷底,一般不會再降了。但是,今年以來,美聯儲連續10次降息,中國也連續9次降低境內外幣利率,使得人民幣與外幣之間出現了較大的息差。另外,由于世界經濟發展放緩,國內經濟的增長也有減速的跡象,因此產生了希望政府動用貨幣政策手段刺激經濟的要求。
先看國內,今年前三季度GDP呈增速減緩趨勢。官方統計顯示:在上半年GDP7.9%的增長中,按不變價格計算,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7%、34%和-11%。1至9月,我國的外貿出口僅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增幅劇降了28個百分點,預計下半年出口增速仍將在低位徘徊,全年凈出口對GDP增長幅度的貢獻仍為負值,因而擴大內需的壓力明顯加大。
今年1至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而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6%,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9月份下降了0.1%,這是自去年4月份以來第一次出現下降,還有作為反映物價的先行指數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批發價格指數,已經于今年的五六月份先后變成負值,這種趨勢似有愈演愈烈之勢,通貨緊縮抬頭不言而喻。這為利率的下調創造了應有的空間和必要的條件。
當前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名義利率2.25%,考慮到利息稅的因素,再剔除1%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仍達0.8%,反映貨幣利率仍是正數。金融分析家認為盡管空間有限,幅度較小,進一步降息對經濟刺激的作用越來越小,利率下降的直接效應不可估計過高,但作為一個政策信號,對經濟運行產生的總體效應卻是不可低估的。采取這種貨幣政策至少可以向社會清楚傳達一個信號:宏觀決策部門正在認真關注經濟現狀,有助于提升社會公眾信心。
實際上,今年以來市場利率的下降已先于政策作出反應。6月6日發行的15年期國債利率為4.69%,10月22日發行的20年期國債,利率只有3.85%。國債發行利率的下降,是整個市場利率下行最重要的信號,由此導致交易所國債現券市場交易品種的收益率整體下降。截至10月31日,現券平均收益率從上月末的3.39%下降到3.021%。這雖然并不代表現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目標,卻充分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利率走勢的市場預期。
降息是一把“雙刃劍”
降息的好處是給社會特別是企業一個寬松的融資環境,從進一步擴大內需、提高經濟增長率背景出發,適當下降存貸款利率有其內在依據。但是,利率下調是把“雙刃劍”,舞不好不僅難以達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反而可能導致其它問題的發生。這主要表現在:
利率下調有可能難以刺激消費需求。1996-1999年間,我國連續7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但就刺激消費需求擴大而言,功效甚微。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目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雖然數額巨大,但這些資金主要不是用于日常消費,而是用于保障未來消費(如購房、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即便存款利率再降低,對絕大多數居民來說,也很難將這些資金用于日常消費以使未來消費處于缺乏保障態勢;其二,雖然我國多年推行消費貸款,但貸款占居民消費的比重依然相當低,且絕大多數居民仍未接受“負債消費”的理念,因此,貸款利率下調能夠刺激的消費需求極為有限。
利率下調有可能難以刺激投資需求。目前雖然對一些企業來說資金短缺,但對另一些企業來說資金相當富余。央行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1998年以來,企業存款快速增加,這說明就總體而言企業不缺資金。目前在擴大投資需求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可供投資方選擇的投資項目供給嚴重不足;民營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本性資金來源,因此,缺乏申請貸款的能力和足夠的投資能力。而這些問題不是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所能解決的。
利率下調將給銀行等金融機構運作帶來更多難點。到2001年7月末,全國金融機構存貸差達到2.7萬億元,這不僅意味著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存有大量閑置資金,而且意味著巨額利息收入的損失。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存貸款利率降低幅度不當,將進一步擴大這些機構的運作難度,甚至可能引致其它問題發生。
因此有觀點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貨幣政策已經不靈了,我國已陷入了“流動性陷阱”。也就是說,即使把利率降到零,也不能使銀行貸款、企業投資、居民消費得到增長。但一些資深金融分析家并不這么看,他們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出發認為,盡管流動性陷阱是需要警惕的,但現在中國貨幣政策處于流動性陷阱中則可能是一種誤解。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利率是受到控制的,至少在理論上,利率是可進一步下降的,而且并沒有發現由于利率下降導致銀行存款大幅滑坡的情況。他們建議:如果選擇繼續降息,那么幅度尤其是存款的降幅就不應該偏小。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