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1月22日電(記者從文滋 張澤偉)我國加入WTO后,金融領域在所難免受到沖擊,而銀行業首當其沖。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出席在天津舉行的第九次中日經濟討論會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中、外資銀行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比較競爭優勢,中資銀行需取長補短。
中資銀行近年來發展迅速,銀行的數量與規模擴張很快,全國現有104家商業銀行,較
5年前增長了4.8倍;資產總規模達到12.6萬億元,較5年前增長了50%。銀行的籌資能力顯著增強,而且服務品種與收入來源多元化,不再滿足原來的存款、貸款和結算等簡單業務格局。更重要的是,銀行從業人員的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競爭和風險意識深入人心,信貸文化初步建立。
劉明康認為,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具有較龐大的國內分支網絡;熟悉國內政策與市場;擁有良好的本地客戶基礎;具有本幣經營優勢。但中資銀行的問題依然不少:一是風險控制手段和能力較薄弱,不良資產比率仍然居高不下;二是粗放式經營特征轉變不明顯,贏利能力不強;三是利潤來源結構不合理;四是中資銀行同業之間的合作、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力度不大,健康競爭的文化還要大力培養。
與此同時,在華外資銀行的數量和規模也迅速擴張。截至目前,境外銀行在我國設立營業性機構達193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60家,當地注冊金融機構20家,外國銀行分行和當地注冊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13家。這些營業性機構的總資產規模為345億美元,較5年前上升了81.6%。另外,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增加到32家。
雖然外資銀行資產在我國金融資產的比重不到3%,規模較小,但其資產質量明顯好于中資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2%左右。劉明康將外資銀行的比較優勢概括為六點:一是具有先進的電子商務手段以擴展其在華網絡;二是具有外幣經營優勢;三是熟悉國際市場和具有豐富的作業經驗;四是在競爭外資客戶方面具有相當優勢;五是具有良好的經營能力、管理經驗和風險控制能力;六是有相對吸引力的薪酬體制和激勵機制。
劉明康說,中資銀行必須取長補短,既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更要改進不足,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文化,增強“入世”后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