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機"這個字眼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淡去,而尋呼業也因其服務的單一和落后也已風光不在。當人們在大談特談入世會不會使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成為"明日黃花"時,不知有沒有想過已經被移動通訊逼得進退兩難的中國尋呼業面對WTO的大門又該何去何從?
昔日風光不再:尋呼業真的沒有市場了?
尋呼機作為一種炙手可熱的通信工具,落戶國內已有15年了。曾幾何時,呼機在社會上是一種時尚的標志和身份的象征,但如今整個尋呼市場低迷,用戶流失嚴重、業務急劇萎縮、尋呼公司紛紛裁員,其慘狀非輝煌之時所能預想。
作為最早出現的現代移動通訊工具的尋呼機,市場份額正遭遇手機中文短信息服務的搶奪。目前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突破一億,手機用戶在不斷擴張的同時,功能也趨于完善,呼叫轉移、中文短信息等使手機用戶輕輕松松就擁有了尋呼機的所有功能。由于目前手機已基本能替代尋呼機,因此手機市場的擴張,也就意味著尋呼市場的萎縮。
然而,面對WTO和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曾經"擠對"尋呼業的電信運營商們自身難保了:基本沒有形成競爭的電信市場和競爭已趨完善的尋呼市場似乎后者面臨的沖擊更為少些。而且,在國外電信運營商虎視眈眈地眼瞅著我們的尋呼市場時,現在也不能想象會有國外的今年于北京召開的"中國尋呼研討會"上,信息產業部無線電管理局陳如明副局長給尋呼業"打氣"稱,預計今后的三五年內,我國的尋呼業還將以每年500萬至800萬用戶的勢頭增長,用戶將突破1億戶。他認為,在大城市尋呼市場已趨于飽和的情況下,應該向中西部地縣級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發展,以低廉的價格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呼機成為當地經濟、便利的個人信息終端。可見,廣大的學生、外來打工者和農村消費者等都可以發展成為尋呼市場的主體。
尋呼臺與電信運營商:能否共分一杯羹?
有一個問題或許鮮有人能想到,電信運營商究竟該不該付錢給尋呼臺?
試想一下,一個撥打至尋呼臺的尋呼電話,短的不過幾秒,長的也不會超過一分鐘,卻要支付給中國電信三分鐘0.2元的"起步"話費。而接到呼機的那位用戶也免不了要回話,至于回話的長短就無法計算了。既然尋呼臺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如此"好處",電信運營商是否可以把因為尋呼臺帶來的這部分利潤與之同分一杯羹呢?
據資料顯示,在國內一個擁有40萬用戶的尋呼臺每天可為中國電信增加80萬次的電話通話收入,但是作為一個大用戶想要對電信部門討個優惠的想法,卻"從來沒實現過"。
其實現在再來討論這個難以實現的話題顯然有點不合時宜,但從以上的這個例子中,眾多尋呼臺應該注意到"性命攸關"的兩個關鍵點:"你來我往"并且要通過第三方的煩瑣信息傳遞方式,是尋呼業的一個致命弱點;而與電信界同行的"合作",將是一條雙贏的捷徑。
據悉,中國聯通尋呼已經在廣東省范圍內開通了"如意呼"業務。用戶只需按撥聯通的呼臺,即可以使呼機和手機同時接收尋呼信息,達到"呼機就在手機中"的通信效果。如果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可以"冰釋前嫌"聯手合作,將"如意呼"的范圍擴大至所有手機用戶的話,相信其效果會更佳。
國內市場萎縮了:何不試試海外市場?
中國即將加入WTO,這之前人們談得太多的是中國企業在本土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但是中國的企業有沒有想過,在國門之外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既然國外廠商可以走進來,我們何不乘著WTO的"東風"走出去?
有消息說,目前尼泊爾的尋呼市場與我國十年前的情形十分相似,一臺數字機可以賣到1000元人民幣,一個月的服務費約30元人民幣,擁有一臺尋呼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有類似情況的國家在中國周邊應該能找到不少,而確實已經有商家把目光盯向了海外。
自9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已有幾家尋呼臺前往俄羅斯發展,主要為在俄的留學生及國內商人提供俄語及中文雙語服務。還有潤迅等廣東尋呼臺,也曾開拓過香港市場,為往來于內地及香港的商人服務,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而擁有四川的成華尋呼臺更是投資了400萬元人民幣,與尼泊爾企業合建了"尼泊爾無線尋呼有限公司"。此外,在尼泊爾辦尋呼企業可以獲得減免中繼線月租費等優惠,經營環境比較寬松。按目前用戶增長的速度,明年成華臺在尼的投資就將全部收回,而以后每年將可獲利數百萬元。目前,成華臺已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有關方面接觸,計劃在上述南亞國家開辦尋呼臺,最終形成一個跨國尋呼網。王怡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