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在加入WTO后的最初2至5年中,隨著各項減讓措施的逐步落實,中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不斷升級;此后的5至10年將是決定中國商業銀行市場格局的關鍵階段;然后市場份額的劃分將漸趨穩定。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境內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加、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1999年底,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87個外資金融機構和
企業集團在中國境內設立了182家營業性金融機構。另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166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設立了248個代表處。截至2001年3月,境外銀行共在中國境內設立營業性機構180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60家,本地注冊銀行13家(其中合資銀行7家,獨資銀行6家),外資財務公司7家。這些外資銀行中,來自亞洲的銀行占48.2%,來自亞洲以外的銀行占51.8%。外資銀行資產在全國金融資產的比例不到3%。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數量已經增加到32家。中國銀行業的這種開放速度,從全球來看,屬于較快之列。
中國已作出銀行市場開放承諾
中國在銀行業市場開放方面,業已達成的承諾有:
審慎性發放營業許可證
中國金融服務部門營業許可的發放條件完全是審慎性的,即在營業許可上沒有經濟需求測試或數量限制。不遲于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現存的對所有權、經營方式、外資金融機構企業設立形式以及對分支機構許可發放方面的非審慎措施。也即當外資銀行申請設立分支機構時,人民銀行除了遵循審慎性標準外,不得有其他方面的限制。
外匯業務及時開放
中國在加入WTO之時將向外資金融機構全面放開外匯業務,取消地域和服務對象限制。也就是說,一入世,中國將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客戶(包括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經營所有外匯業務(包括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
人民幣業務分階段開放
對于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中國將在4年內分5批放開20個城市的地域限制,5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在服務對象上,從2002年1月1日起,外資銀行將獲準為中資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5年之后,外資銀行將獲準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并且,設在中國某一地區并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向其他已開放人民業務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
金融咨詢類業務及時開放
自入世之日起,外資機構即可獲得在中國從事有關存貸款業務、金融租賃業務、所有支付及匯劃服務、擔保及承兌、公司并購證券投資的咨詢、中介和其他附屬服務。
中國銀行業的脆弱性基礎
主客戶——國有企業的軟約束制約
中國銀行業最大的貸款對象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經營不善,直接演化為巨額銀行不良資產。目前,國有企業“三年脫困”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其機制仍未根本扭轉。即便是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治理結構缺陷。對此,國有銀行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鼓勵產權多元化從而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要么千方百計扶持國有企業變機制找出路。
所有者——政府的不當干預
政府正式通過國有商業銀行可以獲取大量的金融剩余,再通過國有商業銀行將這些金融資源重新分配,特別是要通過金融部門將金融盈余從居民、非國有經濟轉移到利益集團和政府本身。
監管者——強烈的行政傾向
總的來看,中國的金融監管有兩點不足:一是習慣于計劃性的、行政性的管理模式,而沒有注意到市場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二是對金融機構正常的業務創新與違規經營不加區分,行政性的監管常常窒息了金融機構的生機。
內部管理——制度與經理人員的雙重缺乏
1996年以來,國有銀行在人事管理、風險管理、組織機構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在當前的外部政策與制度環境下,國有銀行的人事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信息科技管理體制等仍未發生徹底的轉變。
人事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用機制管干部的局面。從管理人員職位序列、稱謂,到考核評價標準、管理辦法,基本上是套用黨政機關的做法。分配制度缺乏激勵,收入分配大鍋飯,福利待遇平均分配,專業人才、貢獻突出員工的報酬明顯低于勞動力市場同類人員報酬。人員過剩,尤其是后勤人員所占比例太高,而裁減人員又十分困難。
財務管理體制上,以額度控制和實報實銷相結合的核算辦法,既難以控制成本,又不能產生激勵機制。財務管理內容上,缺乏事前的財務分析、預測與規劃,管理會計職能得不到發揮。
信息科技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統一規劃以及自身利益的驅動,各分行各自為政,導致軟件不統一,整合非常困難。既浪費了資源,又阻礙了網絡一體化的實現。在利潤不見增長的情況下,國有銀行管理費用連續上升,正反映了其內部管理的問題。
即將到來的外資銀行沖擊點
中國的銀行服務市場不會立即全部開放,外資銀行也不會在短期內做好搶灘的全部準備,因此,現實的威脅是,外資銀行將在某些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競爭。從國際實踐和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的實踐來看,下述6個方面將是中、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
優質客戶
外資銀行具有提供綜合化服務的業務優勢,同時,由于實力雄厚并擁有良好的市場形象,它們進入中國市場肯定會爭奪商業銀行現有的優質客戶群。一般而言,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優質客戶,而目前中國銀行業60%的利潤來自于10%的優質客戶。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將導致中國商業銀行優質客戶流失,并對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構成嚴重沖擊。
具體而言,跨國企業、三資企業、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大型集團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業將成為外資銀行爭奪的重點。目前,160多家外資銀行在華機構中的絕大多數,其客戶對象仍然主要是三資企業,而且主要是外資銀行所在國或地區的對華投資企業的跨國公司,大致比例為50%至60%;中國國內的企業只占10%至20%。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
外資銀行特別注重優先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以及其他不占用資金但收益甚高的投資銀行業務。從已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的實踐來看,它們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間業務上。目前在華外資銀行辦理的出口結算業務已占有內地市場份額的40%以上。如果在華外資銀行從目前只辦理進出口結算,擴展到與中資銀行相同的其他本外幣結算業務,其技術先進、迅速快捷,能吸引走更多的結算業務。初步估算,在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后的5年內,外資銀行在此類業務量中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額是完全可能的,在少數中心城市中,該比例會更高。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而對外資銀行來說則是它們的強項。一旦允許外資銀行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必然很有競爭力。
人才競爭
羅致一批熟悉中國市場和適應中國文化的本地銀行人才,實行“本土化”,將是外資銀行的重中之重。由于外資金融機構在國際聲譽、薪酬待遇、激勵制度、培訓計劃等方面比中資銀行有較大的優勢,國內銀行人才外流將不可避免。加入WTO之后,大約會有25%的專業人才流失。
逐步競爭傳統的存貸款業務
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外幣貸款市場份額已超過20%,而人民幣貸款的市場份額還不到1%。中國銀行業的貸款品種明顯較少,已經開發的消費信貸和分期償還貸款業務等也尚待拓展。由于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在業務限制放寬后,其貸款業務將迅速增長。外國非銀行金融公司在中國進入WTO之時即可以提供汽車貸款業務,將對中資銀行的汽車消費貸款構成沖擊。
開發新興零售業務
零售業務需要機構網點的支持,外資銀行在這方面無法和中資銀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區,零售業務仍將掌握在中資銀行手中,但在一些中心城市,外資銀行仍可能爭奪到一些市場。從長期來看,盡管外資銀行在機構網點上不可與中國商業銀行相比,但外資銀行可能針對高收入人士,通過個人理財服務、信用卡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電話銀行業務、家居銀行業務等,擴大其對私業務的輻射面。對于各類居民消費信貸,外資銀行也很感興趣。另外,一旦允許外資銀行利用國內大中城市的“金卡工程”,共享國內現有的銀行網點和設備資源,將對中國商業銀行的銀行卡業務產生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在國際卡收單業務領域。
專注于城市金融業務
外資銀行的業務集中于中心城市,這對中資銀行的利潤來源將構成嚴重威脅。中心城市歷來是中資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地區。因此,外資銀行的業務集中于中心城市,將使本地中資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嚴重削弱。
由此可見,加入WTO后,外資銀行的市場定位與中國銀行業戰略趨同,如建行的“雙大”戰略、中國銀行的“四重”戰略。這樣,無疑會帶來中國銀行業服務市場的激烈競爭。對中資銀行來說,最壞的結果是,盈利業務集中于外資銀行,而虧損業務全部留在中資銀行。米建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金老(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