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以后,中資銀行將如何面對激烈競爭?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加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12月1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銀行家匯聚深圳,就中國金融法規、政策及監管手段如何與國際接軌,入世后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中外銀行合作的途徑與前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馬德倫指出,加入WTO后,可以預見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之間會
產生十分激烈的競爭,外資銀行將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高投入、信息科技、管理技術、激勵機制等手段加快進入中國,會與中資銀行挖人才、爭客戶、搶市場。他表示,為了應對這種競爭,中資銀行除了要迅速改革產權制度、進行內部完善、加強外部管理外,最重要的是不要抱原來的想法,心里老想依賴政策上的優惠或保護。只有在心理上自立,然后才能在行動上自強。
馬德倫認為,在當今的中國內地,現有的中外資金在市場份額上的分配,其實并不是完全競爭的結果,而是在不充分的競爭條件下產生的。目前,在我們銀行業的總資產中,外資銀行占了不到2%,這就是不充分競爭的一個結果。
在世界排名前1000家大銀行中,中資銀行有14家榜上有名,很多人對此感到自豪。但是,從中資銀行的稅前利潤、利潤增長、資本利潤率、資本收益率等方面來說,我們是落在后面的。因此,規模并不代表實力。在我們看到規模優勢的同時,還應該看到在規模優勢掩蓋下的一些不具備競爭力的方面。比如說,在機構方面我們的銀行大大小小加起來有11萬多個,遍布全國城鄉,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在管理上,越是基層的地方,管理越差,出的問題也越多。
目前,外資銀行雖然只有191家,但其營業機構主要集中在國內20個大城市,特別是集中在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在市場份額上,雖然外資銀行總的份額較小,但在一些中心城市,外資銀行占領的市場份額已經不小,如在上海、深圳、廈門,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分別占到50%、65%、35%。
馬德倫認為,中國銀行業有60%的利潤來自于10%的優質客戶,而這10%的優質客戶必然是外資銀行亟需爭奪的焦點。因此,中資銀行不能再依靠政策優惠“吃飯”,必須完全早日走向市場。
中國入世后,銀行業是最先受到沖擊的行業之一。中資外資銀行如何在競爭中實現雙贏,成為全球銀行家關注的問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