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駐美國特約記者 周黎明
自從布什總統宣布向恐怖主義開戰以來,不少學者紛紛打開歷史課本,想從以往的戰爭中找出可以借鑒的例子。翻看二戰歷史的人們,大概會得出戰爭有利于經濟的結論;關注越戰的人們,會傾向于戰爭的不利因素;而普通百姓,則可能被專家的滔滔宏論攪得滿腦子疑團:打仗要花錢,會死人,更別說破壞財物,怎么可能對經濟有好處呢?
戰爭財難發
經濟事件很少是戰爭的直接導火線,但戰爭絕對具有重新調整經濟秩序的功能。二戰時,美國政府鼓勵民眾減少消費、購買政府債券、支持軍工產業。戰爭結束后,人們口袋里有錢,對前途充滿信心,再加上經濟政策的調整(如政府為私人購房進行擔保),因此生產和消費均大大提高。
眼下這場戰爭完全不同于以前。一是打阿富汗不需要大舉出兵,因此對美國國內的就業,無法產生解圍作用;二是除非把導彈當煙花使用,打阿富汗也可能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軍火,因此對軍工業也無太大裨益。反恐怖戰主要是情報戰,而情報戰的經濟效益顯然有限得多。
911事件發生前,美國經濟已經陷入一潭死水;事件發生后,人們因懼怕新的恐怖事件而放棄上街購物、外出旅游,美國的經濟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近日來,美國政府上下齊動員,從總統下餐館就餐,到市長把國旗畫成購物袋,一切為了強調:出門買東西才是抵抗恐怖主義、發揚愛國主義的最有效手段。
但當普通老百姓跨出家門時,每人都會對隨意性的恐怖災難、加強保安帶來的不便,以及隨處可尋的減價誘惑之間做出自己的權衡。對于飛機乘客來講,這種左右為難則更具戲劇化,如同“索菲的選擇”:我該利用這張廉價機票回家探親一趟,還是最好遠離能被劫機者當作導彈的空中墳墓?
戰爭救不了美國經濟
9月份全美零售額降到幾十年來的最低點,消費者信心達到冰點……面對這雪上之霜,一個高達700億多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正由美國國會掂量,內容除了為企業提供援救金外,還有進一步的減稅和公共開支計劃。聯邦儲備局的格林斯更像是舞大刀的關公,連續猛砍利率。
這些措施都可能會奏效,也都可能不靈驗。減稅是為了讓老百姓口袋里的錢多一些,減利率是為了讓大家存錢的欲望低一些、花錢的欲望高一些。但歸根到底,如果你害怕明天會失業,害怕商場有炸彈或生化武器,你還是會乖乖把錢放進銀行。企業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做生意就怕不確定因素,當前景模糊時,大家最可能采取的態度就是觀望。
但是,這些政策都是有代價的,減稅也好,增加公共開支也好,都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最終把脫離赤字不久的美國政府重新推到赤字運作的年代。有些議員主張發行戰爭債券,但他們似乎沒看到現在跟二戰時期情況完全不同,那時的普通投資人沒有什么投資選擇,而國債本身的回報率也很吸引人,因此380億美元的戰爭債券承擔起10%的戰爭經費;如今,各種各樣的公債充斥金融市場,把其中的一種貼上“戰爭債券”的標簽,又有什么實際作用呢?
不賣槍支彈藥也能發戰爭財
二戰一結束,美國經濟龍騰虎躍;海灣戰爭炮聲一響,油價得到抑制,股市節節上升。但打阿富汗基本上對美國的經濟不會帶來好處,惟一的例外是大批糧食援助阿富汗難民,這對于供過于求的美國農業有所幫助。但在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中,農業的比重往往很低。
美國即便戰后留在阿富汗,也不可能把阿富汗變成戰后的歐洲或日本,因為阿富汗太窮,再加上文化和宗教的差別,將來不可能成為美國的重要市場。
當然,美國打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消滅恐怖集團,但恐怖集團不同于國家,它的生存和運作更有隱秘性,尤其是那些憑宗教狂熱和理念激發的恐怖活動,更是讓先進武器愛莫能助,而這些活動就像是致命的病毒,時時刻刻威脅著美國經濟的肌體。所以說,這場仗能不能幫助美國經濟,關鍵要看它能否有效抑制美國境內的恐怖活動。
作為全球經濟的頂梁柱,美國經濟的興衰會波及全世界各個角落。大體上說,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對于以美國為市場的出口國都是壞消息。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911給航空及旅游業蒙上陰影,但同時大大刺激了保安業及高科技保安產品的開發。
就拿旅游業來說,那些治安有序、不卷入這次紛爭的地方,很可能會成為美國游客的首選之地。可見,發戰爭財不一定是買賣槍支彈藥。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