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
“入世”槌響,又一輪新并購潮到來。據統計,僅10月份深滬兩市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披露將與國際知名企業進行合作。日前媒體又披露了北亞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的合作意向。行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新的并購潮即將興起。
其實,卷入這一浪潮的還有大大小小的非上市公司。比如不久前,廣州百貨就宣布與家樂福結盟。有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入世”,全球大型連鎖集團在把中國視為巨大銷售市場的同時,也正加緊將中國這個新興的亞洲制造業中心,列為全球直接采購的重要基地。與此相伴的是:隨著國際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國內企業將更多地向國際生產標準靠攏。而國際上流行和通用的標準,正是跨國巨頭天天使用的規范,因此,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商業企業、乃至于現代物流企業,將會把與國際巨頭的結盟視為接軌國際規范的重要一步。
尋求結盟的目的,當然也不只是尋找規范,還有對資本實力、管理經驗、品牌影響力等因素的尋求。在這樣一種思路的引導下,準備“入世”后的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努力,極容易被定義在找“一個強大的伙伴”之上,用一個時髦的話語表達就是———“與巨人同行”。
無可非議,由于“入世”后競爭對手的改變,尋求強援以發展和強大自己,是一種切實而有效的發展策略。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決不是一種施舍,而是在尋找一種發展機會。他們尋找的合作伙伴,也應該是具備一定實力,特別是在進入中國市場方面值得他們借重。
尋找強援的結局大致有如下幾點:一是達到“雙贏”,大家共同發展,這無疑是理想的結局;另一種是希望靠著強援的肩膀過日子,后來不是給別人吞并了就是給拋棄了。這樣的例子并不難尋,有心人不妨回頭看看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國產飲料行業和膠片行業與強援合作的歷史,今天我們在市場上早已不見他們的影子。筆者以為,練好內功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尋找強援并進行長期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由此看來,國內企業在“尋找強援”意識的背后,應該具備另外一種更積極的思路:積極地與強大的競爭對手“扳手腕”。惟其如此,天地方大。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1年11月16日第一版)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