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養老金和人壽保險所管理的金融資產對資本市場的推動
二是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的趨勢
本報記者萬云:11月22日,中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周正慶在“中國保險市場與WTO國際高峰年會”上談及中國保險市場在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中應參照國際市場的經驗和趨勢,
進行必要的準備工作。他認為,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一是通過養老基金和人壽保險所管理的金融資產正在迅速地增長,并且日益對資本市場的擴張和深化起到顯著的推進作用。二是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趨勢。
保險資金入市
可以思路再活躍一些
周正慶談及,據有關機構統計,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養老基金與人壽保險所管理的金融資產,已經超過GDP的100%。而理論研究表明,當金融資產逐步轉化為養老金和人壽保險所管理的形式時,整個金融體系的品種結構、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都相應會發生深刻的變化,表現為長期利率相對于短期利率下降,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提高,推動資本市場總量擴張,資本市場相對于貨幣市場有更快的發展。
周正慶分析了境外保險業與資本市場的鏈接渠道:一是資金的連接,在養老基金與人壽保險所管理的金融資產迅速增長的前提條件下,據對33個國家平均數據的統計,股票資產占保險投資組合的43%。二是主體的連接,即全球主要的保險公司大多已在控股公司的模式下,成立了資產管理的分支機構,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大多成為證券市場的主要機構投資者。三是產品的連接,目前許多保險公司出售分紅產品和投資連接產品,其保險功能已退到次位,而以分紅和投資功能為主,保險產品直接與資本市場的漲跌掛鉤。
人壽保險公司銷售的大多是10年、20年期限或者更長時間的產品。周正慶說:“保險機構對于資本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發展的推動作用,根源于其長期性的負債結構。同樣作為機構投資者,保險機構的負債結構比開放式基金要穩定得多!
周正慶沒有否定我國目前情況下,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尚受到很多限制,如法律法規、監管能力、金融市場環境等因素。他仍就未來的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可行渠道提出了建議和思考的路徑。
他提出“可以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比例的限制,鼓勵具備條件的保險公司規范上市!贝送,他說,思路再活躍一些,對未來10年市場的蓬勃發展預測再大膽一些,可以從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的角度在金融合作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他說:“保險公司自有資金包括其資本金和保費收入中剔除其準備金的部分,這是保險公司自身可以承擔的風險。這部分資金運作渠道可以考慮更廣泛一些,比如選擇購買管理規范的上市公司的績優股;或購買一部分國家股和法人股,并參與到股份公司的管理;或參與到還款有保證的公路、鐵路、機場等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融資中去;等等。而保險公司的負債資產——保費收入,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對于無保底承諾的資金來源,可以比照自有資金的管理;對于有保底和分紅承諾的資金來源,也可能進入資本市場,另外還可以考慮讓這部分保險資金購買那些針對保險公司定向發行的長期債券和基礎建設債券!
在法律允許條件下
向混業經營挑戰
周正慶指出:“金融混業經營已日益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但是確立金融分業制原則的風險因素并沒有成為歷史。”周正慶描述道:“我認為,由于銀行、證券和保險三業具有不同金融資產負債特性,金融混業的最大風險在于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風險轉移。例如,銀行資產大部分是依靠負債形成,固定收益主要靠儲蓄存款,這部分資金如果進入股市,股市波動所造成的資產貶值,可能就超出了銀行資本的承受力,從而產生系統性的流動風險。從我國看,《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都貫徹了分業制原則,之所以銀、證、保三業分業經營,是因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限制。當然分業經營并不排斥,在法律框架之內銀行、證券、保險三業的合理交叉”。
他建議,對銀行表外業務或中間業務,其業務性質是代理理論上沒有風險,可以允許銀行、證券、保險業開展合作,比如銀行或證券公司利用其經營網點和客戶網絡代賣保單。
周正慶最后用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結束他的發言:“未來十年中,這個預測(據記者理解,是指上述兩個趨勢)都是有根據的,任何預測在鮮活的蓬勃發展的市場實踐面前卻都顯得有些蒼白!庇浾哌M一步理解,只要市場實踐需要,任何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和保險業發展的政策都可能出臺,保險資金直接入市是最值得預見的消息。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